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发展研究

2017-12-16 15:29孙铁玉
当代农村财经 2017年11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发展策略精准扶贫

孙铁玉

摘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新常态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效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海南省部分贫困市县贫困人口比例较高,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下,海南省制定了2016—2020年的“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目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发展策略

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减贫、脱贫,一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海南省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省脱贫攻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部分贫困市县贫困人口比例较高、贫困程度较深,全省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海南省制定了2016—2020年的“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目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发展特色产业对海南省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

(一)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的根本。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有很多重要的举措,农业在减贫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必须发展农业经济。特别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既让贫困群众通过产业生产获得经营性收入,又可以通过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从而让产业发展成为农民稳定脱贫增收的重要保障。这不仅有效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也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2015年,海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58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为5013元,占比46.2%,加上从事特色产业就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来源。

(二)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区别于全国其他地区,海南具有鲜明特色的“热带”这一核心竞争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这些优势产业的扶贫带动力强、涵盖面大;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壮大及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从而解决海南贫困农民外出务工意愿不强、人数不多的问题,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三)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海南省通过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在全国市场上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国际旅游岛和全域旅游建设,推动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的发展,为“农旅”融合发展、延长特色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海南省“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为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带来巨大发展潜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创新“互联网+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可以促进海南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而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二、海南省特色产业扶贫概况

截至2015年末,海南省共有贫困人口47.7万人(不含农垦、城镇户籍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市、保亭县、琼中县、白沙县和临高县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和儋州市、东方市、定安市、屯昌县、陵水县、昌江县6个省定贫困县。扶贫产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瓜菜、热带水果、花卉、南药等)、养殖业(猪、家禽等)、林业(林下经济、高效经济林等)、渔业和乡村旅游业(详见表1-1)。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一)产业扶贫能力稳步提升。海南省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各扶贫产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从表1-1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海南省种植业增加值为407.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加6.6%,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6%,成为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主导产业;养殖业增加值141.67亿元,比上年增长 2.6%,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林业增加值为63.59亿元,比上年增长7.3%,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渔业增加值为242.6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2%;以桑蚕、茶叶、养蜂、林下养殖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产值达到 19770.41 万元。全省共有乡村旅游点516家,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达到674.85万人次,收入为17.75亿元。以琼中的什寒村、五指山的水满乡新村等为代表的一批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既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又增加了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

(二)貧困人口大幅减少。通过发展产业,海南省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82.9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47.7万人,年均减少7.04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6.3%下降到8.9%。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3420元增加到2015年的8284元,年均增幅19.4%。

(三)新型经营主体扶贫脱贫带动效用明显。“十二五”期间,海南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加,基本覆盖了所有贫困地区,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发展。2015年,海南省有包括罗牛山、春光、南国等在内15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7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58家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13552家(其中11家农民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4家海洋渔业重点龙头企业。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达60万多户(包含重复带动户),约占全省农户的50%以上,成为带动贫困地区农户精准脱贫的中坚力量,并初步形成了贫困地区“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发展模式及利益联结机制。

(四)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新建了饮水工程、水利工程266宗,解决贫困地区21.77万人饮水难和6万亩农田灌溉难问题。全省实有灌区68个,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2个,灌区有效灌溉面积469.5万亩;田头预冷库库容达到35万亩,处理保鲜能力提高到640万吨,比2010年翻一番;新增沼气池容年产沼气量1260万立方米;建设了37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及22家驻省外农产品流通办事处,为全省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endprint

三、海南省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产业扶贫的本质是“经济扶贫”,不仅受资源、人才、资金、市场等诸多因素制约,更有自然风险影响产出和效益。

(一)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成本高,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海南省贫困地区人口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思维方式较为保守,认为发展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加之贫困群众投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有限,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因此依靠产业脱贫主观意愿不强,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另一方面,海南省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人口观念更为落后,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致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成本高。从表1—1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底,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1.6万户、47.7万人,贫困发生率8.9%。

(二)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缺少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单一,收入偏低。例如,以桑蚕、茶叶、养峰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规模小,争取扶持发展资金难,且特色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特色内涵也不够丰富。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海南省5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84元,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8元还有一定差距。

(三)海南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难精准。一方面,海南省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比较复杂。通过调查,缺资源(资金、技术、劳力、土地)、因病、因学、因残以及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占96.56%;少数因重大自然灾害、交通条件落后致贫;另一方面,海南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扶贫内容未优化,不能体现地方特色,从而导致产业扶贫难以覆盖到每一个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面小。

(四)扶贫产业支撑体系偏弱。一是产业扶贫建设资金有限,主要来源于财政扶贫资金。二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发展产业所需要的种养殖及加工技术不易接受和推广。三是产业发展相应的土地政策和信贷、保险机制不完善。四是扶贫产业商品化水平低,宣传、营销、流通、信息等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海南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因此,实施产业扶贫的措施、方式、方法、模式等在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人口上都应精准。

(一)产业扶贫的对象要精准。海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7.7万人,围绕哪些贫困人口进行产业扶贫,要根据致贫原因、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主观意愿、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结构与基础来确定,以实现产业扶贫精准到户、落实到人。

