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效果评价研究
——对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效应分析

2017-12-14 02:09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财政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协整贡献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政府投资效果评价研究
——对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效应分析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政府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会从供给侧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也会从需求侧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既有直接作用于经济运行的效果,也有间接作用于经济运行的效果。本文采用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口径实证分析了政府投资的宏观效应,具体测算了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消费、民间投资、城镇化发展的拉动作用。测算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建议主要有:(1)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消费、城镇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2)政府要为民间投资更好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3)从长期看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是互补的关系,保持适当的政府投资规模有利于体现积极财政政策效应。(4)政府投资规模既定下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政府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宏观效应 效果评价

政府投资在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中国这样的一个转型国家来说,政府投资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道路、桥梁、城市公共设施等硬性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来提高公共物质资本,从而为生产消费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它还可以通过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软性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来提高社会人力资本,这可以产生正的溢出效应。这两类资本都有助于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和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关注于前者,旨在系统研究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消费、民间投资、城镇化的带动效应。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说明研究口径;第二部分分析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包括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以及总产出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政府投资对消费的影响;第四部分分析政府投资对城镇化的作用,包括不同类型政府投资以及不同地区政府投资与城镇化的作用机制;第五部分是结论及建议。

一、政府投资概况与研究口径说明

(一)政府投资的概况

1.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近十年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比国内生产总值更快的增长速度,除2015年外,其他年份增速均为两位数,大部分年份超过了20%。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0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7.9%。

从资金来源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2015年上述资金来源渠道的比重分别为5.3%、10.5%、0.49%、71%和12.8%。

2.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按照实际到位资金看,国家预算资金是来源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国家预算资金,是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等各类预算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其中,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包括基建投资、车购税、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和其他财政投资。各类政府债券也应归入国家预算资金。

近年来我国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比较快。2000年以来,除2003年和2010年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增速近60%。2015年,我国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达30924.28亿元。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但比重变化与宏观调控周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002年防经济过热,压缩固定资产投资,2003年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大幅下降;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预算内投资占比有所上升;近年来出于应对经济下行的需要,国家预算内投资占比也呈小幅上升的态势。

图1 2000-2015年我国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

(二)本文的研究口径

本文中使用的政府投资数据特指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之所以选择这个狭义的口径进行研究,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数据资料完整,《中国统计年鉴》有国家预算资金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资料。(2)尽管从广义来看,政府投资不仅包括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各级政府为履行公共产品供给及经济建设职能,通过国有企业进行的投资中的一部分也应列入政府投资范畴,尤其是地方政府通过举债融通的资金,主要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企业投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虽然是企业投资,但也具有发挥政府投资职能的特征。不过这部分资金未全部纳入预算,也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3)国内贷款及自筹和其他资金中也存在政府投资的部分,但在数据上尚无法具体做出统计。此外,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利用掌握的具有现金流的资产,在股市、债市融资的形式也逐步展开。基于数据可获得方面的考虑,本文分析政府投资采用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口径。

二、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效果的初步测算

政府投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投资与劳动力的投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我们选取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劳动力来进行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对GDP的直接拉动效果

1.变量的选取和数据的处理

(1)实际GDP。本部分用GDP来表示经济增长情况,使用的是经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后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数。

(2)实际政府投资(GI)。政府投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家预算资金,并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P)消除价格因素影响,得到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政府投资。

(3)实际民间投资(MI)。民间投资指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去掉国有经济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的国内非政府投资,包括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经济、联营和私营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经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平减处理,变为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民间投资。我们用MI来表示实际民间投资。实际民间投资从1978年的较低水平,到2000年以后开始快速发展。

(4)劳动力(L)。中国劳动力的数量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水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选择就业人数来表示劳动力的投入。

上述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78-2015年。

为了研究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数量关系,我们对这四个变量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而且回归模型中的系数也是弹性系数,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四个变量的表示方法为LNGDP(实际GDP)、LNGI(实际政府投资)、LNMI(实际民间投资)、LNL(劳动力)。

2.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变量的协整分析之前,我们采用ADF法来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

表1 变量平稳性检验

从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变量在95%的置信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变量的一阶差分之后就成了平稳序列,就是说LNGDP、LNGI、LNMI、LNL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3.协整方程

