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冰
近来日本制造似乎流年不利,最近东芝彩电被海信电器收购,之前有神户制钢所篡改产品技术数据、日产汽车大量使用无资质人员敷衍出厂检验手续、三菱汽车承认在油耗测试造假以及高田公司(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因为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气囊,使大众、通用等汽车等公司被迫召回数千万辆汽车,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人们不禁感叹,曾经全球公认的日本制造神话,破灭了。
错过软性制造——日本制造业衰落之源
在上世纪70到90年代,日本制造不但代表着优良的商品质量,而且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全面质量管理(TQM)、精益生产等管理思想在丰田汽车等日本企业得到了非常好的贯彻,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等企业家被尊为“经营之神”,欧美企业界、管理学界也出现了向研究日本、学习日本的热潮。日本制造有其独到之处,这是不容否认的,我们要追问的是,为什么成功一时的日本制造也开始走向衰落的命运?
有研究者指出,日本制造成功的关键,就是通过精益制造模式实现了价格、质量、成本之间的完美平衡。例如,丰田汽车进军美国市场时,最大的卖点就是价格适中而质量稳定。正是这种在制造上的核心能力曾经一度使欧美企业不得不回过头来向日本人学习精益制造模式。然而,在工业化社会后期,消费者的需求更多地向身份、审美、自我价值等心理层面提升,这种软需求不断增长,使得产品设计、营销、使用、传播等环节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单纯生产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实际上在萎缩。
多年来,我们既没有看到日本出现苹果这样的创新型硬件公司,也没有看到日本涌现出像谷歌、脸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而日本原本擅长的汽车业,也缺少奔驰和特斯拉这样的软性制造高手——奔驰公司前总设计师曾说,“我们卖的不是车,是艺术品,只是碰巧它会跑。”而特斯拉的车主,购买的并不是一个代步工具,而是时尚、环保、未来感十足的生活方式。以奔驰、特斯拉为代表的,以满足软需求为主要目的,软投入在产品总价值占比超过50%的制造模式,就是软性制造。
日本制造业恰恰是因为错过了向软性制造升级的机遇,才被锁死在硬财富生产环节,神户制钢、夏普、东芝等企业一直坚持相对单一地从事硬财富的生产,既没有转向软产业,也没有通过软性制造来给自己的产品附加更多的软价值。例如东芝在经营遇到困境后,一方面不愿放弃利润已经很微薄的个人电脑和电视机业务,同时又将业务中心转到核电等重型电力设备领域。单纯硬财富生产环节的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而日本独特的国民文化和企业文化优势的这些企业在转型创新方面步履维艰,为了维持虚假的面子,或者撑住资本市场上的估值,一些短视的企业高管甚至走上了造假的邪路。
2016年全年,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的新车销售量是7.6万台,通用汽车的销量则超过1000万台,而截至2017年11月8日,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通用汽车市值还不到600亿美元——资本市场给特斯拉更高的估值,已經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的看法。
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从全球范围来看,软性制造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软性制造可以用“商品软价值系数”(商品中软价值占比)来衡量,商品软价值系数越高则分数越高,说明企业的软性制造程度越高。
一些典型商品的软价值系数如图所示:饲料这样的简单硬财富生产几乎没有软投入,软价值较低;一般的汽车制造、房地产等制造业,随着软投入的增加,软价值系数不断提高;服装、西药、营养品等商品,软价值系数已经超过50,基本属于软性制造;而茅台酒的软价值系数高达90,是典型的软性制造模式。
一瓶茅台酒的成本构成,粮食和水等实物不会超过总价格的50%;一部iPhone手机,物质成本不会超过其售价的50%;这块“多出来的价值”与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原材料、元器件无关,它就是奔驰汽车、茅台酒厂、苹果等公司通过软性制造所创造的价值。
从全球经验来看,不仅茅台酒、拉菲干红、iPhone和奔驰汽车这样的消费品通过软性制造成为了明星商品;通用电气、戴尔等传统的制造业公司,通过向“软性制造”转型,也成为制造业中的贵族。例如戴尔以生产个人电脑起家,在东芝、康柏、惠普、IBM等竞争对手的个人电脑部门纷纷衰落时,戴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从最初的按订单为客户定制个人电脑,到以“聆听、了解、交付”作为自己的工作,成为一家以“让人们有能力使用技术来实现梦想”为使命的软性制造企业。
软性制造需要感情、思维、灵感等软投入,这些软投入将会转化为专利、外观设计、know-how、商业模式等无形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的软资产。把汽车当作艺术品的奔驰公司,业绩之所以优于把汽车当作交通工具的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就是因为掌握了上述“软性制造”的规律。
有研究指出,当前跨国公司的收益已经主要来自软价值。根据传统海关统计,苹果公司2015年海外市场取得的1400亿美元收益都没有计入美国的出口。如果将苹果公司在大中华区获得的软价值收益计入美国的出口,那么美国对大中华地区的出口将增加13.1%,中美双边的贸易赤字将缩减6.7%。软性制造才是美国经济真正引领全球的真正秘密。
以邻为鉴,抓住向软性制造升级的历史机遇
由于忽视软价值和软性制造,固守硬价值的日本制造业逐渐走上了衰落的道路。有鉴于此,中国制造业相关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在软需求增长强劲、硬需求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那些仅仅专注生产硬价值的企业,生存将会越来越困难。例如,在低端消费品制造领域存在的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占用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创造的价值量却往往小于其消耗的价值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滞后部门。而不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前提,主要依靠软投入创造软价值的高端制造业,则一直处于稀缺状态:新款iPhone手机、耐克运动鞋发售时受到消费者抢购、订购特斯拉汽车也需要排队等待,茅台酒的供不应求、中国游客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等,都是软性制造重新定义制造业的典型案例。
实际上,中国旅游者在日本购买的不仅是一个高级马桶盖,而是对健康、舒适和先进生活方式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购买品牌服装甚至国际名牌时装,并不是为了满足遮风挡雨的御寒需求,而是为了由此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审美品位;茅台的销售常年保持畅旺甚至供不应求,是因为普通消费者也开始享受茅台的国酒故事、以及国酒承载的成就、地位、经济实力等微妙心理感受……用软性制造重新定义制造业,满足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已经成为拉动制造业发展的最新力量。
据统计,中国消费者2016年在海外购物的金额达到6.4万亿元,而中国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不过33.2万亿元,“海淘”金额几乎相当于社消总额的五分之一。这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确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制造业应从软性制造的角度被重新定义:手表不再是计时工具,而是一种和珠宝同样性质的奢侈品;手机不再是一件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一件与时尚、身份、审美相联系的智能终端;汽车不仅是四个轮子的代步工具,还可以是一件艺术品;甚至房屋也不仅是遮风蔽雨,容纳家具的钢筋水泥,还可以是人们承载舒适、美感、美食、健康、阅读、创作、感受亲情、交往交通便利、方便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重要空间……
一方面我们要为过去三十年中国制造的迅速进步而自豪,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今天全球软性制造变革是一场远远超出传统技术进步和管理改善所能描述的巨大变化,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如果能尽快完成这样的转换,中国制造业将真正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升级,中国产品将真正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蝶变。
财经界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