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便见水中天

2017-12-14 10:42魏淑文
中关村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京西稻苗白米饭

魏淑文

如今就餐时,每当我看见碗里盛上用东北等地的稻米做出来的白米饭,心中总会感慨万千。白米饭依旧是白米饭,而此非彼。它不再是米粒圆润,光润透明,蒸出来的饭光滑洁白、软硬适度,略带粘性,吃起来细腻、清香,口感特别好的京西稻做出的米饭。“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响”几乎快成了生命中的记忆。

在北京,种植水稻的历史十分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幽州”时期。而真正形成驰名中外的京西稻还是在清代。早年,康熙皇帝南巡时,便把南方的水稻带到京城来种植,但因北方地寒,未能结实。后来,康熙皇帝亲自培植出“御稻”。并借鉴南方稻田以山泉灌之,泉水寒凉,用此则禾苗茂盛,亦得早熟的做法。在玉泉山试种,用玉泉山泉水浇灌,果然成功,这就是京西稻种植的开始。

据说,解放前的京西稻,主要分布在海淀山前地区,沿玉泉山水系周边种植。如六郎庄、巴沟等地。山后温泉种植仅90亩。解放后,随着水利设施建设的推进,海淀区水稻发展迅速。1963年水稻由山前扩大到山后,到1970年全区发展到7.2万亩,亩产398.5公斤。后来又发展到近10万亩,亩产490公斤。记得那时家家户户的餐桌少不了香喷喷的白米饭,即便就咸菜吃,也能吃两碗。

近些年来,京西稻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几乎销声匿迹,寻常百姓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白米饭了,谁也没有想到,过去每天出现在餐桌上的白米饭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我的青春是和京西稻的插秧、薅地、收割、装车运稻、打稻子、扛麻袋捆绑在一起的,没有了京西稻,我的青春岁月几乎没有了载体,京西稻带给我多少难忘的回忆,甚至伴随了我的成长,在繁重的劳动中,我逐渐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说起京西稻,就像打开了我青春岁月的一道闸门;说起京西稻,我的心会是酸的;说起京西稻,我的心会是甜的;说起京西稻,我的心乃五味杂陈,如此娓娓道来,您说,心系京西稻的情感又怎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呢?

种过水稻的人都知道,插秧之前稻地要平整土地。怎样平整土地呢?先用牛等牲口犁地,犁地后,人便用铁锹铲下高处地方的土,扔到低洼处,找平。然后往稻田里放水,让翻松的土地浸足水后,人就要跳进初春冰冷的水中,用四齿、平耙等农具把地一点点儿釗开,继续找平,把高处的泥土往低处扔,把牲口没有犁到的生地,都要用四齿捯一遍。平好的稻地池子各个平整、细腻,上面浮着一层细细的泥土,如面粉似的,就像是一个一个等待秧苗入寝的温床。

记得四十多年前一个初春的清晨,乍暖还寒,刚刚走出校门没几天的我,兴高采烈地扛着四齿,与伙伴们一起来到了白家疃村三队稻田。这时,看见队里的男劳力纷纷脱掉鞋袜,光着脚走在了稻田梗上,不免有些诧异。我望望伙伴们,她们也在望着我,同样的不知所措。原来,老弱病残的人都在大田组,稻田组的劳力过去都是清一色的男青年。今天破天荒的来了我们七八个女中学毕业生,不过也有例外,即四五十岁的妇女队长张淑清。我对她扑面而来的印象是开朗、坦荡,眉眼间流露着仁慈和孩童般的纯真,有点儿像电影中的李双双似的。她冲我们嚷了一句:“愣着干什么,脱鞋呀!”我们连忙弯下腰脱下了鞋袜,光着脚丫走在田埂上,凉嗖嗖的,心里挺不是滋味,刚才路上的兴奋早已没了踪影。我拿着四齿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埂上,生怕掉进结了一层薄冰的稻地池子里,一股寒风吹来,不由得浑身打了个寒噤。那些走在我们前面的男劳力各个精神抖擞,大步流星地穿行在星罗棋布的稻田埂上,一展雄风。与我们缩脖端肩的样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我们站在需要平整的稻地前面,看到了一层薄冰结满了整个稻田池子,恐惧的心情已经充斥了我们的心间。心想,光脚下去不冻死才怪,即使不冻死也得冻出关节炎、妇科病来。我与伙伴们面面相觑,我们杵着四齿呆立在稻田埂上,任凭风儿将我们的头发吹散,就像是被人安在那里许久的稻草人一样。我敢说,没有一个人想下去,都想找机会溜号。这时,随后赶来的张淑清见状,嗵的一声跳进了池子,说了一句:“发昏当不了死,下来呀!”边说边举起四齿干起活儿来。容不得我们犹豫,容不得我们思考,榜样就在眼前。同样是女人,人家不怕,我们也不能怕。潜藏在我们身上的豪气被激发出来,一个个就像英雄一样扑腾腾全部跳了进去。事实上我们这么一跳,就彻底告别了学生时代,开始了脸朝黄土背朝天、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生活。

