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

2017-12-13 07:35张秀娥徐雪娇
当代经济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创业企业创业

张秀娥+徐雪娇

[摘 要]随着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创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创业生态系统从生态科学视角解析创业活动。构建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促进创业。尽管当前学术界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但其概念界定未达成统一认识,且研究发展脉络并不清晰。通过对当前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从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基本要素以及内部运行机制梳理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脉络,构建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整合模型,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创业;创业企业;创业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12-0001-07

一、引 言

随着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创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助推器作用(Shane&Venkataraman,2007)[1] 。近年来,对于创业活动的研究不断深入开展,创业活动与创业主体、创业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许多国家纷纷开始重视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创业生态系统开始进入创业研究视野。

创业生态系统从生态科学视角解析创业活动,起源于生态学。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其内部各种生物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且具有调节作用的一个整体(Tansley ,1935)[2] 。Dunn(2005)将生态系统引入创业研究领域,将创业学与生态学融合,提出“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轮廓,他认为,创业生态系统内部存在众多旨在培养创业精神的机构[3] 。自此,学者开始对创业生态系统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创业生态系统将个体、企业与社会有效结合,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Prahalad ,2005)[4]。硅谷的成功得益于其具备创业生态系统的六项“黄金准则”,构建了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Isenberg,2010)[5]。构建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需要多方面支持,具体包括道德、金融、网络、政府、技术、市场、社会以及环境等(Suresh &Ramraj,2012)[6]。研究创业生态系统,可以深入解析创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创业企业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借助生态位探寻实现创业企业间的最优合作模式,进而推动创业生态系统实现螺旋式上升。

创业生态系统既是创业领域的前瞻性课题之一,又是从生态领域解析创业活动的一种新思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下,深入研究创业生态系统是学术理论的迫切要求,更是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实践诉求。虽然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是,国外学术界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Erik&Stam,2015)[7]。国内对创業生态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孟丽,唐晓婷;2015)[8],学者们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缺乏统一认识,概念发展脉络并不清晰。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整合,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界定、分类及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整合模型,为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创业活动提供新思路,拓展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空间。

二、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由于创业生态系统从生态学切入研究创业过程,其跨学科领域的特点使其概念界定相对复杂。自Dunn在2005年把生态学引入创业研究领域,提出“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轮廓以来,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虽有较大进展,但目前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还缺乏统一认识。学术界主要从系统视角和生态视角定义创业生态系统。

(一)系统视角

许多学者在对创业生态系统概念界定时强调“系统”重要性。研究认为,创业生态系统与一般系统类似,均可利用分类学方法对其要素进行归类划分,所有要素可被归类为创业孵化器等相关机构以及创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其中,前者主要指直接衍生、间接衍生与潜在衍生新创企业等相关机构,后者指的是基础设施、资本、高校、政府以及创业文化等创业支持子系统(Neck,2004)[9]。创业生态系统是创业参与主体与创业环境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该系统网络中,政府、大型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创业参与主体处于核心位置,与系统中的创业环境构成创业体系,在不断作用中促进创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进而提升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蔡莉等,2016)[10]。创业生态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系统网络,可以理解为特定区域内的群落,该群落内部包括众多相互作用的创业主体,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行旨在实现经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Cohen,2005)[11]。创业生态系统的系统性体现在它是一个组合,包括制度、资源、机构等一系列影响创业过程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组合便是系统的主要轮廓。组合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各要素紧密且有效连接,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结构系统,系统要素的最优组合,使得创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进而助力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Mason&Brown,2014)[12]。