我们建立四个变量的协整方程。最初得到式(1)。

运用怀特检验,表明方程不存在异方差;运用DW检验法进行自相关检验表明存在序列自相关,需要添加AR(1)误差修正项消除异方差和序列相关,得到式(2)、式(3)。

整理得到:

可以确定 LNGDP、LNMI、LNGI、LNL 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其中 LNMI、LNGI、LNL 对 LNGDP的长期弹性分别为0.356、0.213、1.224。也就是说民间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增加0.356个百分点;政府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增加0.213个百分点。劳动力对GDP增长的弹性是1.224,说明劳动力每投入1个百分点,GDP增长1.224个百分点。

(二)挤入效应

由上文得知,虽然本文中LNGDP、LNGI、LNMI三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序列,但他们都是一阶单整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即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用Johansen方法检验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这种长期均衡关系。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三个指标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可能存在平稳的线性组合,下面用协整检验来考察它们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根据AIC准则,我们选择的滞后阶数为3,选择有截距项无趋势项的协整检验形式,得到检验结果:

表2 变量协整检验结果

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拒绝了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且接受了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检验结果说明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进一步,可以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也即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和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为式(4):

从协整模型的结论来看,政府投资的系数为正,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增加1%会导致民间投资增加0.342%,即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存在一定的挤入效应。

(三)挤出效应

根据上面的协整结果,可以建立相应的误差修正(ECM)模型,本文研究的是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挤出效应,这里给出省略了不显著的变量后的民间投资的误差修正模型如式(5)所示。

上述民间投资的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显著不为零,表明当变量偏离均衡状态时,模型会以62%的速度将其调回均衡状态,使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得以持续,调整力度很大。这说明协整方程得出的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入效应在长期状态下是稳定的。

滞后二期和三期的政府投资的系数也显著不为零,说明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也存在短期的关系。两个系数均为负,说明短期内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有一个负的影响,政府投资增长速度的加快会导致民间投资增长速度的减慢。短期内,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综上,用协整关系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是: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在长期存在挤入效应,短期内则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这是因为在长期,政府投资的方向大多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基础设施,能显著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民间投资的收益率,调整产业结构,为民间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在长期可以刺激民间投资,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就是说长期来看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存在挤入效应;而在短期,政府投资增加时,由于在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与民间投资形成一定的竞争,民间投资的成本上升,民间部门对投资前景不看好会导致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显示在短期内,民间投资还是受到挤压的,特别是政府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会限制民间投资的增长。但总的来说,长期中民间投资的增长趋势是不可阻挡的,随着政府投资的增加、经济总量的增加,民间投资势必保持长期的增长态势。

(四)政府投资对拉动GDP的贡献

协整分析表明,长期来看,政府投资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政府投资每增加1%,GDP则增长0.213%。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表明:在短期内,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也能带动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的增加。

三、政府投资的消费效应分析

(一)政府投资对消费的影响机理

视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同,政府投资的变化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可能影响有两种:挤入效应(引致效应)和挤出效应。

1.挤入效应

政府投资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是指两者之间是互补关系,即政府支出的增加导致私人消费同方向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时扩大政府支出对私人消费起到了挤进的作用。首先,政府投资在产品市场上会影响总供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从而间接增加居民收入,通过间接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来影响消费,最终实现其消费的稳定可持续增长。同时,政府投资会改善居民的基础设施供给,从而改善居民消费环境进而影响居民消费。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模型从理论上考察了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和国民产出的关系,认为政府支出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府支出的收入效应。按照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在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政府支出的增加,通过支出的乘数作用,将导致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上升。同时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非李嘉图的,即消费是现期可支配收入而非终生收入的函数,在这种情形下,政府支出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成倍地增加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的增加又反过来影响消费的增长,进而增加居民消费,因此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是挤入的。

2.挤出效应

政府投资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将会挤出居民消费,即政府投资对居民消费存在替代关系。这种情形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抢占居民消费的资源,从而抑制居民消费的增加。当经济处于或接近充分就业均衡时,政府支出的增加,只会导致价格和实际利率水平的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消费和投资。根据新古典主义真实经济周期(RBC)学派的解释,政府支出的增加并没有导致消费者当期收入的下降,但却导致了消费者未来收入的降低。如果消费者能够预见到这一点的话,消费者将减少今天的消费来应付未来的收入下降,因此产生了某种负财富效应并降低了私人消费。为了防止消费的大幅度下降,私人家庭会增加他们的劳动供给,但这种替代效应通常并不足以抵消负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因此居民消费总量会减少。在新古典模型中,伴随着政府支出冲击,实际工资必然下降,因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降低劳动的边际产品。实际工资的下降也将抑制居民消费的增长,产生挤出效应。

