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破解专业文本的意义结构

2017-12-15 21:55李频
现代出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期刊话语身份

阅读已成为信息时代的社会问题,专业阅读因此凸显为数字传播时代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专门性、紧迫性的关键问题。编辑出版家所以成“家”就因为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切合编辑出版规律的专门性、专业化阅读理念、阅读行为取向及阅读行为模式。揭示这种编辑出版实践主体专门性、专业化的阅读机理成为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的紧要课题,关系编辑出版教育转型的成败。

正如阅读服务的本质不在于信息与知识推送,而在于阅读主体对信息与知识的感知、内化的心灵过程,编辑出版专业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选择专业内容丰富而又适合教学对象的理论文本,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促使教学对象较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编辑出版专业意涵,从而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编辑出版专业意识,并进而逐步强化相应的编辑出版专业能力。

阅读有深浅。浅阅读停留在语符表层感知信息,深阅读则关联语境理解文字的意义生成及其社会关联。深阅读之难首先难在理解与把握语境。读者与文本隔代异域者,阅读难在回到语境,回到文本创造者的思想语境。读者与文本同时同代共域者,阅读难在理解语境,理解文本创造者在同时同代共域语境中的挣扎挣脱以及最终的心安灵静(如果不能唤醒这样心灵过程的文本不值得读者一读,在此不赘)。

专业阅读以求解阅读材料中的专业意义为旨归,属于深阅读。专业阅读之难首先难在回到专业语境:从一定的专业背景出发经由专业文本而理解文本创造者的思想洞识与专业发现。而深阅读区别于浅阅读的恰恰在于突破语符表层,以结构化为手段自觉追求诸多孤立信息的社会关联与思想关联的交汇融合,从而破解专业文献中深浅层次不同的意义结构。

如果把专业理论初步界定为在专业语境中通过专业性话语呈现的意义结构,那么专业阅读作为专业意义求解就是寻觅语境-身份-话语-意义四者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专业文献的深阅读就是将专业文本放在特定的专业语境中来认知、理解、诠释,即抓住“语境-身份-话语”的深层关联,以深层描绘、诠释专业话语的意义结构。具体说来就是要从以语境身份为代表的话语社会关系结构入手,把理解焦点集聚在文本的专业意义结构上。既联系语境以求解文献中专业思想及其表达的社会关联,又联系身份以求解专业文献中专业思想的观察视角、科学方法等多维的思想关联。

出版专业的本质在于出版活动作用于出版媒介,进而影响读者在实施社会行为时的思想意图。出版专业阅读的难题在于理解和把握专业文本中凝结着的以媒介(出版物)为核心,依传播路径而展开,以出版功能、社会效果为旨归的思想。出版专业阅读教学的难题在于引导教学对象从惯常的浅阅读模式向出版专业所要求的深阅读模式转换,并自觉培养、形成深阅读意识。因此,出版专业阅读教学固然需要引领和指导,更需要规训和强化。在依循某些规则的规范化训练中强化深阅读意识,逐步养成深阅读习惯。

郑元绪是改革开放期刊史上业绩卓著、话语个性鲜明的期刊编辑出版家。《文字是能够征服人的》(见郑元绪著《读稿笔记》第20~27页,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探索和接近一份杂志的本质》(见郑元绪著《读稿笔记》第28~39页,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是他期刊思想的巅峰之作,思想深邃而自洽成系统,逻辑谨严而又文辞洗练。他作为《讀者》创办者之一的思想锋芒溢于言表,他出身清华大学物理系而自觉形成的严谨、精细的理论思维特征亦尽现其中。前文是他2004年8月“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表彰《读者》杂志座谈会上的发言”,后文《探索和接近一份杂志的本质》是他2009年在“《读者》编辑部的一次讲座(提纲)”。正好以某种理论言说原生态的方式存储了语境、身份、话语、意义这四个方面的理论元素,从而明示了期刊专业理论求解的深阅读路径及焦点。两文既有期刊专业思想意义上的典范生,又有专业阅读教学案例意义上的示范性。将它们列为编辑出版学科学硕士、出版专业硕士的专业必读文献,通过特有的专业阅读训练可使硕士生体认那平易文字中深刻、系统的文摘期刊思想,以体会以期刊为核心的媒介社会关系,以及作者对它的独到考察与剖析。

