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中的黑人美学思想

2017-12-14 06:29葛卿言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爵士乐

【摘要】黑人美学是黑人文化的典型体现,也是黑人社区努力争取公平权益的工具。托尼·莫里森巧妙地将黑人美学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其中《爵士乐》就是黑人美学的完美体现。爵士乐特色、召唤与回应模式、百纳被是该部小说黑人美学特色的三个典型体现,不仅在篇章结构上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在黑人的身份迷失与自我救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爵士乐》 黑人美学 召唤与回应 百纳被

【Abstract】Black aesthetics is the representative symbol of black culture, and it serves as the tool for black community to strive for justice. Toni Morrison is an expert in using black aesthetics in her novel, and Jazz is a typical example. The usage of jazz music, call and response, and patchwork quilting are three examples of black aesthetics in Jazz. They not only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plot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novel, but also exert great importance on the loss and redemption of black identity.

【Key words】Jazz; black aesthetics; call and response; patchwork quilting

引言

阿米里﹒巴拉卡首次提出“黑即是美”的口号,黑人美学的概念随着黑人文艺运动的兴起而广泛传播开来。黑人美学主张抛弃主流文化标准,重新回归黑人文化传统与黑人价值观念,旨在促进黑人的思想、文化与创造性。托尼·莫里森作为黑人作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始终将黑人美学思想贯穿于其创作中,“在其作品中呈现出基于黑人文化的新风格”。她的第六部小说《爵士乐》以哈莱姆文艺复兴为背景,小说的情节描写与叙述风格都体现出典型的黑人文化风格。本文将揭示该小说中体现的黑人美学思想。

一、爵士乐

爵士乐起源于黑人社区,逐渐成为“黑人文化的第一体现形式,成为黑人社区情感表达的基石”。同时爵士乐的发展也影响着黑人社区的发展。小说《爵士乐》以爵士乐风格的文字与音乐的框架向读者生动呈现了黑人社会的生存状况。在该小说的描述中随处可见爵士乐的旋律风格。如:

Blues man. Black and bluesman. Black therefore blue man.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

Where-did-she-go-and why-man. So-lonesome-I-could-die-man.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 (119)

该段文字的第一行使用了三个“布鲁斯”让该段文本仿佛呈现出三个乐章片段。第二行与第四行重复,仿佛象征着和弦的结束。这段充满着爵士乐般声音与旋律的文本将黑人文化传统与小说写作巧妙地融合。同时,三个“蓝色”一词的使用也暗示出黑人生存状态的低迷,他们难以避免“孤独”的感觉,不断地问着“为什么”。该段文字借着爵士乐般的旋律,隐射出在主流社会的压制下黑人所经历的保守压迫的困境与生活状态。

除此以外,整篇小说被置于爵士乐的框架中,由此透露出黑人所遭受的歧视与痛苦。重复与即兴创作是爵士乐的两大特点,这也体现在该小说的创作中,莫里森采用这两种创作手法旨在为了将“发生的事情转化到神奇的表演舞台中”。比如:在主人公多卡絲参加父母的葬礼时,莫里森写道

“She never said. Never said anything about that. She went to two funerals in five days, and never said a word” (57)。

这里重复的使用已超出了乐曲旋律的功能,它更呈现出多卡丝在五天内连续参加双亲葬礼的痛苦与折磨。她双亲的逝去正是由于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因此这段句子的重复描述不仅体现出了多卡丝心中的不安与痛苦,更揭露了黑人社会所遭受的来自白人社会的歧视。另外,即兴演奏也是该小说描写的另一特点。《爵士乐》由几个不同的主人公从自我有限视角按非时间顺序进行讲述,他们甚至不知道故事的完整过程,这正像爵士乐的即兴表演一样允许演奏者出现错误。小说将几个主人公的讲述通过即兴演奏的方式拼接在一起,碎片式的阐述更象征着黑人社区与主流社会的割裂,爵士乐般的框架也更能体现出黑人所遭受的创伤与歧视。

二、召唤与回应模式

召唤与回应模式是黑人的一种口头化的表达,是“黑人社区的对话方式”,在种族歧视的对抗中是黑人主观性表现的方式之一。莫里森在小说中使用召唤与回应模式,旨在让黑人的声音被黑人自我及主流社会听见。

