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禧
读书,为了“活着”
祝 禧
·阅读史·
福楼拜说,阅读,为了活着。我不止一次问自己,我为什么而“读书”?读书,让我们怎样“活着”?在写此文时,我下意识地画了自己的阅读地图。这是一个个螺旋式连环图,从童年一路走来,结构清晰明朗。回望与构图,是自己精神世界的重新建构与觉悟,是自我生命的一次次认知,与自己的一次次相遇。
一、母亲告诉我,读书,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搬运工人,却爱买书看书讲书。每天收工回家,就给我和弟弟讲各种“演义”,《三国演义》《七侠五义》《三侠五义》《封神演义》……在物质生活非常贫乏的年代,讲书让父亲干重体力劳动的身心得到了释放,也让年幼的我们进入一个个神奇梦幻的世界。家里有三大纸箱子书。一纸箱子的古典小说,父亲用牛皮纸包好每本书皮,书不仅要读它,还要爱它。另外还有一箱子的小人书和一箱子的当代小说,给吃颗糖都难的生活平添了无限的乐趣和巨大的魔力。我有幸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读到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宝葫芦的秘密》《木偶奇遇记》《大林和小林》,读到了《苦菜花》《迎春花》《敌后武工队》《烈火中永生》……我的童年记忆烙上的是一个个生动的形象,留下一缕缕书的芳香。记得几年前执教《哪吒闹海》一课,我回老家找出那本已经泛黄了的小人书,像当年父亲给我讲故事一样给孩子们讲这个神话故事,感觉到一种生命绵延的力量。
童年时,母亲经常告诉我,好好读书。读书,就有知识有文化,将来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如今,我们生活在媒体发达的信息社会,世界变化的方式、速度与空间,都是我小时候根本无法体验的。虚拟的互联网世界,让我们有了更便捷的通道,去了解世界,并和世界建立联系。不断闪变的信息,又让我们缺乏耐心,缺少静思默想。广西师大曾做过一个网络调查,以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写出自己“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全在其中。面对种种诱惑,对“读书是为了什么”的回答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多元。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必须有自己的理解力、感悟力和思想力,坚守内心的价值底线,明白读书究竟为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活着”——通过阅读积淀起生命的能量,释放出来,传递给儿童。
二、做一个领读者,积淀学生生命的能量
1985年,师范毕业第二年,我有了一个“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也有了一群爱听故事的孩子。找书、读书、讲书成了我乐此不疲的事情。在阅读资源还不丰富的年代,凡是能找到的书,都被我利用起来。2016年元月,实验班的学生小学毕业25年后,回到我的身边,告诉我他们的成长故事。学生杨柳还带来了老版本的《小飞人卡尔松》——
“祝老师,你还记得吗?当年,你给我们读《小飞人卡尔松》这本书,影响了我们好多人。我敢保证大家都记得。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开启了想象力。那个时候,我们满世界去找卡尔松,看别人家的烟囱……”
不曾想,阅读早已让我和学生缔结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验班的那些学生,现在就像卡尔松一样,在自己事业的天空自由飞翔。他们的前胸后背也有一个个的按钮,那应该是从童蒙起就积淀起来的能量。教师,从踏上神圣讲坛的第一天起,就做一个领读者,带领学生读书,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教室的上空回荡着的,是神圣的意味和丰富的情感。
汉语“字”的意思就是传播祖先文化。“字”的最初形态就是孩子在屋子里读书。教育就是把由祖先创造的文明一代代传下去,只有传下去才能生息繁衍,具有生命绵延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意义。以前,孩子们的识字课本上,会写上“好好读书必有喜”。这里的“喜”在我看来,就是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实现人生梦想后的幸福。读书,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和气质,改变的是一个民族的命运和气质。要培养有民族文化精神和多元文化视野的学生,让儿童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教师先要做一个领读者,带领儿童读书。
三、工作23年后再做学生,寻找“不老泉”
2004年,我提出了“文化语文”的教学主张。2005年,在执教文化语文课《望月》时,我发现这个文本的独特性。有一位著名的学者说,中国的文化起源于月神文化。如何从月神文化的视角,带领孩子们经历一次不平凡的旅程呢?把每一堂研究课,当作一次文化素养提升的过程,有目的地读书成了我的习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为此,我去读与“月神文化”有关的书籍,读月亮诗词,读月神起源,读月亮故事,从散文、诗歌、童话的视角,开启月神文化的课堂旅程。课上完后,著名学者,我的师父李庆明老师这样评价:“这样别具一格的‘望月’,正是地道的文化熏染。它让学生走近月亮女神,走进月神文化,沐浴她圣洁的清辉,滋养其纯美的心灵。你可以想象祝禧和孩子们望月时那种虔诚的神情、澄明的心灵和渐渐沉淀下来的高贵气质。而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望月时的神情和气质。气质是融在血脉里,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语文教学主张的提出,曾经让我有了“书读人,不是人读书”的心虚与慌张。在语文前加上“文化”一词,是针对语文教学中缺文化现象提出的,也包括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不足导致的缺文化现象。
