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SWOT分析及对策

2017-12-14 07:27:38钟太刚
关键词:成都市成都中心

钟太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1)

·城镇化建设·

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SWOT分析及对策

钟太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1)

伴随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愈加明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正在统筹谋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借助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了成都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立足成都实践,围绕最新发展战略布局,成都应着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构建开放共享经济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和形成横纵错位发展格局。

国家中心城市;SWOT分析;成都

一、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

近年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持续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尤其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天府新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发展契机推动下,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实施的宏观背景正在加速演化。

首先,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上,低增长、低就业、低贸易、低利率和国际有效需求不足的大环境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其次,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愈加明显,在稳中求进的经济总基调下,新动力培育与传统动力转型发展的调整期相重叠,新需求迭起与传统需求提档升级相叠加,新投资领域涌现与传统投资提质增效相交汇。最后,区域发展上,表现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东、中、西、东北部等传统区域竞争愈演愈烈。

这样的新形势下,牢固树立并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统筹谋划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必须认真研究成都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这对于适应经济新常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成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SWOT分析

基于SWOT分析法目前已作为一种战略决策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多个领域,从个体微观企业到国家发展战略决策等各种层面,同时立足成都市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成都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内部因素(优势和劣势)和外部条件(机遇和挑战)。[1]收集和整理有关全国各市争相“戴帽”国家中心城市的资料,本文最终选取15个城市作为比较研究对象①,借鉴李随成等设计的一套全面反映城市发展动力强弱的指标体系,收集整理各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总结出SWOT分析模型中各要点(如表1所示)。[2]

表1 SWOT分析模型

(一)自身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成都是中西部地区极其重要的战略腹地和重要节点,也是“长江经济带”上三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支点,成都向北可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可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蓉欧国际快速铁路的起点,可连接中亚、西亚,辐射欧洲,因此,成都具有承南接北、通东达西的重要功能。在市场开放拓展上,成都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可向西、向南、向东多方向开发开放拓展;在市场资源配置上,成都是“成渝西昆贵菱形(钻石)经济圈”的核心节点,北与西安、东南与重庆和贵阳、西南与昆明等大城市具有紧密联系,具有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四川首位城市的功能,具备顺应“后雁行模式”②时代发展规律的基础。[3]

重点区域上,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双核”之一,是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和发展引擎,具有极强的辐射带动“磁吸”作用。成渝两地共同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并连接西安、昆明和贵阳等城市,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

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总体上成都市经济稳中向好、结构逐步优化、活力增强。如表2所示,截至2016年底,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 170.2亿元,占全国的1.64%、全省的37.24%,同比增长7.7%(可比价格计算),增速高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与四川省增长率持平。分产业来看,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5∶43.7∶52.8调整为3.9∶43.0∶53.1,分别增长4.0%、6.7%、9.0%。从近五年发展来看,2016年的数据显示出三次产业中农业发展稳中向好、工业经济稳步回升、服务业增长平稳。

表2 2012年-2016年成都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及结构

数据来源:成都市历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其他部分数据也来源于公报和年鉴

雄厚的经济体量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成都从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后,目前已初步形成高端化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实力在西部优势突出,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2016年增长最快的是汽车产业,同比增长19.0%,其次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其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尤为突出,达到14.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6.1%。此外成都还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产区、西部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中心和物流集散地。

3.综合交通枢纽成型

成都是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和全国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同时成都已成为我国第四个、中西部地区第一个执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

