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呈现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2017-12-14 10:03胡函博
辽宁经济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董卿大会

◎胡函博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呈现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胡函博

本文以《中国诗词大会》为研究实例,探究在当下电视荧屏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综艺类节目中,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生存发展和成功之道。结合与节目相关的各项具体数据和节目本身的内容及特点,详尽阐释了《中国诗词大会》为何会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电视媒体社会文化传承功能的重塑与回归,也诠释了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功能与艺术呈现达到完美结合。为今后相似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诗词大会》 文化传承 文化综艺 视听盛宴

当下的电视、网络媒体上综艺节目种类繁多,虽有数量,但难保质量,不乏滥竽充数者。在现如今传媒发展大潮流的推动下,各大电视台都在争先恐后的密集播出综艺节目,邀请时下当红的明星,设置几个竞技性强、大家热热闹闹的玩在一起的游戏环节,似乎就意味着一定的收视率和不菲的商业回报,这种缺乏内涵和原创精神、一味抄袭国外、迎合市场需求的综艺节目制作模式让当下的电视荧屏显得十分混乱,阻碍了当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因此,传媒业界都在期待一个现象级的、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的原创类综艺节目的出现,能为电视荧屏带来一股清新的变革之风。

2017年春节期间,由CCTV-1和CCTV-10并机播出的央视自制,本土原创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重拾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经典主题,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耳目一新的观看感受,并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以央视官网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发布的数据来看,从2017年1月29日(大年初二)节目播出起,截至2月7日全国总决赛,《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首重播累计吸引4.87亿观众收看;10期节目在35座中心城市平均收视率为1.65%,全国总决赛收视率更是高达2.39%,而根据索福瑞CSM52城市网收视率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每日收视率都维持在1.35%-1.84%范围内,而在全国总决赛当晚,收视率竟然突破到2.326%。清博舆情所监测的含有“中国诗词大会”的微博数据显示,与其相关的微博评论72%以上都是正面评价,不少观众都称之为“当下荧屏中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巨大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本就是中央电视台根据国家的文化政策所制定的“文化大会”传播矩阵战略当中重要的一部分,经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等系列节目的层层铺垫,制作技术的不断升级,经验的不断积累与汲取。终于,在2017年的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朵文化之花在荧屏上绚烂绽放!

一、文化传承——探寻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电视承担着诸多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大众传播三功能中,便强调了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功能,即通过大众传播,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得以传承。而《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则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2017年春节的年味还未散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便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倡导利用多种媒介平台,坚持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内涵。对媒体而言,这意味着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创新的传播手段让看似高不可攀的“高雅”古典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意味着结合当代实践探寻传统文化的传播之道,立足现实生活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将今天的观众置于昨天的历史之中,置于以诗词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之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主流媒体的力量展现,响应国家文化政策的号召,以历史与文化为核心,通过对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古风歌赋的分析解读,传播中华文化之精髓。不仅回顾了古老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呈现出一个神奇东方文明古国的深厚底蕴和文化风采。这也是我国主流媒体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的成功表现。

2.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已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精神世界远不及物质世界充盈,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发展的不协调、不同步已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而《中国诗词大会》的横空出世,为观众黑暗空虚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缕光亮。所谓“文化之精髓”,既是有形的诗赋及作家诗人,更是无形的民族底蕴和文化情怀。在这档节目中,诗词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其目的在于让观众通过知诗、读诗、品诗,把蕴含其中的价值与情感融入切身体验,感受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基因,这极大地激发出观众内心的文化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大数据显示,在网友的留言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都是“情怀”“力量”这一类的词汇。时代在变,传播的媒介和技术也在改变,但优质的内容是永恒不变的,是永远被观众所需要的。

3.多渠道、多方位、多平台的媒体传播发酵,极大地扩大了节目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文化类节目不能仅仅是孤芳自赏,还要大众化、“接地气”。将看似深奥高大的文化请下神坛,使其融入观众的生活,变成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成为受众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中国诗词大会》注重对于新媒体平台等新型传播手段的应用以及同观众、网友线上线下的互动。对于诗词的讨论和比拼不仅在电视上进行得风生水起,在官方微博也是第一时间同步展开。仅在节目播出的10天时间里,节目组和观众累计发出3万余条微博,获得6万余条评论,18万余次转发以及超过33万次的点赞。也就是说,每发出1条微博就有2条评论、6次转发、10次点赞,仅1条微博就引起了18次关注,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火爆微博,在微信平台上更是刷爆了全国观众的朋友圈,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文章和相关推送仅仅用了6天的时间便强势崛起,一些在节目上出现的与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在微信推送的文章中得到更深层次的解读,引发更广泛的讨论,使这档节目得到了社会的持续性关注。通过在朋友圈中的的相互转发,节目中的诗词歌赋及其所蕴含的审美风范和文化内核,逐渐被人们内化、吸收,增强了广大观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图1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在新媒体的传播量数据来源:东软集团

二、顺应潮流——“文化+综艺”概念深入人心

在《中国诗词大会》走红以后,业内人士根据这一节目的特点,再加上对之前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相似类型节目的分析、总结、归纳,将这一类节目统称为“文化类综艺节目”。

一时之间,文化类综艺节目似乎成为了荧屏发展的新潮流、新方向。那么,如何适应潮流,将看似“高大上”的古典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与现代传媒技术相融合,使之在鱼龙混杂的综艺节目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业界人士关注的主要问题。

1.借助时下最火爆、最流行的综艺元素,顺应综艺节目占领荧屏的市场潮流。《中国诗词大会》将综艺元素植入节目创作,增强了节目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改变了原本文化类节目节奏相对缓慢沉稳,偏向深入挖掘传统、保守的制作风格。迎合了当今荧屏视听创作发展的新的总体趋势,使之在当下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央视的主打之作。