(二)我国政府投资的消费规模效应分析

1.我国消费、投资和居民收入情况

此处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我国消费规模的反映。由于居民收入和除政府外的其他投资同样对消费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剔除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外的投资作为我国除政府外的其他投资的反映,以根据我国1995-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3-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进行综合测算得到的居民人均收入作为我国居民收入的反映①2013年前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源于分别开展的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从2013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2013年及以后数据来源于此项调查。与2013年前的分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指标口径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口径收入数据和城镇、农村人口数据进行综合测算,得到居民人均收入。。我国消费、投资和居民收入情况分别如图2、图 3、图 4 所示。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5年的23613.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71896.1亿元,增加了10.5倍,年均增速为13.7%(见图2)。

图2 我国消费情况

我国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从1995年的621.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6745.4亿元,增加了42.1倍,年均增速为21.9%;其他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5年的19903.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16735.1亿元,增加了25.0倍,年均增速为18.7%(见图3)。

图3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从1995年的2363.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0542.0亿元,增加了7.7倍,年均增速为12.1%(见图4)。

图4 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2.我国政府投资对消费规模的影响

从我国消费、投资和居民收入的数据来看,三者之间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1995-2014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速。那么到底在消费增长当中,投资和收入各自贡献如何?在投资当中,政府投资和其他投资又发挥了何种作用?为了科学地判断投资和收入对消费的影响,需要构建相应的消费效应数量分析模型。

首先,要确定消费、政府投资、其他投资和居民收入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内在关联关系,即政府投资、其他投资和居民收入确实对消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为此,可考虑对这几个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若存在协整关系,则表明消费与政府投资、其他投资和居民收入存在实际上的紧密关联。Johansen协整检验前应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各变量PP检验结果

在99%的置信水平下,不差分、一阶差分的消费变量均不能通过ADF和PP单位根检验,二阶差分的消费变量通过了PP单位根检验,因此,消费变量为I(2)单整。

在99%的置信水平下,不差分、一阶差分的政府投资变量均不能通过ADF和PP单位根检验,二阶差分的政府投资变量通过了PP单位根检验,因此,政府投资变量为I(2)单整。

在99%的置信水平下,不差分、一阶差分的其他投资变量均不能通过ADF和PP单位根检验,二阶差分的其他投资变量通过了PP单位根检验,因此,其他投资变量为I(2)单整。

在99%的置信水平下,不差分、一阶差分的居民收入变量均不能通过ADF和PP单位根检验,二阶差分的居民收入变量通过了PP单位根检验,因此,居民收入变量为I(2)单整。

由此可见,消费、政府投资、其他投资和居民收入变量均为I(2)单整,可对其进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Johansen检验结果

结果表明,在99%的置信水平下,迹检验法和最大特征根检验法均显示消费、政府投资、其他投资和居民收入变量的协整检验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并接受了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零假设,因此,这四者之间有且仅有1个协整关系。

消费、政府投资、其他投资和居民收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示政府投资、其他投资和居民收入实际上决定了消费的增长情况,为此,进一步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表5。

表5 政府投资、其他投资和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在直接引入居民收入变量时,政府投资和其他投资对消费的作用不太显著。这是因为消费主要是由收入决定的,投资只是通过收入间接地对消费产生影响。为了仅考虑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剔除收入变量,对消费、政府投资和其他投资再次进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如表6。

表6 剔除居民收入变量后的Johansen检验结果

结果表明,在99%的置信水平下,迹检验法和最大特征根检验法均显示消费、政府投资和其他投资的协整检验也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并接受了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这三者之间有且仅有1个协整关系。

消费、政府投资和其他投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示政府投资和其他投资可用来解释消费的增长情况,为此,进一步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消费效应数量模型如表7。