后来,我知道了张淑清是队里一名老共产党员,什么是共产党员?说别人离我都很远,而张淑清就在我的身边,我认定共产党员就是像张淑清这样以身作则、带头吃苦受累的人。几年后,我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并在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上,清楚地记载了张淑清跳进冰冷的稻田池子,带给我心灵的震撼。

平好稻地后,就要开始插秧了。插秧可是个技术活,不简单。在农村,谁的秧插得又快又好,准得到众人的夸奖,受到大家的尊重。我们三队的男劳力可是个顶个的棒。队长让我们这些新手先观摩一下男劳力是怎么插秧的,负责挑苗的小财头、哩个儿楞(绰号)等早已将铲好的稻苗扔进池子里,小朱子、小根頭、宝利等一下田就摆开了架势,只见他们腰一弯,左手托起一块长方形的稻苗,右手灵活地分开一小撮苗后,迅速将苗插到地里,稻苗要插实,不能让稻苗浮起来。每一排插六行,双脚分开摆在2和4的空隙里,脚绝对不能放错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秧插得直不直,就靠它导航。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些男青年他们腰肢灵活,手脚配合默契,插秧速度飞快。他们的秧插得笔直,真是横看一条线,竖看也是一条线,那些被他们插入泥中的秧苗,立马昂首挺胸,鲜灵灵的望着我们,好像在说,你们行吗?来啊,试试啊。

看着男劳力充满美感的插秧,同样流淌着青春热血的我们跃跃欲试,纷纷跳进早已为我们准备好的稻地池子。

插秧真是个富有激情的农活,是一个不由自主地你追我赶的劳动。倘若你的动作一慢,左右的同伴就插到了你的前头,把你一个人留在中间,被包了饺子,那不仅仅是丢面子的事情,而且他们留给你的地方已经确定,留的宽,你就要插得疏些。留的窄,你就要插得密一些,难度更大,速度会减慢。正因为如此,插秧时,需要整个团队卯足了劲才行。endprint

刚开始插秧的前三天,手脚不听使唤,为了赶速度,连腰都不敢直一下,插完一个池子,迈过稻埂,就进入下一个池子,开始秧插得歪歪扭扭,后来越插越直,越插越棒。再后来,我们竟敢和早已获得插秧能手的男青年一比高下。我曾赞美过自己的小腰,太灵活,太给劲了,从来不知腰疼,插秧时很少“架鹰”,“架鹰“就是把托苗的左胳膊放置大腿上,使人略显轻松些。插秧人都知道,只要一架鹰,稻秧保证插歪,比写得还准。

当我们和男劳力并肩插秧的时候,彼此都感受到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一俚语暗藏的玄机,男劳力由于我们的存在,活儿更好,话儿更多。我们由于有男劳力的存在,更活泼可爱。当水蛭,土名蚂屁,悄悄爬上我们的小腿吸血的时候,我们会大惊失色拼命叫嚷:“蚂屁!”。然后用手去揪,一揪,它就使勁往肉里钻,越揪吸得越紧。见到我们慌张的摸样,总会有男劳力或大声提醒“拍它”,或用手直接去拍,蚂屁随声而落。除了蚂屁外,还有一种叫将米虫的家伙,白色的,咬人特别疼。我们被它咬疼后‘哎呦的叫声,在寂静的田野里不时响起,此起彼伏,就像一首不知名字的歌曲似的。而那些男劳力们总是在交换着眼神,露出滑稽的笑脸。