(二)生态视角

还有一些学者在对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时更强调“生态”的重要性。创业生态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生态体系,不同部门虽然具有不同的目标、传统和影响力,但是这一生态体系赋予其共生关系,使其协同发展进而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Prahalad,2005)[4]。创业生态系统内部具有多个生态群落,这些生态群落相互依赖,并在互动过程中维护整个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生态群落中存在众多系统参与者,具体包括创业者个体、政府机构、企业等,不同群落的互动过程受创业文化、市场特性与基础设施等生态环境影响(Vogel,2013)[13]。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旨在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需要新创企业与其外部生态环境高度依存(林嵩,2011)[14]。基于社会的创业生态系统以合作共生的生态种群为载体,旨在实现系统内的资源互补(汪忠,廖宇,吴琳;2014)[15],强调社会创业企业与创业环境的互利共生与协同发展的一般自然生态特征(汪忠等,2013)[16]。区域内的创业质量也具有生态特征,它将随着交互式共生演化逐渐提升。在特定区域内,创业活动水平得益于创业系统的生态演化。对于创业生态系统而言,创业者自身始终处于生态核心,但整个生态系统的合理构建依赖于政策的引导,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等辅助措施的等生态环境(项国鹏,宁鹏,罗兴武;2016)[17]。endprint

通过对当前研究的梳理,尽管学术界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界定并未达成一致意见,研究视角也存在差异,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由多个创业生态种群构成,各个种群在相互作用中协同发展,通过参与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寻找自身的生态位,在实现最优组合的过程中促进创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基于前人研究,本研究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业参与主体、创业支持体系共同构成创业生态体系。在创业参与主体与创业支持体系进行交互式共生演化的过程中,促进创业生态系统内创业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

创业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基本要素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孟丽,唐晓婷;2015)[7]。自“创业生态系统”命题进入创业研究视野,众多学者纷纷尝试对其基本要素进行识别,但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学术界主要基于系统视角和生态视角界定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前者从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角度出发界定其结构要素;后者从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评价角度出发对其系统评价要素进行识别。

(一)结构要素

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成分与组织以及要素之间的空间与秩序(刘文光,赵涛,边伟军;2012)[18]。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必须赋予整个系统适用性和可持续性。构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创业生态系统,必须在政府、高校、资本、人力资源、专项服务、成熟企业等方面提供足够支持,通过完善相关要素合理构建系统的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Cohen,2005)[11]。健全的创业生态系统必须具备核心竞争能力和创业支持体系。不同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能力不尽相同,例如,中国创业生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其制造业的完善。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其高科技的发展和软件的优势,印度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其流程外包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华尔街和伦敦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能力在于其金融业的发展较为完善。创业支持体系则涵盖创业人力资源、市场、制度、金融服务、物流与所拥有的技术能力等多个领域(William ,2007)[19]。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特征,其构成要素较为丰富,构建创业生态系统需要其要素间的长期协作。然而,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多达数百个,特定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具有独特性,无法完全复制或模仿,因此,一味寻求普遍的创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意义不大(Isenberg,2010)[5]。创业生态系统是众多构成要素进行协同交互作用的动态结果。虽然创业生态系统的具体构成要素呈现多元化,但纵观全球的创业生态系统,其构成要素可基本归类为六个创业领域,即创业政策、创业人才、创业制度、基础设施、创业融资以及创业文化,硅谷的成功得益于其着力完善这六大领域,构建完备的创业生态系统(Isenberg,2011)[20]。许多高校注重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作为创业型大学,麻省理工在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中注重创业过程与创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培养浓厚的创业氛围,该创业生态系统由学生团体、创业课程以及众多项目与中心构成,不同的项目中心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创业竞赛组织、创业教育、创业分工与整合,专项创业创新以及网络组织等(刘林青,施冠群,陈晓霞;2009)[21]。创业生态系统中包括多种生态因子,如创业政策、创业师资队伍、创业环境以及创业实践平台等(刘月秀,2012)[22]。在生态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中,有些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是创业融资、创业人才、市场的开放性、制度、支持与服务、基础设施、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文化。在这些关键构成要素中,对新创企业成长最重要的是市场开放性程度、创业人才和创业金融(Schwab,2013)[23]。