出版专业阅读训练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有明确、清醒的语境意识,其次要求任课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认识文本所透露的语境以及在该特定语境中文本的意义结构。在笔者看来,从语境人手,认识了文本中所蕴涵的语境意义、身份意义、话语表层意义、话语深层意义及其四者的关联,也就是理解了专业文本因而也就是完成了专业阅读。就郑元绪有关《读者》的两篇专业文献而言,深阅读的路径依次是从语境到身份到话语到意义结构,焦点则经由标题所明示的社会结构而深层突破,达致文本更详细建构的意义结构。已有一定期刊实践经验和期刊理论素养的读者静读细想这两文后不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未必非要经由所谓深阅读及其训练才知晓其意义,而这种专业意义求解过程中路径的有无及多样性恰恰表明了深阅读及其训练化繁为简、去模糊朦胧为清晰明确的自觉性与有效性。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原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协会联合召开座谈会,隆重研讨和推广《读者》经验。郑元绪是《读者》创办者之一,他“从35岁到50岁,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一段在《读者》杂志社度过,同杂志一道成长并走向成熟”。他应邀出席这样高规格的会议并发言,但他已于1994年离开了《读者》主编岗位。郑元绪的话语策略是“作为一名职业编辑,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读者》杂志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从《读者》创办人到职业编辑的身份转换是郑元绪话语策略的关键,再联系中央政府高规格表彰的语境,这种语境与转换后身份的交融也就注解了“另外一个角度”从个别到一般的具体内涵。

《文字是能够征服人的》由5部分组成,分别是“文字是能够征服人的”“思想是看得见的”“美,是可读的”“读者,是可以塑造的”“《读者》的示范作用”。如果说“文字是能够征服人的”是期刊发挥其媒介功能的理论基础,郑元绪那天的言说援引为逻辑前提,则具体诠释了他“另外一个角度”的逻辑起点,而“《读者》的示范作用”既是郑元绪言说的推演结论也是那天座谈会的主题。郑元绪作为期刊职业编辑家的思想魅力不仅在于言说主旨契合语境,而且在于从语境蔓延开来,导入文字功能与期刊出版的思想关联,从“文字是能够征服人的”的理论前提出发,经由“思想是看得见的”“美,是可读的”“读者,是可以塑造的”等思想和实践环节,层层相扣而又层层递进,最后落实到“《读者》的示范作用”。以小标题形式存在的期刊专业命题构成闭合的逻辑链环,命题之问的结构关系强化了文本的理论系统性。同时,命题之内又熔铸了郑元绪特有的《读者》经验或者说郑元绪对《读者》群体经验的个性化的思想表达,因而使文本既洋溢着总体性的逻辑力量,又光耀着鲜活具体的期刊专业知识积淀。如郑元绪说“《读者》杂志所传递的,都是‘看得见的思想,它总是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透射出思想的光芒”。大众期刊以故事为文本手段吸引读者,但故事只是思想传播的载体,《读者》不只讲故事,讲故事于《读者》杂志而言只是手段,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开放、个性、宽容、独立的现代思想意识才是其目的和特色。“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是—本杂志的灵魂。二十多年来,《读者》杂志与改革开放同步,在人们生活各领域的思想观念方面,为改革开放推波助澜,这是它鲜活的生命力所在。”

2009年8月,郑元绪回到《读者》编辑部做了一次讲座。开场白提及自我心境更交代言说语境:“1994年我离开《读者》杂志的时候,编辑部只有8个人,刊物每期发行370万册。15年过去了,《读者》杂志无可争议地成为国内第一大刊。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今天在座的几十位,都是年轻人、新面孔,你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让我看到了《读者》杂志未可限量的前景。”在中国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文摘期刊社内部交流文摘期刊编辑出版经验,探讨相关理论就是其语境意义。《读者》创办人、前主编郑元绪在离职15年后与《读者》现任青年编辑交流文摘期刊编辑经验和理论就是其身份意义。

这次讲座以“探索和接近一份杂志的本质”为题,郑元绪随意率性地倾吐着真知灼见。讲座分三部分:“文摘期刊的技术操作”“关于编刊理念”“给年轻编辑”,第一部分是16条操作要领,第二部分是以概念或命题形式表述的10条理念,第三部分建议年轻编辑提升“接触社会的能力”“洞察人心的能力”“思索问题的能力”“感动世界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既构成了他的专业话语结构,也展示了他从文摘期刊操作到行为理念再到编辑行为人的专业逻辑。如果说在2004年表彰座谈会上,郑元绪的发言以“《读者》的示范作用”为中心宏观地论断期刊的媒介功能,2009年的《读者》编辑部讲座则以文摘期刊的操作实务为中心微观具体地揣摩、交流“文摘期刊行为行为理念行为人”的生成转换关系。区别于“文字是能够征服人的”“思想是看得见的”“美,是可读的”“读者,是可以塑造的”“《读者》的示范作用”那种坚定的信念、明确清晰的知识,编辑实务交流以“探索和接近一份杂志的本质”为话语基调,冷静、客观、持重。只有将两篇文献同时推荐给硕士生,且引导他们在同一次课堂中展开对读式讨论,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同一个郑元绪关于《读者》的兩次专业言说,由于语境不同,身份意义不同而言说的话语不同的专业结构意义。

