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华(吉林省双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吉林 双辽 136400)
邢耀国(吉林省双辽市新立乡农业站 吉林 双辽 136400)
王春国 李广福(吉林省双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吉林 双辽 136400)
东北地区黄芪栽培管理
任金华(吉林省双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吉林 双辽 136400)
邢耀国(吉林省双辽市新立乡农业站 吉林 双辽 136400)
王春国 李广福(吉林省双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吉林 双辽 136400)
黄芪是以根入药的著名常用中药材,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的功效,主治气短、虚脱、心悸、自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脱水、久泻、子宫脱垂、疮口久不愈合以及一切元气不足等症。疗效显著,深受广大医生、患者喜爱,享誉国内外。
黄芪又叫绵芪、绵黄芪、北芪。黄芪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80cm,主根粗大,圆柱形,稍带木质化。根皮淡褐色,内部黄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圆形或长椭圆形,全绿。总状花序,腋生,花蝶形。
黄芪根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具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黄芪喜凉爽,耐旱、耐寒、怕热、怕水涝,忌高温。其主根向下垂直生长,为深根性植物,适应性很强,一般土壤都能种植。东北地区应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碱性沙质壤土,重盐碱地、涝洼地、黏土地均不能种植。
黄芪不宜与马铃薯、豆科作物连作,忌连茬重作。前茬为种植3~5年的禾本科作物最适宜。
早春深松起垄35cm以上。结合整地深施基肥,每亩施有机肥3 000~4 000kg、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20kg,配合复合生物菌肥1kg。
3.3.1 种子处理及催芽 黄芪种皮坚硬不易透水,必须打破种子的不透气性,提高播种出苗率。通常采用机械损伤法。按1份细河沙与2份种子均匀混合,铺在碾子上3~4cm厚,碾至种皮起毛刺时为止。碾好后筛取种子,在20℃温水中浸泡1天,堆沤5天左右发芽,即可播种。
3.3.2 播种 种子发芽适宜温度14~15℃,分春播、秋播。春播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秋播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3.3.2 直播 垄上开沟8~10cm深,施入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10kg做种肥,覆土5cm,踩底格子后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3~5cm镇压一次即可。亩用种量2~3kg。
3.4.1 间苗、定苗 黄芪以根入药,其产量由单株根重和单位面积上植株数量两个因素构成。栽培实践表明,黄芪亩种植密度应以1.8万株至2万株左右为宜。肥水条件好、土壤肥沃、养分充足的地块可适当密植;肥水条件差、养分不足的地块应稀植。
间苗2~3次,第1次在苗高5~7cm时进行,第2次在苗高10~12cm时进行。
定苗:每隔8~10cm留壮苗1株,剔除弱苗、小苗和病苗。
3.4.2 中耕除草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易造成草荒。除草一般结合中耕进行。中耕每年进行3~4次。苗高5cm时结合间苗第1次中耕除草;苗高8~9cm时第2次中耕;定苗后第3次中耕,以后视田间杂草情况进行。第2年以后于5月、6月、9月各中耕除草1次。
中耕深度:苗期浅,成株深,苗旁浅,行中深。
3.4.3 追肥 黄芪喜肥。在生长第1年和第2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
第1次:结合第2次中耕除草进行,轻施和偏施,小苗多施,大苗少施。亩施人粪尿1 000kg或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7~8kg。
第2次:结合第3次中耕除草进行,每亩用堆肥1 500kg、过磷酸钙50kg、硫铵10kg,在行间开沟施入,施后覆土。
第3次:入冬苗枯后亩用厩肥2000kg加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10kg、饼肥150kg,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防冻。
3.4.4 灌溉排水 黄芪一般不浇水,具体应根据墒情而定,如水分过大要及时排水。
3.4.5 打顶摘蕾 打顶、摘蕾是黄芪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可增产15%左右。
摘蕾:6月中旬出现花蕾时,将其摘除,通常每年摘蕾3~4次。
打顶:根据黄芪生长发育的特点,适时的打顶时间宜在7月下旬。
3.5.1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荚果,7~8月盛发。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通风透光,不与豆科植物和易感此病的作物连作。生长期发病,可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有较好防效。
3.5.2 紫纹羽病 紫纹羽病也叫“红根病”。消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后再种。发现病株及时连根带土移出田间,防止菌核散落土中。可结合整地每亩用70%的敌克松1.5~2.0kg进行土壤消毒或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退菌特等药液灌根。
3.5.3 根腐病 主要为害根部,造成烂根。发病多在6~8月。在高温高湿、土质黏重的情况下易发病。
控制土壤湿度,适当轮作,施行条播。认真选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
3.5.4 蚜虫 蚜虫属同翅目昆虫,多在6~8月发生,主要为害植株上部的嫩茎叶。可用40%的乐果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50%的杀螟松1 000倍液喷洒,每隔7天喷1次。
3.5.5 豆荚螟 豆荚螟为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一般在6~9月发生,成虫产卵于嫩荚或花苞上,幼虫孵化后为害种子。初孵幼虫期用50%的马拉硫磷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在成虫盛发期,于傍晚喷洒80%的晶体敌百虫l 500~2 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3~5次,直到种子全部成熟。
黄芪是多年生植物,从地上部枯萎,根头越冬芽形成到第2年返青前需要经历180~190天左右,生产上要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黄芪越冬管理工作。
3.6.1 清理田园 冬前黄芪地上部枯萎后,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堆沤。
3.6.2 施肥培土 即第3次追肥。
3.6.3 灌水防冻 水的比热大,灌水可提高土壤的热容量,有一定的防冻作用。宜在立冬前一次灌透。
2年生黄芪即开花结子,但种子多不饱满。采3年以上所结的种子最好。采收时要做到随熟随采。
黄芪药用部分为根部。管理措施得当,黄芪冬季播种或春季移栽的当年即可收获,一般3~4年采收。
春播的当年秋后,秋播的第2年秋后,当植株茎叶枯萎时,将地上部分茎叶割掉,在畦地一端开沟60~70cm,然后用长铁叉翻土,将根扒出,除去泥土,剪去侧根及须根,分等捆成小把,此后晾晒至全干,即可上市出售。一般当年亩产干品300kg左右,鲜货900~1 100kg。
以秋季10~11月为采收期,用铁镐深刨至100cm左右,才可拔起。切勿损伤外皮并避免折断。洗净泥土,放于沸水锅内略浸1~2分钟,随即取出,置阴凉处,削去头尾,然后用绳捆把晒干,再搓直,这样可使根条挺直,再分别成捆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