表7 政府投资和其他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模型结果表明,我国政府投资对消费的影响以挤入效应而不是挤出效应为主,但效果却不是特别显著,政府投资每增长1%,消费仅增长0.15%。其他投资对消费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其他投资每增长1%,消费要增长0.53%。总的来说,投资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是很强,毕竟两者之间只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关系。结合上述考虑收入因素的情形来看,居民收入每增长1%,消费可以增长1.24%,效果要远远强于投资。因此,促进消费增长最有效的途径应是提高居民收入,而不是依靠增加投资。

此外,考虑到实际的政府投资总量除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外,还应包括地方政府举债收入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用途的部分,实际的政府投资总量比测算所采用的数据更大,更大的投资总量反映了更小的边际效应,因此实际的政府投资对消费的影响可能更不显著。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地方债余额约为17.2万亿元,这是历年地方政府都在大规模举债的直接体现,这些债务收入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直接用于政府投资。由于缺乏每一年地方政府债务收入的数据,仅能大致估算。2015年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到期年限为6.4年①数据来源:中国工商银行网站。,据此可得地方政府大约每年新发债券2.7万亿元左右(17.2/6.4),而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同样约为2.7万亿元,因此考虑地方债的投资效应后,实际的政府投资对消费的影响可能仅为上述采用预算内投资数据测算结果的一半,即实际的政府投资每增长1%,消费仅增长0.075%。

(三)我国政府投资的消费结构效应分析

由于消费结构受消费偏好变化、产品更新换代、商品价格波动、商家竞争策略、政府消费补贴等诸多因素决定,难以准确测算政府投资对消费结构变化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此处仅阐述部分政府投资对于改善商品和服务供给结构、进而促进相关消费的案例。

1.通过政府投资促进旅游消费

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旅游行业的投资力度以促进旅游消费,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改善旅游消费环境。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完善城市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强连通景区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加强中西部地区旅游支线机场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二是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旅游消费市场。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推进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游艇旅游大众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三是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活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四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旅游投资消费持续增长。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落实差别化旅游业用地用海用岛政策,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

在政府投资的推动下,旅游消费快速增长。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稳步增长,出境旅游理性发展,旅游经济继续领先宏观经济增速,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预计全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这充分反映了政府投资对促进旅游消费的重要作用。

2.通过政府投资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

为优化汽车消费结构、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政府通过加大相关投资,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主要措施如下:一是政府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建立产业孵化园等投资降低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从而制定较低的新能源汽车价格,吸引消费者购买。二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免费或低价优先供给新能源汽车使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三是充电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成本相对较高,企业、个人建设充电设施的动力不足,政府投资建设有助于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不足、使用不便的问题,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在政府投资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大幅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340471辆,销售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四、政府投资对城镇化发展效果的初步测算

这一部分我们考察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对城镇就业人数的影响,以此作为投资对城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路径。分别对投资与城镇就业、城镇就业与城镇人口、城镇人口与城镇化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先从整体上对我国政府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进行测算,再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政府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进行测算。变量名如表8所示。

(一)政府投资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的效果测算

1.就业人数统计说明

分析采用2006年至2014年的国家统计局数据。由于没有国家预算内资金对应的就业人数的直接统计,所以只能借助国有单位投资对应的就业人数进行间接计算,并假定单位预算内资金的就业系数与单位国有单位的就业系数相同。因为国有单位投资大部分仍属于政府投资性质。所以,预算内资金作为政府投资拉动的就业人数的计算按预算内资金与国有单位投资资金的比值乘以国有单位就业人数。而民间投资的就业人数就等于国有单位投资的就业人数减去国家预算内资金的就业人数,再加上非国有单位投资(不含外资)拉动的就业人数就等于非预算内资金(不含外资)的就业人数。

2.线性回归结果

分别对政府投资与其对应的城镇就业、民间投资与其对应的城镇就业、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城镇常住总人口与城镇化率这四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计算结果如表9。

表8 变量名及其含义

表9 线性回归结果

3.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计算

由于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城镇常住总人口与城镇化率也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所以可以采用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的比值作为城镇就业人员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进而可计算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

假定政府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CRIG,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CRIP,投资拉动的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比值为 μ,公式如(6)、(7)、(8):