一位硕士生在讨论中提出,郑先生以“探索和接近一份杂志的本质”为题,他心中的“杂志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这自然是有意味的真问题。她设问后的自我答案是,在《文字是能够征服人的》一文中,郑元绪先生指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是一本杂志的灵魂”(第23页),而在本文中,他再一次用到相似的句子,“一本杂志的灵魂是思想”“开放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思想”(第33页),故我认为,对郑元绪先生而言,一份杂志的本质可能在于具有时效性、开放性的先进思想。在评点时,我肯定这是硕士生理解的郑元绪答案,未必是郑元绪内心的真实答案,或者说是郑元绪内心答案的全部。郑元绪之所以是郑元绪,就体现在他自己有答案但又没有明说答案,只在那个特定语境中提供了一个思想的专业框架,激励、引领他的后来者们去“探索和接近一份杂志的本质”。经此提示,硕士生似乎对郑元绪着意强调“开放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思想”切实有晤。

从语境求解文献专业意义应该在理论上明确:语境是客观实在的,只容认知难以篡改,对于语境之下的理论言说者,对于语境之后之外的理论认知者都是如此;身份是主观转换的,理论言说者总有多重身份多种社会角色,但在具体语境中只有一个身份或者说以一个身份为主辅以其他一两个身份才最恰切。明确了这样的理论前提,从语境求解文献专业意义的操作化首在认知语境,次在确认言说者身份并判断其身份与语境的契合度,再次才是基于语境和身份的理论话语分析。从客观实在的语境出发,理论言说者选择或转换身份,进而决定其理论话语及言说策略,这是一个过往的已经发生的社会行为过程,因而从语境求解文献专业意义首先表现为对那个社会行为过程的主观理解性还原,没有这个还原难以成为深阅读;其次,才是在“语境身份话语”社会结构中的理论元素及其关系分析。如果说,基于理论言说的社会行为过程还原构成了深阅读过程,在“语境身份话语”社会结构中的理论元素及其关系分析才有可能成为深阅读结果,这种“语境身份话语”的社会结构浓缩、凝结在专业文献中,成为专业文献的意义结构的基础甚至核心。深阅读过程是深阅读结果的先导和前提,无深阅读过程难以达致深阅读结果,只有深阅读过程和深阅读结果的有机合成,才构成笔者所理解的专业文献深阅读。这也就是笔者领悟并尝试证明的从语境破解专业文本的意义结构的深阅读路线图。

从语境求解文献专业意义的课堂讨论首先应该引导讨论者认知所提问题是语境问题、身份问题、理论话语问题各自之内的问题,还是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是之间问题,则要进一步追问到底是两者之问还是三者之间,如果是两者之问则是哪两者之间,如果是三者之间则其位序及关系形态如何?类似这样的问题结构化清理是明确问题求解清晰解答的操作前提。求解语境问题、身份问题及其相关问题大多可以从标题和文章开头明示内容的分析人手。而理论话语分析的主题是求解理论元素及其结构关系,这时的理论分析关键是认定文献中的理论元素以清理、把握理论元素的结构关系,语境和身份则后退为理论“后台”,求解中前置的或者说不可以须臾放松的应该是理论元素及结构化。当然,这种课堂讨论的组织和引导只能相机应变,没有也难以有固定程式。因为课堂讨论中思想的主体是学生群体,教师虽为主导,但只能针对并服务于主体。

另一位硕士生在课后的交流中说:

今天课上我提出的问题是,郑元绪“作为一名职业编辑,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读者》杂志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这句话中的“另外一种角度”是指什么?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作者身份,以为作者只是想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放弃一些老生常谈的角度去写这篇文章,经过讨论和老师点拨,我明白需要结合语境和作者身份去解读“另外一种角度”。

这种问题讨论之中之后的“理论发现”虽然耗功费时,但因为是硕士生本人的“自主发现”,更显硕士生的专业学习效果,而不是硕士生导师的专业教学效率。硕士教学应追求硕士生的专业学习效果,而不可追求硕士导师的专业教学效率。

数字传播由于时空高度压缩而带来传播语境的泛化、传播者身份的模糊,这两者的合成合力则可能进一步造成传播内容的意义消解。编辑出版专业阅读的研究与训练因此任重道远。重构编辑出版领域某些经典性文本的专业意义的核心是发现专业文本的多维多层的意义结构,而求解其意义结构则只能以语境为突破口。发现语境、认知身份、重建意义结构就是专业文本深阅读的核心要义与操作关键。

(李频,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教授)

猜你喜欢
期刊话语身份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期刊审稿进度表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雷人话语
身份案(下)
雷人话语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