(二)评价要素

健康的创业生态系统通常具备特定可供评价的要素,其在本质上是所塑造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的综合(GEM,2014)[24]。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地区或城市存在创业生态系统(如硅谷創业生态系统),这些创业生态系统的评价要素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指数水平,它们分别是创业产出指数、风险资本指数、公司绩效指数、心态指数、引领潮流指数、支持指数、人才指数以及差异性指数(Startup &Genome,2012)[25]。创业生态系统的显著属性是将利益相关者混合在一起,这些利益相关者往往被不同的目标和期望所驱动,创业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作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催化剂,而且可以作为拯救面临急剧下降的经济体的原动机。同时,文化对创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Prahalad,2005)[4]。大多数评价要素以整个生态体系的扶持体系为载体,具体表现为由道德、网络、政府、技术、市场、资本、社会、自然等多方面要素构成的评价体系(Suresh&Ramraj,2012)[6]。根据创业过程不同,创业生态系统分为创业决定阶段、创业表现阶段和创业社会影响阶段。对于创业生态系统评价要素的识别,要与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相对应,同时,由于不同创业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规模层次(通常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确定创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必须对系统规模予以考量(Vogel,2013)[13]。处于平衡状态的创业生态系统能够缓解就业状况,增加就业机会,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价值,而金融、文化等方面是平衡的创业生态系统必要的评价要素(Mason & Brown,2013)[26]。创业生态系统的评价要素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创业框架条件,具体包括创业融资、政府政策、政府创业项目、创业教育、研发转移、商业与法律基础、市场动态性及准入规则、有形基础设施、社会和文化规范(GEM,2016)[27]。对于创业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理解应从其基本评价要素出发,根据不同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以及完善程度,其评价要素可归为创业绩效、创业社会效应与创业影响因素三类(Mason & Brown,2014)[12]。在区域科技领域,创业生态系统的评价要综合创业内外部环境,注重对社会支撑环境(包括经济、科技、自然和文化环境)和创业生态群落(包括科教、政府、金融、中介、市场和创业企业等)两个基本评价要素的考量(刘文光,赵涛,边伟军;2013)[18]。此外,创业生态系统的评价要素也可以从政策、市场、金融、社会、基础设施、研发、创业人力资源以及创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识别。endprint

通过对当前研究的梳理发现,学术界对于创业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有的学者将结构要素作为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Cohen,2005;Isenberg,2011),还有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即为系统评价要素(Prahalad,2005;Suresh & Ramraj,2012;Mason & Brown,2014)。本文认同Isenberg(2011)所提出的创业生态系统基本要素,即: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六大“支柱”要素,分别是创业政策、创业人才、创业制度、基础设施、创业融资以及创业文化。但是,除此之外,本文认为创业参与主体是创业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创业生态系统的主体包括创业者、创业企业、政府、投资机构、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和中介机构等,因此,创业生态系统是创业参与主体与六大支柱要素共同构成的生态体系。

四、创业生态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

创业生态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其健康发展依赖于内部运行机制的合理构建。国内学者更多关注系统的功能机制,而对内部运行机制的研究并未予以充分重视,国外学者对于创业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创业生态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主要有共生机制、竞争机制、交互网络机制以及自我维持机制。

