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灿 廖小巧
[摘要]对用户和非用户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态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两者的使用意愿特点,以期改善政府信息服务质量。立足促成因素、约束因素维度,构建了用户和非用户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态度模型。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技术-结构方程建模(Partial Least Square-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PLS-SEM)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行为控制对非用户和用户的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态度都有很强的显著影响;感知易用性在促进公众初始采纳阶段的影响较显著,在持续使用阶段影响减弱;主观规范对用户的使用意愿有较显著的影响,对促进非用户的初始采纳意愿影响不大;抵制变化对初始采纳意愿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网络渠道;政府信息获取;非用户;用户;使用意愿
近年来,国内一直致力于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公众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是电子政务多元化发展的结果和反映。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是指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获取政府信息的理念和模式,是借助于互联网、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信息获取的一种获取政府信息的方式。尽管各国政府投资大量资金和努力,建设和鼓励公众使用和接受电子政务服务,但是政府并不能够保证公众采纳和继续使用电子政务,如,在荷兰仅有24%的人使用行政区域内提供的电子政务服务,我国也存在部分有条件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对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了解和分析公众的政府信息获取渠道选择行为规律,对普及公众对网络渠道获取政府的使用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Lean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易用性、有用性、相对优势和感知图像、感知复杂性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使用趋势。Seo等学者从城市和乡村、非用户和用户角度比较了新西兰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态度,结论是信任、感知易用性、感知行为控制、感知风险对当局电子政务服务有显著影响。国内方面,郭俊华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感知有用性、信任、感知易用性、外部影响、人际影响、自我效能和便利条件等对公众接受政府门户网站产生影响。谢丽娜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相对优势、相容性、信任等因素对公众电子政务采纳意向起着关键作用。文献[6,7]运用技术采纳和利用整合模型(UTAUT)等理论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组织努力、自我概念、享乐动机、绩效期望、社会影响等因素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产生影响。顾立平等学者提出了非用户行为理论,探索了非用户行为分析和实验方法。总之,以往相关研究侧重于从用户角度研究网络渠道的采纳,并已经形成较系统的研究结果,然而却很少将视角投入当前潜在用户群中占相当比例的“非用户”等方面的研究。而顾立平认为设计符合非用户行为的系统功能,可以增加系统使用率,Karahann等学者认为用户和非用户对信息系统的认知是有差别的,因而要区分非用户和用户初始采纳和使用网络渠道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将从促成因素、约束因素维度构建非用户和用户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态度理论模型框架,用以分析比较非用户和用户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态度,然后以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1相关概念与概念模型构建
1.1相关概念
1.1.1用户
人们对网络渠道的使用意愿可以分为初始使用和持续使用两个阶段,在初始使用之前,一部分非用户可能会尝试使用网络渠道,促成初始使用;而另一部分则不尝试使用。在初始使用之后,有一部分会选择支持即持续使用,而另一部分转而使用传统的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持续使用是指公民任何时候需要政府信息都会通过网络渠道来获得,这就意味着公民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用通过传统的方式(政府接待厅、电话)。本文将用户定义为使用网络渠道和持续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公民。
1.1.2非用户
非用户(Non-user)是指那些有权利也有条件使用某个情报机构的服务,但是很少使用它的用户。借鉴以上定义,本文仅将非用户定义为那些有条件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但目前还没有使用网络渠道,或是仅仅偶尔使用过一次或几次,却想不起来使用经历和此时不打算使用的公民。非用户不包括由于多种原因的阻碍,没有条件使用网络渠道的公民。
1.2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构建
构建非用户和用户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态度模型将立足促成因素、约束因素维度,并结合考虑相应国情及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现状、特点等因素。
1.2.1促成因素对非用户和用户的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态度的影响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模型认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通过态度来影响行为意图。感知有用性为人们相信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能提高工作绩效的程度,人们感知到通过政府提供的政府信息网络渠道,可以轻松、快捷地获取到所需的政府信息,就一定会采纳或持续使用该渠道,感知有用性无疑是影响人们的最初采纳动机或持续使用的主要因素。