召唤与回应模式使小说中的黑人主人公们能勇于面对所遭受的挫折。在小说的第五章节,叙述者讲述了主人公乔杀死多卡丝的原因。随后小说将叙述角度从叙述者转至乔,由他亲自讲述这五十年生活的情况,尤其是他对多卡丝的爱以及最后选择杀死她是由于“想让这种爱的感觉持久”。在饱受来自主流社会的压制之下,主人公乔已经完全失去自我,只能通过情妇多卡丝对自己的崇拜来证明自我的存在。因而当多卡丝背叛时乔难以接受,他选择了最为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杀死多卡丝。他的这种极端的方式暗示了乔对自我身份的困惑,自我意识的丧失,也暗示出主流社会对黑人所带来的压制。乔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回应不仅在结构上使小说情节得以进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乔的反思与愧疚。

除此以外,整篇小说的叙述也在寻求来自主流社会及黑人社区的双重回馈。比如:在討论到黑人妇女的生存状况时,叙述者说道:

Did the world mess with them?

Yes but look where the mess originated.

Were they berated and cursed?

Oh yes but look how the world cursed and berated itself.

Were the women fondled in the kitchens and the back of stores? (74)

这一段文字描述了黑人妇女低微的生存状况以及所所遭受到的暴力。她们被主流社会“斥责及诅咒”,被黑人男性所歧视,饱受来自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枷锁。通过采用召唤—回应模式,莫里森采用了现场观察的方式描述了黑人女性所经历的创伤,同时也唤起黑人、白人、读者等多方面的回应。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亟待改善,召唤—回应模式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努力的队伍中来。

三、百纳被

百纳被是黑人女性的典型传统之一,体现了“将纺织、针线与女性批判写作巧妙融合在一起”。它是美国女性艺术家喜爱的写作风格,也是黑人民族的创作传统,体现了对白人主流社会的抵抗。

百纳被暗示出黑人社区在白人社会的压制下分裂成碎片状的生存状态。小说《爵士乐》被分割成10个没有编号的章节,前后章节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小说中主要人物充当叙述者,从自己的有限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整部小说叙述人物不断变化,叙述视角多变,没有固定的时间空间顺序。小说采用百纳被似的创作手法,将各个故事分裂成碎片,这也号召读者们通过重组、排序、联系等方式融入小说的阅读中去,从而掌握故事的完整情节。同时,形式上的碎片化与不完整性也暗示了黑人社区与主流社会的割裂,种族主义使得黑人被隔离遭受歧视,黑人处在一种碎片化的迷失自我的状态。

另一方面,百纳被也充满修补的力量,将敌人变为朋友。黑人女性认为,不同的人物个体“并不是不同碎块之间的分离,而是形成整个百纳被的元素”。在小说《爵士乐》中,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大闹其丈夫情妇多卡丝的葬礼,并将仇恨转嫁到多卡丝姨妈艾莉丝的身上。当第一次见到姨妈艾莉丝时,她的心中充满仇恨,准备通过喊叫发泄心中的愤怒。可姨妈艾莉丝却说

“Take that dress off and Ill stitch up your cuff” (82)”.

艾莉丝用针线缝补了维奥莱特的衣服,也修补了两人的关系。在艾莉丝的劝说下,维奥莱特为自己过激的行为而忏悔“我天生并不是刀子”。缝补将维奥莱特拉出了仇恨的深渊,也拉出了对自我的迷失。针线的缝补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加强了黑人社区彼此间的凝聚力。

四、总结

真正的黑人文学融入独特的黑人美学与艺术创作形式,向读者讲述黑人社区的故事与历史。在《爵士乐》中,莫里森采具有黑人美学特色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呈现了黑人社区所经历的歧视与创伤。小说在爵士乐框架下,使不同主人公得到了发声的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召唤—应答模式不仅使主人公对自己的行为给予一定的评价与思索,也使读者能积极融入到情节的理解中去;百纳被做为黑人的典型传统在小说的情节推动与主题深化上作用非凡,针织缝补成了加深黑人间凝聚力的不可取代的桥梁。综上,黑人美学不仅仅是黑人社区痛苦情感的宣泄口,同时也是他们重回黑人传统、找寻自我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翁德修,都岚岚.美国黑人女性文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2]Schuller,Gunther.Early Jazz:Its Roots and Musical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P,1969.

[3]Rodrigues,Eusebio L..“Experiencing Jazz.” Modern Fiction Studies 39.3(1993).

作者简介:葛卿言(1987.7-),江苏连云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英美文学,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爵士乐
我希望我的音乐“四不像”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关于我国艺术院校爵士乐专业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20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
广州,你有多爵士?
爵士乐中国本土化的历程与反思
上音爵士乐和音乐剧联手为社会服务
Music
中国爵士乐的双城记
回顾爵士乐(Ja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