经过计算,2006-2014年的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如表10所示。

表10 实际值与拟合值贡献率比较

4.小结

(1)政府投资贡献率、民间投资贡献率及城镇化率的实际值与拟合值比较吻合,说明采用逐次路径回归分析可以很好预测各项指标。

(2)比较来看,贡献率数据呈一定的规律性。政府投资的贡献率均为1.8%左右,总体比较稳定,中间有小幅波动,呈逐年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民间投资的贡献率呈逐年增大趋势,但增长速率逐渐减小。政府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实际值从27%增长到41%,增长率有缩减趋势,拟合值从26%增长到38%,政府投资的贡献率要远远小于民间投资的贡献率。虽然并不否认政府资源配置效率要低于市场,但考虑政府资金的来源、方向性、项目特征、公共性特征,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政府投资的效率也远小于民间投资。

(3)民间投资对于城镇化的贡献率比重较大,统计结果表明民间投资带动了城镇就业率95%。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政府投资的口径采用的是预算内资金,与实际的政府投资相比要小,所以得出的城镇化贡献率也要小。政府投资还应考虑地方融资、预算外的投资以及PPP模式的作用。

(二)政府投资对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效果测算

1.地区发展不平衡与数据处理说明

中国城镇化发展总体效果的测算并不能对不同地区做出相同的结论。因为忽视中国巨大的地区差异而把中国当作同质体不能客观评价政府投资对城镇化的实际效果。这在以前缺少地区资料的情况下是不得已,现在研究投资对城镇化发展效果考虑地区差异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因为各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详尽准确,大大方便了对问题的研究。分析方法仍然采用总体测算的方法,对各相关量进行回归分析,利用其方程式拟合各地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城镇化发展效果的贡献率,并与统计得出的城镇化率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

2.地区分类

按中国经济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等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0省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陕西、甘肃、宁夏、广西等10个省、市及自治区。

3.数据处理说明

由于没有直接对应预算内资金投资的城镇就业人数统计,所以需通过间接方法计算政府投资拉动的城镇就业人数。根据国家统计局分省年度数据“就业人员和工资”指标中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口工资总额和指数”中的国有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指数”中的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比值计算国有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对于民间投资拉动的就业人员数据的统计采用“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的数据。但对城镇化发展有贡献则是“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中的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和“个体就业人员”中的城镇就业人数之和的部分。由于分省的年度数据从2008年才齐全,所以数据采用2008-2014年的国家统计数据。

4.东部地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测算

(1)线性回归结果如表11所示。

(2)东部地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计算

由于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城镇常住总人口与城镇化率也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所以可以采用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的比值作为城镇就业人员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再进而可计算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贡献率的计算方法与全国整体的计算方法相同,见公式(6)、(7)和(8)。

经过计算,2008-2014年的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如表12所示。

(3)小结

①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实际值与拟合值比较吻合,通过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城镇常住总人口与城镇化率的线性关系,可以很好地预测城镇化率。

②从拟合值来看,东部地区政府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逐渐增大,从2008年的0.91%增长到2014年的1.43%;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逐渐增大,从2008年的23.61%增长到2014年的28.06%。

表11 东部地区线性回归结果

表12 东部地区实际值与拟合值贡献率比较

③东部地区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比重较大,统计结果表明民间投资带动了城镇就业率95%以上。

5.中部地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测算

(1)线性回归结果如表13所示。

(2)中部地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计算

由于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城镇常住总人口与城镇化率也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所以可以采用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的比值作为城镇就业人员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再进而可计算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贡献率的计算方法与全国整体的计算方法相同。

表13 中部地区线性回归结果

由于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城镇常住总人口与城镇化率也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所以可以采用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的比值作为城镇就业人员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再进而可计算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

经过计算,2008-2014年的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如表14所示。

表14 中部地区实际值与拟合值贡献率比较

(3)小结

①中部地区城镇化率实际值与拟合值比较吻合,通过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城镇常住总人口与城镇化率的线性关系,可以很好地预测城镇化率。

②从拟合值来看,中部地区政府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逐渐减小,从2008年的2.14%缩减到2014年的1.69%;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逐渐增大,从2008年的19.81%增长到2014年的27.26%。

③中部地区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比重较大,统计结果表明民间投资带动了城镇就业率95%以上。

6.西部地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测算

(1)线性回归结果如表15所示。

表15 西部地区线性回归结果

(2)西部地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计算

由于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城镇常住总人口与城镇化率也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所以可以采用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的比值作为城镇就业人员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再进而可计算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贡献率的计算方法与全国整体的计算方法相同。