2007年,工作23年后,我考上了苏州大学文学院,攻读美学硕士。刚过40的我,和年轻人一起,坐在大学的教室里读书、听课。《美的历程》《生态批评的空间》《中国园林艺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国古代文论》……我踮起足尖,把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给了阅读。在大学的教室里、图书馆里、阅览室里,在苏州城的蓝色书店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宁静而充实的读书时光。在小学课堂里积累起的教学经验,和大学里读到的书相结合,常常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导师们的引领下,我开始建构审美阅读课程,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阅读《美学散步》,构建《推开窗儿》的课程,将中国园林文化虚实相间、空灵结合的美的理念,以及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宇宙观意识,熔铸在小小的课堂里;阅读《中国女性文学》《中国民间故事》,构建《蝴蝶翩翩》课程,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将美丽的蝴蝶意象,连同中国民间文化的魅力,积淀在儿童的心坎里;阅读《雁南飞》,构建《雁南飞》课程,将大雁南来北往的迁徙这一自然规律,和人的生活、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在诗词曲赋的吟诵与回味中,受到自然的启迪;阅读牧童诗、牧童曲、牧童词、牧童画,构建《牧童短笛》课程,感受童年、自然、回归的意味。
有人说,40岁以前的脸是爹妈给的,40岁以后的脸是自己养的。用什么滋养我们的脸?是书籍。书,就是我的“不老泉”,让我美美地活着。
四、读书,过一种丰富而安静的美的生活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丰富而安静的美的生活。有人说,你的气质里,有你读过的书。读书人身上,有一种“博雅”气质,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得多一些(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密尔对“博雅”的解释)。达到博学于文,需要广泛涉猎,日积月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浩瀚的书海中,寻觅、汲取并融会。读书的自己,俨然是一个精神富翁。书中的意境、书中的情趣常感染我们,身临其境,物我相忘。读书是浪漫的。有一间书房和一隅阳台,香薰芬芳、轻音缭绕、绿植陪伴,手捧书卷,便可宁静致远。
女书人钟芳龄的《书天堂》中展示了一幅幅世界各地书店书廊书馆图片,充满书芬芳。有书的世界就是天堂。我们有责任把学校建成图书馆,让学校里的每个人都热爱阅读,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学校了。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说:“我,总是在想象着天堂,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
大学的博雅气质是可以带回自己的小学校的,让小小的校园里充满读书的节奏与旋律,有如一年四季的更变,节奏恒常而有规律。我和孩子们重读古老的经典童谣、传说、童话,令孩子们沉醉在语言的狂欢和幸福里,唤醒童真的素朴与美好。在“经典危机”的信息时代,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倾听悠远的历史回声,接通割断的文化血脉,进而恢复值得我们自豪的丰饶而不朽的精神生命。
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中说,“文化即对完美的追求”。所谓“文化”,也即通过阅读、观察、思考的手段,得到当前世界上能了解的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使我们能做到尽最大的可能接近事物之坚实的可知的规律……使我们能达到比现在更全面的完美境界。换句话说,文化阅读,教会我们“怎样活着”。
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中金蔷薇的故事很耐人寻味。“这样的金蔷薇在世界上不多,……可是谁家要有它,就一定有福。不只是这家人,就是谁碰一碰这朵蔷薇都有福。”“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合成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造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教师,也是如此,用几十年的时间去读书,从书中收集无数的金沙,关于教育、儿童、生活、人生,关于我们怎样“活着”,熔合成金,锻造自己的教育人生。
·名师档案·
祝禧,江苏省海门市新教育小学校长,海门市文化语文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学历,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员,江苏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江苏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南通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文化语文”倡导者,2008年被南通市教育局认定为“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文化语文教育研究”获国家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出版《意象构建读出文学真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化研究》等专著。
·推荐书单·
1.《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德〕海德格尔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
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4.《美学散步》宗白华
5.《美学四讲》李泽厚
6.《金蔷薇》〔俄〕巴乌斯托夫斯基
7.《夜晚的书斋》〔加〕阿尔贝托·曼谷埃尔
8.《陶渊明的幽灵》鲁枢元
9.《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
10.《观察者的幻象》耿占春
11.《瓦尔登湖》〔美〕梭罗
12.《苏霍姆林斯基评传》孙孔懿
13.《文学性讲演录》孙绍振
14.《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英〕艾登·钱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