2015年成都全年航空客运吞吐量4 223.95万人,全国排名第四位,航空港货运吞吐量55.56万吨。截至2016年底,成都机场通航城市209个,其中国内城市131个,国际地区城市78个;通航航线270条,其中国内航线175条,国际地区航线95条,国际地区通航城市和国际地区航线均居中西部地区首位。[4]2015年全年铁路旅客运输量38 312.2万人,全国排名第一,铁路货物运输量1 020.4万吨。成都也是全国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201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超过23 000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14 124万人、公路货物运输量25 562.9万吨,公路线网总体规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4.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成都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其历史发展走的是一条城乡浑然一体发展的历史道路。自秦并巴蜀后建城以来,在历史上曾7次成为封建割据王朝的都城,逐渐演变为四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根植于其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深厚的创新文化。它是地位突出的古代名都、历史悠久的先秦古城、辐射强劲的天府之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城、历史上著名的商贸都会、蜀文化孕育发展中心和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城市。[5]成都名列于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也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4A级及以上景区38个,拥有两项世界遗产,两项世界预备遗产,是中国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2016年,成都市共接待游客2.003亿人次,同比增长4.68%,实现旅游总收入2 502.25亿元,同比增长22.6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72.31万人次,同比增长17.7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77%③。

(二)自身劣势

1.综合实力较弱

表3 2015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http://www.china-citynet.com/yjh/fyphb-show.asp?id=5897

成都的综合实力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东部发达城市还有不小差距。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近三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成都排在第十一位(不包括港澳台城市),同其他几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综合实力较弱(如表3所示)。此外在15个对比城市中,成都的GDP虽然突破万亿大关,但仍处于中等水平。

2.人均水平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和各城市统计年鉴测算15个城市的人均水平,从人均数据来看成都在15个城市中均不具有优势,发展劣势比较明显。第一,经济拉动方面测算出2015年成都市人均GDP为87 953.74元,在15个城市人均GDP排名中位居第13位,2011年至2014年一直处于12名,排名靠后。第二,社会保障方面,截至2015年底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476元,排名第1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690元,排名第9位;另外测算近五年的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排名,成都位居第7位,处于中等水平。第三,文化软实力方面,2015年成都市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为141册(件),排名第9位④。

3.开放水平较低

截至2016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278家已落户成都,外国政府获批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已达15个。[6]成都近年来相继举行了“《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等重大盛会,连续多年成为国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热门城市。虽然成都是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城市, 2016年成都实现进出口总额397.91亿美元,同比增长11.0%,但是从表4所列数据来看,成都货物进出口总额在15个城市排名中一直在12名、11名间徘徊;同时其他大部分城市近三年来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有增长,而成都却呈下降趋势。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成都对外吸引力和辐射力较弱,开放水平还较低。

表4 2013-2015年15个城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外资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15个城市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及数据整理结果

(三)外部机遇

1.历史机遇

从发展机遇看,成都面临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叠加。包括《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和代管简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级天府新区建设、内陆自贸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这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同时叠加惠及成都,国内其他同类型城市是难以有这样机遇的。因此从需求、基础和支撑方面来看,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顺应了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

2.政策机遇

一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撑。《国务院关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融合互动,进一步释放中西部地区巨大的内在潜力,开拓经济增长新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努力将成渝城市群建设成引领西部大开发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二是主动适应的政策支持。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157”总体思路。[7]成都将构建“五维支撑”的功能体系: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下达七大任务,从城市空间、城市动力、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民生、城市治理七个方面发力,共同构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任务体系。“五维支撑”和“七大任务”有机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蓝图”。

三是积极落实的战略支撑。成都市第十三届一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问题。[8]会议指出根本目的是要对表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之路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路子;并有针对性提出城市空间优化思路是“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和网络化体系是“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确立了“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支撑体系,增加“金融中心”并将“交通枢纽”拓展为“交通通信枢纽”和构建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的新动力体系。从发展理念、发展路子、空间布局、定位等方面明确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布局。

(四)外部挑战

1.同级中心城市发展迅猛

首先,全国范围内中心城市“戴帽”竞争激烈。如表5所示,截至日前,国家一共批复八座中心城市。随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热的兴起,各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沈阳、西安、青岛、南京、杭州、厦门等城市争相给自己“戴帽”,而实际上国家级中心城市的确认需综合评估测算城市的各方面条件,包括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开放水平、综合交通能力等。

