李方
往往是那些社会底层的人,还有那些正在无可挽回地落入底层的人,才是维护既得利益和阶层固化的最血淋淋的存在。
近日,一张“相亲价目表”在网上热传,这份相亲价目表就如点菜单,将相亲的人分成三六九等,明码标价,其中,“外地人不行”“属羊的不行”“京籍人士的价目大于京户”“体制内人士的价目大于体制外”“内环的优于外环的”……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价目表”,虽然从来没有白纸黑字地写出来,却是北京各大公园、立交桥下相亲角的大爷大妈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其权威性无可撼动。
我可以这样讲吗,那个中国式相亲以及网上流传的相亲价目表,low到不能再low。
我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很难说它能代表北京人的普遍想法。那些需要拿着孩子简历到立交桥下相亲市场去碰运气的北京人,他们的确是北京人,但属于很low的北京人,而多数北京人可能没这么low。
北京市历年常住人口,据统计,1949年420万,1978年840万,1998年1245万,2008年1700万,2016年达到2170万。其中拥有北京户口的,2013年统计数据为1312万,目前应该在1400万左右。 在我看来,那份包含了户籍要求的相亲价目表,应该无法代表1400万正式北京市民,可能只是反映了部分落入弱势群体的北京市民的婚姻需求。
这份相亲价目表的核心,要求双方户籍、财产相匹配,完全是明码标价。问题是什么人会这样赤裸裸地“讲数”而完全不考虑感情和感觉呢?按照常识,绝大多数条件稍好的家庭,教养和教育条件稍好的家庭,或者对未来具有信心的家庭,决不可能采纳这种赤裸裸的卖儿卖女的婚配方式,因为它就是一个明白无误的人肉市场,它对于子女们的不尊重,是任何稍有尊严和教养的家庭所无法接受的。
当然谁都会考虑这些现实问题,但公开讲出来是另外一回事,尤其是在立交桥下那种场合,当你报出条件和价格,恐怕你自己都知道,你的自尊已经碎了一地。有些东西,不是用钱和户口能夠换来的。
我相信人心都是一样的,希望孩子得到尊重的心情也是一样的。那要对现状多么惶惑,对未来多么失去信心,才会走到立交桥下这一步。很显然,它不可能是北京市民的普遍选择,只能是那些承认失败的家庭和家长们的下策。他们只剩下户口可以交易,对于保全现有住房和财产抱有无比的执念,才会把这些筹码一股脑摆上婚姻的台面。
说到底,他们希望通过婚姻交易来保住现有的社会地位(北京户口、住房),甚至卖个好价钱。除此之外,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几乎不抱什么信心了。
我们谈论“阶层固化”,好像那是成功者的话题,至少是追求成功者的奢望,比如对于学区房的怨念。其实我们可能忽略了,往往是那些不太成功或者对未来失去信心的人,对于保住自己既得利益的决心和执着,可能更加血淋淋和惊心动魄,只是他们通常不会在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形成主流表达,而是从立交桥下的相亲市场上表达出来。
一个对未来还没有放弃希望的人,他对暂时的失意可能抱有更大的容忍度。而那些承认自己已经失败的人,容不得任何闪失,个人的尊严、家庭的脸面、对子女选择的尊重,都敌不过立交桥下那张价目表。
当然他们也是北京人,但不能代表北京人。
我一直解释不清什么是“北京人”。在我成长的年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果在本地的语境里边谈论“北京人”,机关大院的孩子一般不强调自己是北京人,因为父母那一辈都是五湖四海来的。“北京人”专指大院之外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土著,也叫“老北京”。
当时两边也基本不通婚,大院子弟的父母甚至会威胁说,你要是敢交“胡同串子”就打断你的腿。的确那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计划经济年代,两种“北京人”泾渭分明。
当我开始工作,特别是本世纪初外地人大量涌入北京,我自己也经常面临身份的困惑。他们问“你是北京人吧”,我通常选择否认。我会跟他们解释,我不是老北京,我是父母来北京后出生的,但我的籍贯是山东……这个很长的解释,其实也暴露了我自己的价值取向,我觉得北京土著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身份。事实上这也是相当多外地人对于北京人的看法。我也知道有一段时间,很多企业和团队招工,潜规则里边坚决不招北京人,因为他们觉得北京孩子不好用,不像外地人般那样努力。
通常这种话是无法公开说出口的,但这种逆向歧视的确普遍存在。它可能是偏见,也可能真的反映了某种现实,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外地人来到北京,他们的勇气、聪明才智和拼搏精神,在竞争中整体上对北京土著形成一定优势几乎是必然的。
我想,拼命强调本地人多么优秀、跟外地人一样,也只是政治正确和乡愿。世界各地古往今来莫不如此,那些最优秀最有野心的人汇聚到机会最多的地方,比如长安,比如纽约,当然还有北京,自然会对本地土著形成冲击。
外地人不断变成本地人,本地人不断变成土著,身份并非一成不变;本地人和土著,在竞争中自然也会有不少人成为失败者和弱势群体,对未来渐渐失去信心。但我们不能把这些人当成主流,就像去立交桥下相亲的人们,他们也不是北京人的主流,不能代表北京人的主流价值观。如果读者惊讶于如此赤裸裸的婚姻交易的存在,恐怕也只能理解为,那些对未来失去信念的北京人,正在为维护自己的“阶层固化”而殊死搏斗。尊严可有可无,对子女的尊重可以往后放,只有那纸户籍和那套房子,才是此生必须紧紧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可以嘲笑,可以不解,甚至可以骂我,说我政治不正确,但那就是现实。
往往是那些社会底层的人,还有那些正在无可挽回地落入底层的人,才是维护既得利益和阶层固化的最血淋淋的存在,哪怕他们所维护的东西在你看来是那么可悲和可笑——何况户口和房子一点都不可笑。
(邢华荐自《南都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