2.在引入符合当下潮流的综艺元素的同时,坚持以内容为本,将节目的制作重心始终放在“诗词”这一关键因素上。节目组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精心挑选了极具代表性、可读性、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古诗词,并且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康震老师、中央民族大学蒙曼老师、河南大学王立群老师等学界知名人士为节目作权威的解读。保证了节目内容的学术性、知识性,使观众在观看节目之时被老师们精彩透彻的讲评所吸引,激发了观众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观众们一步一步,在不知不觉中被节目的精彩内容所吸引。

3.节目除了做到将古典文化和现代综艺有机融合,还考虑到了节目的普及性和大众化。根据我国各个阶层观众的知识文化水平,节目组并没有一味选取难度较大的古诗词,节目中的题目所涉及的诗词难度并非高不可攀,需要多么深厚的文学积淀,绝大多数都是被广大观众所熟悉又感到朦朦胧胧,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诗词,这样让人模棱两可似懂非懂的诗词题目极大的调动起观众们的参与热情。节目在题中设置适当的留白制造悬念感,让观众能随着节目的进行和深入,也能像选手一样设身处地的思考这些题目如何作答。而题目的考点设置也十分巧妙,一般就设置在一些容易混淆的单字、容易记错的引用、容易背串的经典诗句等,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的陷阱让很多选手和观众都猝不及防。这样的大众型纠错,对错只在一念之间的感觉更是让节目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得到升华。

三、腹有诗书——主持人的文化积淀,大气台风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也火了,她就是当今有“央视一姐”之称的主持人——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过程当中,董卿亲切、大气、庄重的主持风格以及在节目中“出口成章”,都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学积淀,让观众们不禁为之倾倒,赞叹其“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该节目的另一大惊喜和收获。仅就其临场发挥所见,董卿的诗词储备和文化积淀可以说能与参赛选手乃至嘉宾评委平分秋色,远胜于一般的节目主持人。她在节目的主持当中能够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即兴发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让节目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如百人团中两位选手是父女,用诗词创作了歌曲,董卿见到此情此景有感而发,随口便深情而流利的背诵了叶赛宁的诗《我记得》:“我记得,亲爱的,记得你那柔发的闪光,命运使我离开了你……”优美的声音、知性的气质,让台下乃至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之动容。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她还曾在目中即兴引用过阿根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的名言:“上帝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还是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来鼓励盲人选手。除了体现其深厚的个人文化积淀,董卿在节目中也充分体现了她多年锻炼出的主持功力,能为每一位选手给出极为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在听完一位农民大叔只读过四年书却依旧热爱诗词、刻苦自学的动人自述后,董卿总结道,“诗词像他荒漠中的一点绿色,始终带给他希望”,大叔虽然答错了,但这也是现场最美丽的错误,最珍贵的是一颗热爱诗词文化,热爱生活的心。极多的、类似于此的暖心而极富文学色彩的总结为节目增色良多,也对观众们的心灵有了更多的触动,同时体现了主持人的人文情怀。而董卿在主持当中频频说出的金句,在网络和自媒体平台上也引起了一阵“躁动”。

图2 各媒体关于“主持人董卿”的传播趋势数据来源:东软集团

由图2可见,《中国诗词大会》播出期间,各媒体有关“主持人董卿”的报道量与节目本身的报道量发展趋势较为一致,呈现上升态势,一度达到6795条。不同之处就是在节目结束之后的2月18日前后,针对节目本身的报道量开始缓慢下降,而关于“主持人董卿”的报道量不降反升,又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一度达到5600条,而此时又恰逢董卿的新节目《朗读者》开播。可见,《中国诗词大会》在观众中掀起了“全民读诗”和“全民读书”的文化热潮,极大的提高了当时社会各界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关注程度,为后来《朗读者》的成功播出奠定了坚实的收视基础。可以说,董卿的精彩主持是《中国诗词大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间接推动了当今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

四、视听盛宴——精致舞美设计打造中国风舞台

电视是最为直观的视听媒介,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最终的目的是协助节目的本质内容将节目的传播效果推到极致。因此,对于电视节目来说,无论是视听语言的构成还是舞台的舞美设计,方方面面都应与电视节目自身的定位风格相契合,营造出恰如其分的节目氛围,进而使节目达到最佳的播出效果。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以打造富有古典诗意文化气息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目标,节目组也是力争在客观的环境和条件上与古典文化,古典意境达到最高程度的契合。节目本身非常注重舞台视觉效果的表现和创新,在3600平米的演播室内别出新裁的搭建了恢弘大气的山水舞台,并且将舞台背景塑造成梯田造型,营造一种令人心旷神怡、山水相间、闲适淡泊的田园意境。此外,还有不少强调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精彩舞美设计,如演播室里红色祥云图样的背景板、选手答题台好似摊开的木质卷轴,舞台一侧摆放巨大的、气势磅礴的电子诗词卷轴,判断选手答案对错的“草船借箭”主题效果等在细节上充分做到密切的配合,力求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徜徉在古诗词的文化世界里。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娱乐皆被快餐式消费的时代里,《中国诗词大会》的巨大成功是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和文化归属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其捕捉到中国人独特的东方审美、内心细腻的情感和家国情怀。重新唤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追求,甚至成为一张当下国产文化类综艺节目散发着诗意气息的名片,彰显了新时期中国电视节目的鲜明特色以及独特的中国风格和气派,为今后文化类综艺电视节目的发展打开全新的思路并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责任编辑:司 斯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董卿大会
WAIC与WIC大会简介
有一种友情叫倪萍与董卿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董卿最有才华的四次救场
与中国诗词有不解之缘的董卿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董卿的宝贝
第39届ISO大会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