感知易用性为人们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将带来的身心精力的节省程度,Lean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感知网络渠道的复杂性与用户对电子政务的使用趋势呈负向关系,网络渠道的使用如果比传统获取信息方式更伤脑筋和麻烦,这个渠道就不会为用户所用,因而可以认为用户对政府提供的网络渠道信息服务的感知易用性,也是影响人们的最初采纳动机或持续使用的主要因素。
Hamid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人们如果感知到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容易操作,就有可能采纳或使用该渠道,从而感知该渠道的有用性。即,人们对政府提供的网络渠道信息服務的感知易用性会影响人们对政府提供的网络渠道信息服务有用性的感知。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H1:感知有用性对人们获取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最初使用意愿或持续使用有正向影响。
H2:感知易用性对人们获取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最初使用意愿或持续使用有正向影响。
H2a:人们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感知易用性与其对该渠道的感知有用性有正向相关关系。
人们强调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接受信息系统的作用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人们形成了对信息系统的行为意愿,并且该行为是自愿不受限制。实际上,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意愿,还依赖于个体执行该行为的能力和条件,即处在控制之下。因此,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感知行为控制这一变量,作为衔接行动受限制和行为意愿之间的桥梁。感知行为控制即人们对表现行为的容易或困难的感知。当人们感知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行为在自己的能力、知识储备范围之内,并且交互过程在自己的控制之内,就有可能通过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可以认为感知行为控制在影响个人采纳或持续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中起到重要作用。
感知行为控制受感知必要知识的影响,必要知识为人们理解相关的术语和解读给定程序所需要的知识,只有具有使用普通网络渠道的经验的人才有可能认为自己有使用网络渠道的必要知识或会使用网络渠道,不管他们是否有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经历,而这些必要知识将会影响他们感知使用该渠道是否在自己的控制之内。
另外,Al-Hujran等学者认为感知易用性和便利条件也是影响感知行为控制的因素。只有人们感知到现存的技术基础设施支持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感知到政府信息网络渠道很容易使用,才有可能感知到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可以在自己的控制之内。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四个假设:
H3:感知行为控制对人们获取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最初使用意愿或持续使用有正向影响。
H3a:感知便利条件对人们感知行为控制有正向影响。
H3b:感知易用性對人们感知行为控制有正向影响。
H3c:感知必要知识对人们感知行为控制有正向影响。
主观规范是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公平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交换关系中,个体常常关注自身的投入、收益以及交易的公平性。个人经常将自己与所在群体中他人比较,是否相关收益相同。通常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仅仅由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主要是他们所得的与别人所得的相比是否公平而定。另一方面,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对人类行为存在影响作用,人们与自身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如果一个人周围的朋友、亲属、邻居等积极支持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那么他们有可能被这个环境影响而采纳或使用网络渠道。基于以下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4:主观规范对人们或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最初使用意愿或持续使用有正向影响。
综上分析,促成因素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等方面。
1.2.2约束因素对非用户和用户的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态度的影响
人们在接受新事物时,会受到低水平和消极使用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抵制情绪和行为。依据抵制的激烈程度可以将用户抵制分为漠不关心、消极抵制、积极抵制以及攻击性抵制4种类型,相应的显著例子分别为:不作为、拒绝、不满意的有声表达、反抗。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推广中,这四个层次中的任何一种抵制行为都会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由于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是完全自愿的,所以无所作为可以认为是冷漠的阻力,是对网络渠道的存在无意识的产物,通常表现为人们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实施不感兴趣、不活跃、疏远、不采用等。而人们的抵抗情绪和行为被公认为是导致建立和普及大规模信息系统应用效率低下、甚至实施失败的重要挑战之一。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5:抵制变化对人们获取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最初使用意愿或持续使用有负向影响。
感知风险是由一个组织陈述它的环境行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当个人感知某项服务或环境存在风险,可能会阻碍他们参与其中。Pavlou等学者认为网络环境风险由行为不确定性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环境不确定性源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网络环境是网络供应商和使用者难以控制的。环境不确定导致的风险主要包括盗取个人信用卡信息、精准诈骗、黑客攻击盗取个人信息等,这往往也是阻碍人们使用网络渠道的重要因素。因而可以认为人们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时,感知风险越大,越不愿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