清晨,我们5:30就上工了,家里人也赶紧起床为我们做饭。7:30饭挑子就来了。吃早饭的时候,是我们年轻人坐在一起交流的最好时段。白米饭家家都有,我们的眼睛盯的通常是谁家带的菜最好?如果是肉炒蒜苗,鸡蛋炒韭菜,那么大家都要尝尝鲜。你一口,我一口,不分大小,不分男女,更没有后来知识多了滋生的这么不卫生,那么不干净的想法。当时的我们太单纯了,我们所在的环境快乐温暖,更没有什么尔虞我诈。我们席地而坐,吃罢了早饭就会天南海北胡侃一会儿。

记得唐代布袋和尚的《插秧歌》就是那时候学会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稻(道),退后原来是向前。”那时年纪尚小,不能完全了解诗中的含义。只是觉得“低头便见水中天”说得可不是吗?一低下脑袋,不就看见水中天了。最感兴趣的莫过‘退后原来是向前一句,是啊,干别的活儿,都是往前干,干的越快越在前面。而插秧恰恰相反,是退后,插得越快退得越快。当我们闲得无聊的时候,常常大声嚷着:退后原来是向前,然后互相调皮地看一眼,咯咯地乐起来,好不惬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对这首《插秧歌》加深了理解、‘手把青秧插满田,说的是我们插秧的时候,随着手中秧苗的挥舞会将稻田很快插满。‘低头便见水中天,低头插秧会看到倒映在水中的天空。‘心底清静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质欲望引诱,才能与大道契合。‘退步原来是向前,我们插秧是边插边退的,正因为我们退后,才能把秧插好。所以,插秧时的退步,正是为了前进。退中求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不光登高能望远,从近处也能看到远处。不能说退步就是落后,某种意义上的退步也可以象征进步。我们不能只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我们要低下头来,真正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古人说,以退为进。是啊,回首自己的前半生,每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每当需要自己退一步时,自己大多情况下该退就退了。在名利面前,让一让;在是是非非面前忍一忍,其结果必然是海阔天空。反之,效果不佳。这首诗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且生动活泼,饶有情趣。让我们既体会到了插秧时节农民辛勤劳作的苦与累,也让人感悟到了‘退后与向前人生哲学中包含的‘透与‘彻。

尽管年轻时连续多年的插秧劳动,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了麻烦,即比较严重的腰腿病困扰。双腿由于长期在冰冷的稻地里平地、插秧,得上了关节炎,犯病时原本走路如飞的我,连爬山、上楼都很困难。过去骄傲的腰再也骄傲不起来了,照片子腰椎节节骨刺,最后两节还是腰椎间盘突出,如果挺直腰板走路,腰疼得就像针扎一样痛。尽管如此,我仍然一点儿也不恨插秧,反而从内心深处感谢插秧,因为它带给我太多的欢乐,太多的青春回忆。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插秧,它让我从一个中学生,成长为一个插秧能手,它让我从艰苦的劳动中,开始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它让我在‘低头便见水中天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说来好笑,在不经意的时候,关于插秧的记忆元素,总会夸张地聚集在我的脑海中,好像时间并没有流动,白家疃如山水画似的美景,与乡亲们插秧时节的快乐,甚至春风拂面,燕子低喃,阵阵蛙鸣都会涌来。它融入了我几十年来对亲人、父老乡亲的依恋,他们中的很多人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温暖的爱不仅渗透在我的灵魂,还在无形中充满了等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京西稻苗白米饭
北京京西古道改造将使用大量天然石材
白米饭应该怎么吃
浣溪沙·乡村四月天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公 子 家
宫廷古法白米饭
黑月亮
八方辐辏秀京西——世界最大生态城将在北京门头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