(二)扶贫的产业要精准。扶贫产业是什么,特别是引进哪些新兴产业、新产品、新技术,要根据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状况、劳动力、发展产业的资源条件与优势等要素为依据,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扶贫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确保村有特色主导产业、乡有特色农业基地。

(三)产业扶贫模式要精准。要依据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结构与基础、区位和市场需求,通过政策驱动(政策+资源)、龙头带动(企业+市场)、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农家乐)、培训造血(培训+产业)、电商扶贫(互联网+产业链)等不同扶贫模式的创新,来引导、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

五、海南省特色产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依据海南省精准扶贫规划,2016—2018年,全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确保37.8万贫困人口脱贫和巩固提升,脱贫人口最低收入超过3045元;2019—2020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农户的增收能力进一步提升,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脱贫成效进一步巩固,脱贫人口最低收入达到3295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形成带动力强、减贫助农增收的产业。

(一)选好产业,优化扶贫产业发展布局

实现精准扶贫,选好产业是关键。好的扶贫产业项目应包括以下要素:一是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以特色形成生产力,以优势形成竞争力,是产业扶贫的根基。如海南黑猪、文昌鸡、东山羊、白莲鹅等,都是具有地方品牌优势的特色畜禽业,符合海南自然、气候环境,知名度大,认可度高,市场竞争力强。二是扶贫产业简单易行。扶贫产业要求的种植、养殖和加工等技术门槛,要与贫困户的生产技能相匹配。三是扶贫产业要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结合。既要发展“短平快”的產业,使贫困户坚定脱贫信心;又要将“短平快”产业的成果巩固下来,使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发家致富的长远支撑。四是风险可控。选择市场容量大、成熟度高、产业链完整、龙头企业强的产业,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基于此,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方略下,要立足海南热带资源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优势,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贫困户意愿,通过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形成“强热带高效农业、推特色乡村旅游、促三产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格局,以实现海南省“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战略目标。

(二)创新模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

推动以热带高效农业为主导的精准扶贫产业的发展,扶贫组织模式是核心。通过探索实践,海南省产业扶贫相对成功的模式有劳务帮扶、帮扶单位(政府)直接帮扶、龙头企业带动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模式。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要根据“编制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产业,打造一个好龙头,创新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体系”的总要求,在进一步巩固提升原有扶贫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产业精准扶贫的模式。如可以采取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式的扶贫模式,使贫困户掌握一技之能、转变劳动观念,破除“宁可受穷,不愿受累”的落后思想,从增加收入“富口袋”变成转变观念“富脑袋”;也可以采取政府引导和资金支持下的贫困户之间,以土地、资金、劳力等资源优势互补形成的村民互助合作组织扶贫模式,既注重贫困户的参与度,使贫困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多渠道获得分红、务工等收入,也发挥扶贫特色产业的集聚效应,实现特色产业增收扶贫。endprint

基于此,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联结带动作用,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青年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农民;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为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通过引导和鼓励工商业主、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可持续脱贫致富。

(三)保护生态,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中,生态保护是底线。海南省贫困地区的生态地位既重要但生态系统又脆弱。要实现产业扶贫中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就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用好绿色品牌,贯穿生态循环产业发展理念。

例如,海南省定安县龙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在扶贫产业发展中实现了由单一蘑菇种植到生态循环全产业链的立体循环经济,利用蘑菇种植剩下的材料,发展林下经济,养殖生态鸡鸭,发展无公害水果种植,把整个园区做成“生态养殖+农业观光”的示范点。仅食用菌种植一项,就从公司创办之初的年产值500多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万元,公司员工由最初的2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包括贫困户在内的200多名,每名员工月纯收入超过3000元。这既是特色产业链,也是生态循环产业。

(四)强化科技,完善产业扶贫机制体系

发展扶贫产业,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方法和科学管理方法,保障产业发展良好的科技环境。为此,应加强科技创新应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原料、种苗、资金、技术等瓶颈问题,促进扶贫产业发展规模、优化品质、塑造品牌;通过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区域资源特色产业,降低产业发展的生产成本,解决数量和质量安全问题,市场竞争力。

扶贫产业发展,政府是关键。资本的原始属性是扶优扶强,要让它们“调转船头”参与产业脱贫,就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整合产业脱贫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扶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建立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参考文献

[1]李金祥.创新农业科技 推动精准扶貧.农业经济问题[J].2016(6):4—8.

[2]海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南省脱贫攻坚文件汇编(二)[海南省“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G] .海南省:海南省农业厅,2016年7月:114—169.

[3] 琼中县农业局.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发展资料汇编[琼中县2010—2015 年蚕桑产业发展规划][G].海南省:琼中县农业局,2010.1—7.

[4] 海南临高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今年确保2.2万人脱贫,中国商网[OB/OL].(2017—04—08)[2017—06—09] .http://www.jlonline.com/caijing/2017—04—08/264523.shtml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发展策略精准扶贫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