而信任可以降低感知风险和不确定性。信任是一个复杂又抽象的概念,信任是个体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时,对网络渠道提供的言词、承诺、口头或书面陈述、业务和信息可靠性的概括性期望,主要包含信任网络服务提供者(政府)和信任网络服务交易媒介(技术)两个方面。人们感知到政府通过网络渠道提供政府信息服务具有完整性、政府处理业务的能力强、政府提供信息的准确和安全性高、政府对用户进行最大利益保护,就会对服务提供者产生一定的信任,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时,将认为政府不会参与和从事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感知风险和不确定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2个假设:
H6:感知风险对人们获取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最初使用意愿或持续使用有负向影响。
H6a:信任对人们获取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感知风险有负相关关系。
综上分析,约束因素包括抵制变化、感知风险等方面。
通过以上各节的分析,本文设计的非用户和用户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态度概念模型见图1。
2模型验证
2.1变量测度设计
本文结合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必要知识、感知风险等潜在变量,以及现有研究使用的变量测评指标为研究基础设计变量测度,并结合我国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最终建立的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依据表1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参加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和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态度等内容,采用Likert5级尺度量表来加以衡量。用户和非用户由以下三个问题来区分:一是您的生活与工作中是否有过获取政府信息的经历;二是您是否关心或者了解政府信息的网络服务并且有条件使用网络渠道;三是您是否使用过和记得您曾经使用政府提供的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经历。如果参与调查者对第三个问题是肯定的,那么就认为该调查者是用户,如果对前两个问题的肯定的,对第三个问题是否定的,那么认为该调查者是非用户。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平台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5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为76%。其中,非用户、用户各为210份,非用户中女性占51.9%,男性占48.1%,用户中女性占52.38%,男性占47.62%,35-49岁分别占调查人数56.67%和65.71%,将近有54%以上的被调查者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
2.3模型检验与数据分析
本文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技术一结构方程建模(PLS-SEM)方法对收集到的两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相比以LISREL方法为代表的其他方法,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PLS方法对于量测尺度、样本数大小、残差分布要求较低,特别适合进行模型的初始探讨和预测应用。
2.3.1模型检验
2.3.1.1信度与效度检验
非用户与用户的潜在变量的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值如表2所示,各个潜在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均大于0.7,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非用户与用户的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值(AVE)如表3所示,皆大于0.5,表示该问卷具有收敛效度。并且每个变量的AVE的开根号值均大于其与其他概念的相关系数值,表明该问卷具有区别效度。
2.3.1.2模型拟合检验
PLS-SEM提供了三种验证研究模型的品质指标,分别是共同性指标(Communality index)、重叠指标(RedundancyIndex)和适配度指标(Goodness of Fit,GOF)。本研究中的模型共同性指标和重叠指标如表4所示,共同性指标和重叠指标达到接受水平,可以看出模型的测量模式和结构模型品质良好。适配度(GOF)指标是由平均共同性指标和解释计算得来的,用以说明整体模式的预测效用。经计算非用户的GOF为0.665,用户的GOF为0.462,均大于强度适配标准值0.36,表明模型拟合良好。
2.3.2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分析所得的非用户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态度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用户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态度结构方程模型如图3所示。
2.3.2.1非用户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态度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当t值>1.96,表示a值为0.05的显著水平以*表示;当t值>2.58以**表示,表示已达到a值为0.01的显著水平;当t值>3 29,则表示已达到a值为0.001的显著水平,以***表示。
由图2的非用户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态度结构方程模型可以看出,研究模型中10个假设关系中的10都得到了验证,非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对初始采纳意愿(b=0.235,p<0.001)有显著正向影响,H1得到验证;非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b=0.330,p<0.001)、感知行为控制(b=0.319,p<0.01)和初始采纳意愿(b=0.175,p<0.05)都有显著正向影响,H2a、H3b和H2分别得到验证;非用户的感知行为控制(b=0.264,p<0.001)对初始采纳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H3得到验证;非用户的感知便利条件(b=0.124,p>0.05)和感知必要知识(b=0.358,p<0.001)对感知行为控制分别有正向影响,所以H3a和H3e分别得到验证;非用户的主观规范(b=0.093,p>0.05)对采纳或使用意愿有正向影響,H4得到假设验证;非用户的抵制变化(b=-0.144,p<0.05)对初始采纳有显著负向影响,H5得到假设验证;非用户的信任对感知风险(b=-0.149,p<0.05)显著负向影响,H6a得到验证;非用户的感知风险(b=-0.141,p>0.05)对初始采纳意愿有负向影响,假设H6得到验证。
