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宇 尹仕杰 卢庆
摘要:在今天的世界格局化下,倡导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本文即是在全球史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历史纵向比较分析法。历史纵向比较分析法囊括历史全球化与历史创新,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辩证提出的思维方向,可供全球史观的研究。
关键词:全球史观;纵向比较;唯物主义;思维方向
一 历史全球化
在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张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诸多措施不谋而合。在资本主义实行政府干预经济,国家垄断形成,倡导市场经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则似乎站在天平的两个面上。1992年,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加在社会主义之下。这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原本是难以想象的结合,却如同“卓越联盟”一样结合的是如此自然。今天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步步强大,便是检验当年认识真理性的最好实践。
既然市场经济体制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被国人普遍接受,那么,我们可以提出的今后学习及研究方向便是“历史全球化”。唐太宗提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在历史全球化的思考下,历史应该是“以史明未来”,让历史作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学历史,懂历史,不单单是理清某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更应该要明古今、贯中外,发挥其作为政治生活一部分的作用,去指引社会的发展。当下我认为这才是人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改变世界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体现当代意识的“全球性”观念而打开了人们的视角,是以年代以国家打开的史观,只是颠覆了“欧洲中心论”,那么美苏争霸其实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我们感激他将世界史联系成一个整体,但他或多或少的,都有以美国的视角“俯瞰”世界历史的意味。
“东方中心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被打破,亚洲除了被动地站在被抒写落后于工业革命的面上,实则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之首。我提到这个例子,一则是想说明打破“东方中心论”,有西方;打破“西方中心论”,有美洲,世界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总归是要取代旧事物的。所以,研究历史不是单单去讨论“中心论”到底在哪里?中外近现代史到底应该从哪里划分?而是去找到每一件事,用一种“历史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去探讨对于中国以后发展的意义,去指导中国以后的发展。我认为,研究一件事,不是看到它从前有多么辉煌,因为辉煌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学习、探究,并为之努力的是它的现今意义所在。二则是用“历史全球化”的角度,不分国别、不论时间地找寻中外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比如,当今中国的民主政治其实在古希腊时便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我不认同将英国的代议制归结为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英国的民主政治是一种首相领导的议会制,是一种贵族的民主制,而今天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民主制。这是一种打破时间、空间的联系观。找到这种联系后,就可以去指导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这种联系和思维不同于现今提出的全球史观,而“历史全球化”更多的是一种思维。
二 历史创新
在“历史全球化”的思维下,提出一种历史创新,同样也是一种思辨方式。这种创新既是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创新,又是一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创新。2015年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是经济的创新,是文化的创新,是实现发展共赢的首创,但我认为这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创新。历史不仅仅是谈论过去,更是谈论今后。放眼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上,对历史进行创新,包揽全球发展的责任。这种大国的责任、大国自信,是我想放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上的思想。去指导今后发挥发展一则向在某个领域比我们优秀的国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二则向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学习并发扬出民族自信、民族精神,这也是我的理想。
孔子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战国古灯便有环保吸收有害气体的装置,宋书中便见过保护环境,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科技的精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那些盛世局面的出现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深刻反思的,反思他们对我们现今政治生活的意义。古人讲求“盛世用儒家治国,乱世用法家治国,开世用道家治国”,我们更应该去翻阅古书,像古人一样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现实生活。当今的中国早已远远超过从前的任何一个世道,但要从中总结,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览从前,思远道。
历史全球化和历史创新的思维方式都是我在马克思歷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辩证提出的思路方式,是我今后学习和研究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我希望此方法能为全球史观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