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刘佳贺(长春市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21)
●李宏伟(长春生修堂中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国产海马的种类、养殖和利用(2)
●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刘佳贺(长春市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21)
●李宏伟(长春生修堂中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据2001年4月21日在广东陆丰召开的海马养殖成果鉴定会结果显示,中国海马养殖已处于国际领先,在养殖规模上已进入大规模化养殖阶段。这些都将为中国开展海马大规模养殖提供良好的基础。总的来看,中国海马养殖规模还较小,海马的年产量约为50t,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中国海马的年需求量约为200t)。
4.1.1 场地 选择风浪小、位于中高潮带的海边。海区取水方便,海水比重1.005~1.027,其他理化因子均要适宜海马的生长。特别是天然活体饵料来源广,数量多,保证供应,交通方便。
4.1.2 养殖模式 海马养殖模式有5种,即水缸养殖、池塘养殖、水泥池养殖、网箱养殖和聚酯纤维水槽养殖,前三种为人工养殖主要模式。用水泥池养殖海马是目前基本的生产方式。水泥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但需设有遮阳、防雨、通风等设施。水泥池规格面积5~20m2,深度2cm左右,并设置进、排水口等设施。
种苗可在大潮期间退潮后,到产海马的海滩拾捕或到水中摸捕。另外,还可用手推网(俗称“橹”)在出产海马地带的水中推捕。渔民在海里作业时,用小型网具采捕,如定置网、拖网、张网等,或到海马苗种场价购。
运输可视种苗的数量、路途远近而选用运输工具。运输前不投饵,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袋内装6~7成水,并放置海藻等供海马栖息,充氧扎口后装纸箱运输,水温25~28℃,水温高时采取降温措施。每升海水放海马30尾,或放体长1.8~3.0cm的海马100尾左右,可耐8小时。
从育苗池捞出来的苗种在放养到室外水泥池前应“温苗”,将种苗连同苗袋放入水中,静置1~3小时,待苗袋内、外水温趋于平衡后,解开扎口,慢慢放进水泥池中。放苗密度:体长4cm的海马苗每立方米水体放500尾,体长6cm的海马苗每立方米水体放养300尾,性成熟的个体每立方米水体放30~50尾为宜。放苗的同时,向池中泼洒氯霉素或土霉素1~2mg/kg。
养殖期间要求水温保持在20~30℃,光照强度3000~5000lx,溶氧含量 4mg/L以上,pH7.0~8.5,透明度保持在 35cm左右,养殖用水的比重1.005~1.027,其中幼苗期要求海水的比重在1.008以上,养殖中海水比重最高在1.028以下。海马在水质变劣,如水温超过 34℃、溶氧含量降至3~2.5mg/L以下时会发出“咯咯”的声音,此时应注意理化因子的调控。另外,海马在受到敌害侵袭或摄食水面饵料时也会发声,需加以区分。
换水时应采用全换水。因此,应预备有预热水池,预热池中的水温应与养殖池水的水温相近,温差不能超过2℃,2天换水1次,夏季高温期间每天换水1~2次,宜在早上和傍晚换水。
以活体饵料为主,主要以小型甲壳纲动物为常用,有桡足类、糠虾、端足类、枝角类、毛虾、米虾、钩虾、磷虾、麦秆虾、卤虫或单胞藻等。饵料要鲜活,大小要适宜。可在当地海区用抄网、推网或捞网进行捕捞,网目大小根据海马不同发育阶段的口径大小而定。幼苗期可选用100~120目的网具,成体期可用20~40目的网具。在活体饵料不足的情况下,也可投喂少量的鲜饵及冷冻饵料,切碎后投喂。投饵次数:幼苗期每天投饵2~4次,成体期每天投饵2~3次。投饵在白天进行,日投饵量见表1。具体操作时,要根据海马摄食情况而定,以当天吃完为宜,避免水质恶化。
表1 海马日投饵量
养殖期间随时观察水质变化和海马的生活状况,如果听见海马发出“咯咯”的声音或发现海马食欲减少、浮头、乱窜、沉底或气膘胀大、体生气泡等,应立即换水进行抢救,一旦发现患病,立即捞出。每隔7~10天作一次生物学测定,并记录。