非用户对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初始采纳意愿由感知有用性(b=0.235)、感知易用性(b=0.175)、感知行为控制(b=0.264)、主观规范(b=0.093)、感知风险(b=-0.141)和抵制变化(b=-0.144)共同决定,这些因素总共解释了(R2)67.5%的采纳意愿。在这些因素中,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行为控制是直接促成非用户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初始采纳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可能的原因是当有条件使用网络渠道而没有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人们感知到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有益于提高效率,易学易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在自己的控制之内时,他们有可能初始采纳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抵制变化对非用户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初始采纳意愿有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非用户对新渠道有一定的抵制心理,这可能是导致非用户没有转化为用户的一个关键因素,认为政府现阶段的网络渠道政府信息服务不够完善,通过网络渠道不一定能获取到所需的政府信息,并且一定程度阻止他们尝试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主观规范、感知风险对非用户的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初始采纳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可能的原因是当有条件使用网络渠道而没有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人们受到周围人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影响,可能会产生采纳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的意愿,而感知到网络渠道的信息泄露等风险又会阻止他们采纳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但这些影响都不大。
感知行为控制由感知易用性(0.330)、感知便利条件(0.124)和感知必要知识(0.358)共同决定,三者共解释非用户感知行为控制变量的42.3%,说明感知必要知识、感知易用性、感知便利条件能让有条件使用网络渠道而没有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人们感知自己的行为控制力,认定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来初始采纳网络渠道。这三个因素将通过感知行为控制间接显著影响非用户网络渠道初始采纳意愿。虽然信任仅解释了感知风险的2%,信任通过感知风险间接影响非用户网络渠道初始采纳意愿,说明非用户如果建立了对政府和网络渠道的信任,这将会降低非用户对网络渠道本身的感知风险,从而促进非用户去尝试采纳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
2.3.2.2用户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态度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由图3的用户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态度结构方程模型可以看出,研究模型中10个假设关系中的9个得到了验证,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对采纳或使用意愿(b=0.401,p<0.001)有显著正向影响,H1得到验证;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b=0.449,p<0.001)、感知行为控制(b=0.273,p<0.001)和采纳或使用意愿(b=0.096,p>0.05)都有正向影响,所以H2a、H3b和H2分别得到验证;用户的感知行为控制对采纳或使用意愿(b=0.377,p<0.001)有显著正向影响,H3得到验证;用户的感知便利条件(b=0.054,p>0.05)和感知必要知识(b=0.561,p<0.001)对感知行为控制都有正向影响,H3a和H3e分别得到验证;用户的主观规范(b=0.127,p<0.05)对采纳或使用意愿的影响有正向影响,H4得到假设验证;用户的感知风险(b=-0.073,p>0.05)对采纳或使用意愿有负向影响,假设H6得到验证;用户的信任(b=-0.137,p<0.5)对感知风险有负向影响,H6a得到验证。而用户的抵制变化对采纳或使用意愿(b=0.074,0>0.05)没有负向影响,H5没有得到假设验证,可能的原因是会使用网络渠道和持续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人们已经接受并积极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抵触情绪减弱。
用户对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使用或持续使用意愿由感知有用性(b=0.401)、感知易用性(b=0.095)、感知行为控制(b=0.377)、感知风险(b=-0.073)和主观规范(b=0.127)共同决定,这些因素总共解释了(R。)68.7%的采纳意愿。在这些因素中,用户的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和主观规范是直接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网络渠道使用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的原因是使用网络渠道和持续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人们感知到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有益于提高获取政府信息的效率,采用网络渠道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在自己的控制之内,信息时代人们会受到周围采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影响,将会继续采纳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对用户的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使用或持续使用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使用网络渠道和持续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人们感知到网络渠道容易操作,使用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而网络渠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会阻碍他们继续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但这些影响都不大。