表5 国家中心城市批复时间及文件

其次,成都和重庆两大中心城市更是同处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上,两城竞争更加激烈。与成都相距340公里左右的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总量突破1.5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5万元;而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5 551.3亿元提升到2015年的12 170.2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GDP突破8万元。再看表6中2016年成都市和重庆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相比较而言,重庆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给成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外部压力。

表6 2016年重庆市与成都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局和成都市统计局《2016年统计公报》

2.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表7 2015年15个城市生态环境情况

数据来源:15个城市2015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及数据整理结果

如表7所示,截至2015年底,成都市建成区绿化率为38.7%,在15个城市中排名12位;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5平方米,排名9位;而单位GDP能耗0.475吨标准煤/万元,是15个城市中单位GDP能耗排名4位;空气优良率57.81%,排11位,而厦门、深圳、广州、重庆的空气优良率均在80%及以上。以上数据说明在15个对比城市中,成都市并不具有生态绿色发展优势。

近年来成都市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如图1所示,截至2016年底汽车保有量412万辆,高居全国第二,加之440多万辆电动自行车和1800多万人口,给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同时2016年底到2017年初持续的雾霾天气,尤其在2016年12月里有24天以上为中度或重度雾霾天气,[9]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对成都的“宜业宜居之城、创新创业之都”的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

图1截至2016年底主要城市汽车保有量

数据来源:公安部交通管理局http://www.mps.gov.cn/n2255040/n4908728/c5595634/content.html

三、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

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管理集聚功能、空间辐射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综合枢纽功能、生态文化功能[10],成都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劣势、利用外部机遇、应对外部挑战,着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构建开放共享经济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和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发展格局。

1.把握创新热力西进态势,建成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结合SWOT分析采取SO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外部机遇),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综合交通枢纽成型等优势,同时把握目前的历史机遇、政策机遇等机会,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6)》,成都入围年度区域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排名第七位,区域创新创业能力大幅增强,并且中西部城市创新热力“西进态势”明显,这就要求成都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三大抓手,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主攻方向,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加快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从具体实施策略来说,成都市活跃的创新要素与资源主要面向国外和东部沿海一带,但却存在本地转化较少、创新资源与企业匹配不够等,因此在向外转让的同时应强化与本地企业的对接和就地的转化,以更好地扩大创新创业中心的影响力。此外,创新不应局限于“高精尖”行业或产品,传统的食品、服装等企业也大有作为而且也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只要符合国家绿色、环保、安全等标准的前提,就应让企业自由选择创新发展路径和享有公平的市场环境。

2.积极融入区域开放合作,构建开放共享经济体系

结合SWOT分析中的WO战略(克服自身劣势,利用外部机遇),成都应正视目前相对较低开放水平的劣势,抢抓多重战略机遇,加快形成开放门户,构建开放共享经济体系。

首先,成都必须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去,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为重点,推进全面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倾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深化“成渝西昆贵菱形(钻石)经济圈”这个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合作机制,连接好西安、昆明和贵阳等城市,把成渝两地这个长江经济带的“龙尾”摆起来。

其次,注重城市间的资源整合、要素共享和一体化发展,科学论证“跨越龙泉山脉东进发展”的设想,开辟成都发展“第二主战场”,融入成渝主轴带,推动成都天府新区创新发展,大力发挥其扩散效应。以成都天府新区、高新区、航空枢纽港、“蓉欧+”等为综合自贸区核心区,为亚欧商贸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与支持,初步建成国家门户城市、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最后,围绕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撑。引进吸收高端金融人才,创新发展数字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服务体系,优化现有金融业要素交易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服务渠道,推动建立跨境金融结算中心等金融策略,便利的金融服务将助推成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构建。

3.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城市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城市生态为代价,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特大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取向,也是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更是成都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现。成都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应结合ST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应对外部挑战),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和宜居宜业城市。