由于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城镇常住总人口与城镇化率也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所以可以采用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的比值作为城镇就业人员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再进而可计算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

经过计算,2008-2014年的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如表16所示。

表16 西部地区实际值与拟合值贡献率比较

(3)小结

①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实际值与拟合值比较吻合,通过城镇就业人员与城镇常住总人口、城镇常住总人口与城镇化率的线性关系,可以很好地预测城镇化率。

②西部地区政府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较小,并较为稳定。民间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逐渐增大,从2008年的22.41%增长到2014年的27.06%。

③2008年城镇化率较低水平政府投资的贡献率与民间投资的贡献率也差别很大。随着市场的开放竞争,虽然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数额逐年增加,但民间投资的增长率比政府投资的要高,带动城镇就业的比例也要大,城镇化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

④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国家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要低,政府和民间投资额也相对偏少。需要政府投资的带动和民间资本灵活多渠道投资,以带动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差距。

7.东中西部测算数据比较分析结论

(1)本文采用的技术路径主要是以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拉动的城镇就业人员作为投资对城镇化发展效果媒介指标的路径分析,分别对投资与城镇就业、城镇就业与城镇人口、城镇人口与城镇化率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很好进行定量预测,通过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城镇就业的占比作为城镇化率的贡献率,其数据统计拟合值与回归方程预测值吻合,可以认为此方法简单有效。

(2)对总体的分析及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分析表明,政府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呈缩减趋势,民间投资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呈增长趋势。

(3)政府投资的贡献率与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城镇化发展水平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越高,政府投资的贡献率越小,民间投资的贡献率越大。

五、结论与建议

(一)保持适当的政府投资规模有利于体现积极财政政策效应

本研究分析表明政府投资对于总投资、经济增长、城镇化具有积极作用,尽管在短期内可能会挤出部分民间投资,但是从长期看,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积极财政政策需要承担相应的角色,这就不能离开政府投资。保持适当的政府投资规模有利于从宏观上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和就业规模,这些指标都是政府最为关注的,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资规模并不等于要扩大赤字,况且政府投资本身会带来经济增长并抑制负债率上升。

(二)政府要为民间投资更好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分析表明,民间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消费和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这就需要政府更加关注民间投资的作用,打破各种“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向民间投资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减少投资审批、信贷、融资等歧视性制度或政策,当前可以充分运用PPP模式营造良性、科学的公私合作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资本,协力推动经济发展。

(三)政府投资规模既定下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保持一定合理的政府投资规模的前提下,更加需要关注政府投资的结构,这就需要在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础上,从一般竞争性投资领域退出来,着力做好政府该做的或是市场做不了的领域,例如扶贫攻坚。此外,政府投资结构优化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资更多投向一些具有基础性支柱作用、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域,例如农业、水利、科研、城市管廊等方面;此外,政府投资可以支持创新创业领域,包括为双创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二是各级政府投资向贫困和落后地区倾斜。在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清楚划分的前提下,中央财政适当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为了实现结构优化,还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作用,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通过预算公开让社会更好地实现监督,从而提高投资有效性。

Government Investment Effect Evaluation Study:Marco Effect of Fixed-asset Investment within State Budget

Research Group of Macroeconomy Research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Fiscal Science

Government investment will affect general economy on quite a few aspects.The investment will affect the general economy operation from the supply-side as well as the demand-side.Also it will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affect the economic operation.This study i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macro-effect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based on fixed asset investment within stated budget,the study assesses the pulling effect on economic increase,consumption,private investment,urbanization from government investment.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 mainly includes:(1)there is some positive effect on economic increase,consumption and urbanization from government investment.(2)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necessary policy support for private investment to play a better role.(3)in the long-term,government and private investment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keeping government investment at reasonable size will result in a positive finance policy effect.(4)with defined government investment size,its structure should be improved.

Government Investment;Fixed Investment;Macroeconomic Effect;Effect Evaluation

F812.2

A

2096-1391(2017)09-0107-19

课题指导:白景明

课题主持:石英华 王志刚

课题组成员:罗建钢 王宏利 张 鹏 梁 强李 靖 武靖州 苏京春 潘旭亮

执笔人:石英华 王志刚 王宏利 张 鹏梁 强 武靖州 苏京春 潘旭亮

(责任编辑:邢荷生)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协整贡献率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R&D要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协整关系分析——以新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