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需要形成全局观念,不能被一种表面的、直观的污染“一叶障目”
最近,一篇题为《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的文章火了。文章称,外卖的普及使得每周至少有4亿份外卖,至少产生4亿个一次性打包盒和4亿个塑料袋及4亿份一次性餐具,由此,文章提出,为了保护下一代,请远离外卖。
看到这样的文章,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说得太对了”。外卖的一次性餐盒大多是塑料制品,可想而知,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压力。但自省之余,人们或许更应该思考:泛泛地指责外卖业能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
垃圾污染并不是新问题。在互联网外卖发展之前,生活中大量塑料袋、塑料盒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垃圾污染。如今,外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垃圾污染,并没有科学严谨的统计。而如果把視野扩大到所有的产业,外卖导致的塑料产品需求增长未必有想象的那么多。
同样值得思考的是,假如没有外卖,与现在外卖相关联的污染会不会就此消失?
一种新产业的出现可能带来新的污染,但并不意味着旧产业就是纯粹的天然环保。举个例子,印度现代化厕所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多年以来,粪便污染是让印度环境治理者感到头疼的问题。显然,只有现代化生活方式才能改变原始如厕方式的污染。
环保需要形成全局观念,不能被一种表面的、直观的污染“一叶障目”。更重要的是环保理念和日常习惯。比如,是不是可以常备一套餐具,让商家不必提供一次性餐具?外卖平台也不妨通过价格调节鼓励消费者准备个人餐具。
媒体评点:呼吁环保是好事,但危言耸听不是正确的方式。攻击一个新产业很简单,协调社会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却需要复杂和微妙的平衡。外卖是新产业和新生活方式的代表,令其为垃圾污染负主责并不公允。与其妖魔化外卖,不如关心一下垃圾分类体系的建设更靠谱一些。(西坡,《新京报》;王钟的,《中国青年报》)
话题拓展:社会需求与环境保护;科学的环保观念;学会理性思考……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
编辑/关晓星 华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