(一)共生机制

创业生态系统中存在多个参与主体,这些主体为实现一定的创业目标汇集到一起,共同致力于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创造(Moore,1993)[28]。特定的创业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为创业企业的战略愿景,该愿景通常是特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Nambisan&Baron,2013)[29]。创业生态系统的各个参与主体互为共生关系,并以共生状态嵌入到系统网络中(Afuah A,2000)[30],并在共生中实现协同演化,在共同发展中助力创业生态系统的完善。通常而言,其共生状态表现为:各创业参与主体致力于丰富产品、完善服务以及维护创业企业客户,在参与主体的相互依赖并为愿景不断努力中,创业生态系统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Hughes M,Ireland R D,Morgan R E;2007)[31]。创业参与主体的共生关系是创业生态系统得以健康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这种共生关系在根本上源自创业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汇集与机会的集聚,创业参与主体在在对资源和机会的追求中相互依赖,促成创业生态系统要素的互补与专业化,进而实现共生(Zahra&Nambisan,2012)[32]。创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机制维持的重要基础便是不同创业参与主体的互补特征,这种互补通常包括责任互补与功能互补。该特征使得创业参与主体在能力的不断积累中实现互补最大化,相互依存并协同演化,實现最优发展(Adner&Kapoor,2010)[33]。创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机制的运行要求参与主体呈现专业化发展态势,进而实现创业生态系统内不同产品与服务的最优整合,实现创业生态系统价值最大化(Thomas&Autio,2014)[34]。除互补与专业化外,共生机制的运行还需要特定创业生态系统内的参与主体具有共同逻辑,共同逻辑在共生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可能表现为共同的思维方式、相互信任以及集体认同,这种共同逻辑使得不同主体紧密连接,共生于创业生态系统中,共同致力于创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Gawer&Phillips,2013)[35]。

(二)竞争机制

生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关系,系统的良性发展与健康维系离不开参与主体的合理竞争(Moore,1996)[36]。创业参与主体共处于同一创业生态系统中,面对同样的创业资源与创业机会,具有相似的创业目标与愿景,必然存在竞争。竞争是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蔡莉等,2016)[10]。创业生态系统内部创业资源与创业机会具有有限性,创业参与主体为自身发展获取一定资源与机会必然产生竞争,这种竞争在同类型创业参与主体中表现尤为明显,在不断竞争中,创业生态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不断发展,创业生态系统随之完善(Li,2009)[37]。在系统内部,参与主体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经历从相互依赖到相互竞争的过程,但大多数处于二者之间的状态,对系统内有限资源的掠夺使得互为共生的创业参与主体需要通过竞争实现自身目标。新创企业必须适应这样的竞争压力,迎接竞争带来的战略挑战(Zahra&Nambisan ,2011)[32]。新创企业为建立自身地位和获取自身资源与其他主体进行竞争,成熟企业也会通过与新创企业的竞争达到其收购或兼并进而扩大规模的目的,在不断抢占先机中间接构建良性竞争机制促进创业生态系统发展(Li,2009)[37]。创业环境随着系统内部要素位置的移动而变化,创业参与主体为寻求其自身生态位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在完善的竞争机制中,创业参与主体的质量得到提升,数量也变得合理,客观上促成创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张秀娥,2016)[38]。

(三)交互网络机制

创业生态系统有相互依存和竞争的多种复杂要素构成,所有要素嵌入系统网络中,构成创业生态系统的交互网络机制。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中,每个要素都寻找到其最优的生态位,当某一创业参与主体离开创业生态系统,或者其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发生变动,与之具有共生关系的其他创业参与主体的原有价值便会降低或消失;当创业生态系统中融入新的创业参与主体时,系统内部的其他要素所具备的价值便会相应增加(Hartigh&Visscher;2006)[39]。创业参与主体承担着整个创业生态系统是否能健康发展的命运,因此,它们通过构建交互网络创造系统价值(Thomas&Autio ,2004)[34]。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具有复杂性特征,作为重要要素的创业参与主体呈现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的状态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Galateanu &Avasilcai,2014)[40]。随着系统中网络不断扩张,创业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逐渐寻找到自身合理位置,在复杂的结构中不断发展,呈现网络效应。要素间不断交互作用,并在交互中形成良性反馈。在交互网络机制中,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得以维持(Pierce,2009)[41]。随着交互网络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创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创业环境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Acs&Autio;2014)[42],更多创业参与主体加入创业生态系统,融入创业环境,交互网络机制得以丰富和发展,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创业生态系统的交互网络机制主要体现在创业企业、相关机构以及政府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新创企业要实现自身发展,有时需要通过与成熟企业进行合作或互动,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Zahra&Nambisan ,2011)[34]。创业机会的识别对新创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而这些机会新创企业往往可以从成熟企业中衍生(Isenberg,2014)[43]。政府对新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创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要求政府与新创企业之间合理互动,构成政府与新创企业的动态网络,引入更多创业参与主体参与到创业生态系统中(Nadgrod,2013)[44]。政府对于新创企业的政策扶持对其利用创业资源、识别创业机会具有重要作用,新创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政策支撑(Soto,2014)[45]。同时,相关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大学及科研机构)为新创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新创企业可以从相关机构中获得创业资金、创业教育、创业人才等支持,这些支持都对其创业成功极其有利(Arruda &Nogueira,2015)[46]。投资机构为新创企业提供创业融资渠道,帮助其完善投资价值链(Isenberg ,2014)[43];科研机构和高校为新创企业提供创业人才;中介机构为新创企业提供创业服务(Mason&Brown,2014)[12]。随着创业生态系统互动网络机制的完善,创业生态系统与系统内部各要素充分结合,在多个互动网络关系中不断发展。因此,创业生态系统是在互动网络中进行智慧进化的结果(Vogel,2013)[13]。endprint