收获时间视个体大小而定,8~11月份越冬前是收获盛期。用网捕捉后,放入淡水中,杀死海马,再用水将体表灰黑色皮膜洗刷干净,晒干,即可销售。如贮存,需用纸封包,放在干燥坛罐中密闭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并定期取出晾晒,防止霉烂。
养殖期间由于受到水质、饵料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病害,尤其在产苗后1个月左右的时间,病害较重,死亡率高,这成为推广海马养殖生产的障碍。
4.8.1.1 症状 离群缓游,不摄食,体弯曲,腹部膨胀。严重时肛门松弛突出,轻压腹部有白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尤以20天以内的海马幼苗最易感染。5~10月份为该病多发期,6~9月份高温期尤为突出。
4.8.1.2 预防 保持水质清洁,饵料新鲜,经常换水,及时清除池底残饵和粪便。养殖池和工具在每次使用前用20~30mg/kg或100~200mg/kg漂白粉消毒。饵料投喂时控制饵料的投放量,清洗干净,并在2mg/kg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中浸洗30分钟。海马成体阶段,用呋喃唑酮或磺胺脒0.5g研末,加水120~150mL,放25g毛虾干浸泡30分钟后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每隔15天喂1次。每隔7天向培育水体中泼洒2mg/kg的氯霉素、诺氟沙星等药剂进行预防。
4.8.1.3 治疗 用50mg/kg青霉素、10mg/kg氯霉素浸浴患病海马30分钟,每天1次,连用3天。病情严重时用土霉素0.5g溶于10mL凉开水中,用消毒过并磨平的注射针头,轻轻插入海马喉部到鳃盖部止(过深会触伤心脏),每尾海马每次注射药物0.5mL,每天1次,连续注射5~7天。
4.8.2.1 症状 该病是由车轮虫寄生海马鳃上引起的,破坏鳃组织,使鳃组织腐烂,妨碍呼吸。春、秋季为发病高峰期。
4.8.2.2 防治 用 8mg/kg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浴15分钟;用0.7mg/k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剂(5:2)全池泼洒。
4.8.3.1 症状 海马体表可见一层黄色或黄白色肤毛,呈“毛毛虫”状,患病海马不停地挣扎,游动受阻,影响索饵,直至衰竭而死。该病系由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钟形科聚缩虫(Zoothamniumsp.)寄生引起的,海马养殖中各个阶段均有发生,但对海马幼体为害较重。
4.8.3.2 防治 用 1‰的甲醛海水溶液浸浴20~30分钟,24小时后检查,如聚缩虫仍未脱落,再用同法处理1~2次。
4.8.4.1 症状 海马腹部膨胀,侧卧于水面,解剖后可见鳃囊肿大。由于患病海马不能自由游泳觅食,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该病发生在光照过强或短时间光照强度变化过大或水体溶氧不足的情况下,冬季发病率较高。
4.8.4.2 防治 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晴天及时遮阳。出现病体后,用土霉素和小苏打各1片(0.25g)研末溶于10mL的凉开水中,每尾海马灌服0.5mL。
4.8.5.1 症状 海马头吻部及全身皮肤或肠道生成气泡,漂浮于水面,运动、摄食受到影响,一段时间后海马因呼吸受阻或饥饿而死亡。该病在光线过强、水体中浮游藻类生长过盛时较多见。藻类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气体在水中形成小气泡,吸附在海马的体表或被海马误认为食物吞入消化道,引起此病。
4.8.5.2 防治 保持水质清洁,经常换水,减少藻类繁生,并避免阳光直射。发病后,用消毒过的长针刺破气泡放出气体。用2.4‰的生石灰浸浴海马10分钟,或用1%~2%的漂白粉浸浴5~8分钟,然后立即移至清洁的海水池中。
4.8.6.1 症状 室内养殖在长时间的弱光下,海马出现反应迟钝,运动缓慢,无方向性,摄食主动性差,视力下降,严重者失明。
4.8.6.2 防治 调节室内的光照强度,控制在3000~5000lx之间,但不宜过强,否则,会引起气泡病、胀鳔等疾病。幼苗期夜间照明时,应防止海马因趋光聚集,造成局部缺氧而出现死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