感知行为控制由感知易用性、感知便利条件和感知必要知识共同决定,三者共解释用户感知行为控制变量的63.7%,通过感知行为控制间接显著影响用户网络渠道持续使用意愿,与非用户相似。信任对感知风险有显著负向影响,并且解释了感知风险的12.4%,这表明用户一旦建立了对网络渠道的信任信念,将会降低用户对网络渠道本身的感知风险,从而促进用户持续采纳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
2.3.2.3非用户与用户政府信息获取态度模型对比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假设H1、H2、H2a、H3、H3a、H3b、H3e、H4、H6和H6a,在两组中都成立,这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非用户和用户对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采纳或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非用户和用户采纳或使用意愿都有负向影响;感知便利条件、感知必要知识和感知易用性对非用户和用户的感知行为控制都有正相关关系;信任对用户和非用户的感知风险都有负相关关系。
但是,相比非用户的主观规范(b=0.093,p>0.05)对初始采纳意愿的影响,主观规范(b=0.127,p<0.05)对用戶的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采纳或使用意愿的影响更大更显著。表明主观规范对促进用户采纳网络渠道或持续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有重要作用,用户对网络渠道的态度会受到环境和亲友的影响较大,而对非用户的影响较小,这可能与“两微一端”线上布局,以及非用户和用户各自的特点有关系。相比用户的感知易用性(b=0,095,p>0.05)对持续使用阶段的影响,感知易用性(b=0.175,p<0.05)对非用户的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初始采纳意愿的影响更大更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在采纳政府信息网络渠道之前,如果感知到网络渠道容易学习和操作,能在自己控制之内,更有可能初始采纳,而采纳过之后,已经了解了操作流程,对持续采纳影响也就不显著了。
H5在非用户结构模型得到验证,在用户结构模型中没有得到支持。抵制变化对人们获取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最初使用意愿有负向影响不成立而对持续使用意愿成立,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对新渠道的抵抗情绪会严重影响非用户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初始采纳,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欣然接受网络渠道带来的便利,自然对网络渠道的抵抗情绪减弱。
3结论
1)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感知风险和抵制变化共同对非用户的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初始采纳意愿产生影响,感知便利条件、感知必要知识、感知易用性通过感知行为控制,信任通过感知风险间接对非用户的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初始采纳意愿产生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行为控制、感知风险和主观规范共同对用户的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使用或持续-使用意愿产生影响,感知便利条件、感知必要知识、感知易用性通过感知行为控制,信任通过感知风险间接对用户的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使用或持续使用意愿产生影响。
2)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行为控制是非用户和用户的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最初使用意愿或持续使用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行为控制对非用户和用户的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态度都有很强的正向显著影响。因而对政府方面,需要政府信息网络渠道提供及时的、准确的、完整的政府信息,每一次网络渠道的政府信息服务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于公民方面,有必要储备网络渠道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主动权,适应网络渠道的变化,让选择网络渠道在自己的控制之内。
3)主观规范对用户的使用意愿有较显著的影响,对促进非用户的初始采纳意愿影响不大;而感知易用性在促进公众初始采纳阶段的影响较显著,在持续使用阶段影响减弱;此外抵制变化对非用户的初始采纳意愿影响较显著,对用户的使用意愿的影响较弱。说明政府需通过提高网络渠道的政府信息质量、改善政府信息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和增加宣传渠道,提高用户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了解,减小非用户对网络货到获取政府信息的抵制,鼓励人们利用科技的进步来更有效的获取信息,可以吸引用户再次使用采纳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而非用户更在意网络渠道的易用性,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的操作和使用更容易可以让非用户尝试初始采纳政府信息网络渠道。
4)感知风险对非用户(0.141)和用户(-0.073)的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采纳或持续使用态度影响都不显著。这一结论与电子商务中许多研究者的结果不同。这可能与人们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企业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政府的看法不同。电子商务以营利为目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比电子政务中更为普遍和明显,相对来说公众更信任政府。
总之,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更准确地把握用户和非用户的特征,对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关注用户和非用户的需要,提高渠道的安全性,加大渠道的宣传力度,使人们逐步形成对政府和网络渠道的信任和依赖,从而吸引用户持续使用政府信息网络渠道,也可以影响非用户尝试初始采纳政府信息网络渠道。由于本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对提出的非用户和用户政府信息网络渠道获取的态度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