(四)自我维持机制

虽然不同的创业生态系统具有较大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创业生态系统及其要素都会努力实现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其必须在动态演化过程中实现自我强化,保证自我维持机制的运行。创业生态系统是动态发展的系统,创业参与主体数量或位置的变化、知识的增加,能力的积累都会对创业生态系统结构造成影响,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发性特征(Acs&Autio ,2014)[42]。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要素与网络呈现有序发展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平衡。由于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中,其发展过程必然要经历从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这都需要其内部结构要素的自我强化。通过交互作用,系统要素的质量得到提升,当所有要素在变动中达到相辅相成的状态时,创业生态系统便实现了其自我维持的功能,即自我维持机制得到合理运行(Isenberg,2011)[20]。在不断的自我强化与自我维持过程中,系统内部的创业活动得到支持,创业生态系统稳定发展(Mason&Brown,2014)[12]。创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机制构建的关键因素便是系统要素的权利结构与任务協调等内部治理要素相对稳定(Thomas&Autio,2014)[34]。权利结构主要体现在其自我维持过程中不同要素所处的网络位置与权利(Zahra &Nambisan,2011)[32],任务协调则反映了系统中制度规范对于参与主体位置的控制能力(Gawer &Phillips,2013)[35],这些协调过程为创业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机制提供保障。

综上,从学者们对创业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研究回顾中不难发现,共生机制、竞争机制、交互网络机制以及自我维持机制是创业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学者们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的研究,从微观上深入剖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的运作机理,对充分理解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与演化机理提供重要思路。

五、整合框架构建与未来研究展望

(一)整合框架构建

创业生态系统的合理构建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双重效应的实现。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意义重大。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当前学术界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发展脉络并不清晰。本文根据先前学者对于该命题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围绕“3W1H”,即集中于“Where”“What”“Which”“How”进行研究。第一,创业生态系统的所属领域(Where)。大多数学者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源于生态学,是将生态学与创业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这解释了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第二,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What)。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与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但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普遍从两种视角出发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即生态视角和系统视角。第三,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Which)。通过梳理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研究文献发现,学术界虽存在争论,但主要从从构成要素和评价要素两方面进行研究。第四,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How)。基于已有文献,共生机制、竞争机制,交互网络机制以及自我维持机制是当前学者普遍认同的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基于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业参与主体、创业支持体系共同构成创业生态体系。其中,创业参与主体包括创业者、创业企业、政府、投资机构、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和中介机构等,创业支持体系包括创业政策、创业人才、创业制度、基础设施、创业融资以及创业文化。共生机制、竞争机制、交互网络机制以及自我维持机制是创业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通过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基本要素与内部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本文构建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整合框架,以供后续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参考,如图1所示。