首先,重点解决凸显的环境问题。成都的雾霾主要受汽车尾气排放、建筑扬尘和工业排放这三大因素影响,应综合考虑当前成都的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治行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增加固体颗粒物检测设备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同步,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实现重污染天数较大幅度减少。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重点领域减排力度,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污染排放违规治理力度,建立统筹城乡的环境保护机制以及环境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环境风险,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其次,从资源产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源头入手预防生态破环和环境污染。加强和落实对都市生态空间的立法保护,建立碳交易所和健全碳排放交易制度;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与约束并行、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绿色GDP考核机制;加快建立和落实“河长制”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总体上成都市应在生态资源和环境容量逐渐缩小的情况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实现经济发展、产业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有机协调与平衡。

4.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形成横纵错位发展格局

面对同级中心城市迅猛发展的威胁和综合实力、人均水平居后等劣势,成都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道路上应采取WT战略(克服自身劣势,应对外部挑战),通过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和逐步实现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来改变自身劣势和应对挑战。

城市布局必须顺应“后雁行模式”时代发展规律,打破“摊大饼式”“走廊式”发展模式,按照“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的网络化体系,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建设网络状的城市群和大都市区,促进城市空间与功能同步优化、同步提升。在总体把握向东向南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分向、分区确定城市的发展策略和功能定位,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引领城市结构匹配资源禀赋,逐步实现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首先,一圈层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二三圈层的区(市)县打造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区,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天府新区围绕“大创造”和“大智造”打造西部新兴增长极;高新区要围绕“大制造”定位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成都经开区则要围绕“大车都”定位,把汽车产业集群和智能装备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其次,结合“蓉欧”铁路港建设下区位优势的变化,把握成都“东进”发展思路,推动龙泉山东侧的产业发展,构建“一区一主业”、“五位一体”产业新城。

注释:

①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先后有沈阳、南京、武汉、长沙、杭州、西安、青岛、宁波、厦门等各大城市加入了国家中心城市“戴帽”竞赛。最终本文选取已确定的八个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和七个具有潜在竞争力的城市(深圳、沈阳、南京、杭州、西安、青岛、厦门)总计15个城市作为比较对象。

②“后雁行模式”与依靠投资和技术扩散的“雁行模式”相区别,是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其产业发展呈现出垂直型分工和水平型分工并存的特点。

③数据来源于成都市旅游政务网。

④数据来源于15个城市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及数据整理结果。

[2]李随成,蒲国利,梁工谦.城市发展动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1):53-56.

[3][11]杨继瑞.对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N].成都日报,2017-01-18(6).

[4]戴璐岭.2016年成都新开国际航线10条 国际地区航线数达95条[EB/OL].[2017-01-03].四川新闻网,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70103/000738002.htm,2017-05-11.

[5]康荟.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环境与对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6]温珙竹.落户成都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78家[N].成都日报,2016-09-11(2).

[7]李霞,缪梦羽,王雪钰,等.肩负国家使命 成都勇于担当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现新开局迈上新征程[N].成都日报,2017-01-08(2).

[8]钟文,王琳黎.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N].成都日报,2017-04-29(1).

[9]汤继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基于生态环境条件刚性约束的视角[N].四川日报,2017-01-03(8).

[10]田美玲,方世明.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2):71-74.

TheSWOT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ofConstructingNationalCentralCityinChengdu

ZHONG Taigang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7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y, the new normal characteristics become more obviou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other new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have stepped into depth,Chengdu as the biggest central city in west China is planning to build the National Central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With the help of SWOT analysis,the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Central City in Chengdu.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hengdu and arou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layout,Chengdu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a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enter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building an open sharing economic system,building a city which is livable and suitable for industry,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forming a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National Central City;SWOT analysis;Chengdu

F299.277.1

A

1004-342(2017)06-30-09

2017-05-11

钟太刚(1990-),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

张 蕾)

猜你喜欢
成都市成都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先锋(2022年4期)2022-05-07 20:26:31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先锋(2019年8期)2019-09-09 06:35:59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先锋(2019年2期)2019-03-27 09:31:22
穿过成都去看你
青年歌声(2019年2期)2019-02-21 01:17:20
数看成都
先锋(2018年2期)2018-05-14 01:16:16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成都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