(二)未来研究展望

创业生态系统涉及生态学、创业学与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未来研究应针对创业生态系统跨学科的特点,基于创业学和生态学理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创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机理研究。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任何创业生态系统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创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模式与动态演化机理十分值得探讨,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必然具备一定的基础积淀,分析这些基础的组成成分,解析创业生态系统“从无到有”的过程,对构建全新的创业生态系统意义重大。同时,在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未来的研究也可以对创业生态系统发展阶段的划分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剖析,进而探讨创业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的生命周期。此外,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是一种智慧进化过程,除内部运行机制外,创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必然存在多种外在的功能机制,如资源整合机制和价值交换机制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予以足够关注。

第二,创业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分类标准研究。创业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种类繁多,与地域、文化、资源关系较为密切。当前的研究过多关注创业生态系统中较为共性的部分,事实上,不同的创业生态系统必然具备其独有的特性,无法完全被模仿或复制。可以对不同创业生态系统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与归类,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类型进行合理划分,并进一步确定不同类型创业生态系统的具体标准。例如,创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独特优势是其得以发展的核心要素,该要素可能是驱动整个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原动力,这些优势可能是人才、资源和创新力等,根据其驱动力的不同,创业生态系统的类型便可划分为人才驱动型、资源驱动型以及创新驱动型等。

第三,特定创业生态系统以及不同创业生态系统比较研究。创业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每一类型的创业生态系统在资源上都具备特殊性,无法完全复制,但却可以适当借鉴与模仿。当前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与理论部分,少数针对案例的研究也仅局限于硅谷创业生态系统与麻省理工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创业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地域性,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创业生态系统均有其特定优势,对其研究可以充分借鉴其构建过程中的经验。同时,学术界尚匮乏不同创业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比较研究中,不同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势与劣势突显,对构建创业生态系统意义重大。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针对某一地域创业生态系统进行深入剖析,使得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不再抽象,同时,可针对不同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对比,在比较中探寻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现实路径。endprint

[1] SHANE,S.,VENKATARAMAN,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2] TANSLEY,A.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J].Ecology,1935,16(3):284-307.

[3] DUNN K.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J].MIT Technology Review,2005,1(9):232-235.

[4] PRAHALAD, C. K. 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eradicating poverty through profits[M].SaddleRiver, NJ: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2005.

[5] ISENBERG,D.J.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88 (6):40-50.

[6] SURESH J.,RAMRAJ R.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Cas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Europe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2,4(16): 95-101.

[7] ERIK STAM.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RegionalPolicy: A Sympathetic Critique[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23(9): 1759-1769.

[8] 孟丽,唐晓婷.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溯源及前沿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25-29.

[9] NECK H M, MEYER G D, CHEN B, et al. An entrepreneurial system view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4,42(2):190-208.

[10] 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王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6(1):5-16.

[11] COHEN B.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6,15(1) :1-14.

[12] MASON,C.,BROWN,R.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growth 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C].Final Report to OECD,Paris,2014.

[13] VOGEL,P.The employment outlook for youth: Building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s a way forward[C]. St.Petersburg: Conference Paper for the G20 Youth Forum, 2013.

[14] 林嵩.創业生态系统: 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4(58):58-62.

[15] 汪忠,廖宇,吴琳.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5):61-65.

[16] 汪忠,吴琳,张乾梅,胡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社会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4(184):104-108.

[17] 项国鹏,宁鹏,罗兴武.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述评及动态模型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2):79-87.

[18] 刘文光,赵涛,边伟军.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框架与实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43-49.

[19] WILLIAM J,BAUMOL,ROBERT E,et al.Good capitalism,bad capitalism and the economics of growth and prosperity[M].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

[20] Isenberg,D.J.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strategy as a new paradigm for economic policy: Principles for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R].Presentation at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Affairs,2011.

[21] 刘林青,夏清华,周潞.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初探——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19-26.endprint

[22] 劉月秀.生态系统视域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61-63.

[23] SCHWAB,K.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round the globe and company growth dynamics[R].World Economic Forum,2013.

[24] SLAVICA SINGER,JOSé ERNESTO AMORóS,DANIEL MOSKA ARREOLA.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4 global report[R].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4.

[25] BJOERN LASSE HERRMANN,MAX MARMER,ERTAN DOGRULTAN,DANNY HOLTSCHKE.Telefonica digital partnered with startup genome[R].Startup Ecosystem Report,2012.

[26] MASON,C.,BROWN,R.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growth 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C].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Growth 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2013.

[27] DONNA K,SLAVICA S,MIKE H,et al.GEM2015/16 global report[EB/OL].www.gem-consortium.org/report.2016-04-26.

[28] MOORE,J.F.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Boston: John Wiley&Sons Ltd,1996.

[29] NAMBISAN,S.,BARON,R.A.Entrepreneurship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Entrepreneurs'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new venture succes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3,37 ( 5) : 1071 -1097.

[30] AFUAH,A.How much do your co-opetitors'capabilities matter in the fa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387-404.

[31] HUGHES, M.,IRELAND ,R. D.,MORGAN, R.E.Stimulating dynamic value: Social capital and business incubation as a pathway to competitive success[J].Long Range Planning,2007,40 (2) :154-177.

[32] ZAHRA,S.,NAMBISAN,S.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thinking in business ecosystems[J].Business Horizons,2012,55(3): 219-229.

[33] ADNER, R.,KAPOOR,R.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306-333.

[34] THOMAS ,L .D .W.,AUTIO,E.The fifth facet: The ecosystem as organizational field[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2014(1):10306-10306.

[35] GAWER,A.,PHILLIPS,N.Institutional work as logics shift: The case of Intel's transformation to platform leader[J].Organization Studies,2013,34 (8):1035-1071.

[36] MOORE,J. F.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Boston:John Wiley& Sons Ltd.,1996.

[37] LI,Y.R.The technological roadmap of Cisco's business ecosystem[J].Technovation,2009,29 (5):379-386.endprint

[38] 张秀娥.创业信息生态平衡机制构建[J] .社会科学家,2016,225(1):79-84.

[39] HARTIGH ,E.D,TOL,M.,VISSCHER,W.The health measurement of a business ecosystem[C].European Network on Chaos and Complexity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Meeting,2006.

[40] GALATEANU,A.E.,AVASILCAI,S.Symbiosis process in business ecosystem[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10(36):1066-1071.

[41] PIERCE,L.Big losses in ecosystem niches: How core firm decisions drive complementary product shakeou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 ( 3) : 323 -347.

[42] ACS,Z. J.,AUTIO ,E.,SZERB L.National systems of entrepreneurship: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Research Policy,2014,43 (1): 476-494.

[43] ISENBERG,D. J.What an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actually i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4,12(5):42-46.

[44] NADGROD,KIEWICZ, A.Building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s[J].Economic Reform Features Services,2013,12(1):18-21.

[45] SOTO RODRIGUEZ,E.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s a pathway towards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Puerto Rico[J].Competition Forum,American Society for Competitiveness,2014,12 (1):31-40.

[46] ARRUDA, C.,NOGUEIRA ,V.S.,COZZI, A.,COSTA, V.The Brazili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of startups:An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ship determinants in Brazil and the perceptions around the Brazilian regulatory framework[M].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n the global scope,the importance of entrepreneurship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analyz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cience. Building a sound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can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effectively.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grea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the concept of the defini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has not reached a unified understanding,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is not clear.By reviewing the studies of the current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systematically,This study combings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studies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from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connotation,basic elements and internal operation mechanism,builds the integrated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research,and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company;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責任编辑:张积慧)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业企业创业
创业培训课程游戏模拟实践模块教学方法实例研究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浅谈小型创业企业品牌营销策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保定市创业环境评价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我国创业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