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了一容
笔意与墨韵潮叠的美
——读元庸先生的国画作品
文/ 了一容
王昊 意态从容 41cm×100cm
王昊 北国雪霁银世界 69cm×139cm
众家评论
用笔宽且松,可造矣。
——董欣宾(“新文人画”南派领袖,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艺术理论家。)
既重视传统,又放眼当代,需要具备“双法”,即技法和想法。从画里画外我们都能感受到王昊对传统技法的锤炼和对当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著名美术批评家。)
《自抱高怀》系列山水对王昊来讲具双重性格意义,既是其对自然山水抒发的崇高敬意,更是心灵深处对人生、人性高质量的思辨性表达。
——陈孝信(著名美术批评家,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
大写意是最能表达中国画精神的,将眼前所看到的景观通过大笔墨直接挥写,既写心又表现自然物象,是中国文化里人、天地、自然合一宇宙观的最佳体现,尤其在今天为迎合艺术市场而细笔工彩制作满天飞的时代,有王昊这样的大笔墨是值得庆幸的。翻开中国美术史,二十世纪的几大画家:黄宾虹、齐白石、刘海粟、傅抱石、潘天寿等都是大笔墨,我欣赏王昊兄的作品:他能把自己对外物的观察和理解、再加上自己的人文感受、以浑厚苍茫的点线放笔直取,营造出一种既出自传统又颇具当代意味的画面。意境格调俱佳,很耐人寻味。他的明天,更值得期待。
外壳的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压铸件的形状相对复杂,壁厚不均匀.从整体分析来看:压铸件的最大长度为275 mm,最大宽度为185 mm,最大高度为105 mm;压铸件的最大厚度为10 mm,最小厚度为3 mm,平均壁厚为5 mm;压铸体积为586 794 mm3,质量为1 584 g.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压铸件有两个突出部分,突出部分的壁厚在填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基底和气孔等缺陷[1].
——崔见(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助理,江苏省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蓝调荷花和古松这两个系列,是王昊对传统题材、传统表达方式人云亦云的不满,进而所作的具有当代表现性意味的成功尝试。
——张正民(《江苏画刊》杂志社主任编辑,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导,著名画家。)
王昊的作品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其用笔的书写性。他用特制的长锋羊毫将物象的形、神、气韵——娓娓道来,直指人的性灵……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哲学博士,著名艺术理论家、批评家。)
王昊的山水画苍茫幽深,意境雄阔。他惯将新墨和宿墨相掺,新色与宿色兼融,以中国传统书法之篆隶笔意勾染点厾,随意生发,水、墨和色淋漓交响。他极善写松,尤擅为松枝造势,其枝苍润相生,虬枝盘曲,盘旋左右,俯仰与天地之间,从中可悟人世百态。
他的花鸟画以荷花、牡丹与兰草见长,笔笔写出,古意新貌,淡雅之中可见性灵。
王昊极具眼光,是个很有想法的画家,当我与他论及“天然、质朴、似不经意”乃画之至高境界时,他颇有同感,讲构图布白等形式美感之重要性时,他亦有所悟,对艺术极为虔诚的王昊,视每一位艺术家为良师益友。这也许正是其绘画艺术能不断求变创新的阶梯。
王昊的画,恰如其人,热烈、率性。一旦长锋在手,顷刻之间,点画狼藉,满纸云烟。稍远观之,则山、水、人、物有序隐约其间,充满活力。
——聂跃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著名画家。)
王昊的蓝调让你入梦,因为梦的至纯,王昊在其中有不尽的虔诚和玄想;王昊的墨笔,一花、一人、一山、一水总不弃气韵的活体。气生万象,韵呈斯文。气韵,毛笔的根呀!王昊在蓝调与墨韵中诉说……(四月十六日刘春微评师兄王昊)
——刘春(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协理事,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南京印社秘书长,中国书协会员,书画鉴定博士学位。)
王昊作画放笔直取,沉雄老到且飘逸灵动。
——李晓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美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美院基础部主任,著名美术批评家。)
王昊 慢慢的才知道 70cm×70cm
王昊 山居·清秋 69cm×139cm
元庸,本名王昊,江南书画家。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元庸先生的画作,包括他笔下作品的基本元素和意趣,以及他所创造的形态各异的艺术表现形式,他的绘画能力水平和所造艺术境界等。
概括地讲,从元庸先生的作品,我们能够读到一袭古风和传统绘画的不俗美感,元庸先生对墨韵的处理可谓相当高明,有灵肉般的快慰感和舒服感。他的大部分画作都清雅而脱俗,无论从画面中几个简单的花茎也好,抑或是从一幅山水画中的几个浪峰也罢,均能看出他对点和线的极致运用,每一片墨韵,每一根线条都显现书法的功底,衬托出一派宏大的宇宙世界的苍茫,以及个体生命对天宇的敬畏感。
欣赏元庸先生的画,确实能让人感受到笔墨的复活和苏醒感,使人对毛笔寄予了新的厚望,另外,从他的作品中能让人感受到墨与水的自然交融、流动和相互渗入彼此时那种演绎的快意,就像慢镜头视频所播放出的那些特技镜头一样——笔墨在黑白中慢慢地洇开,浓淡干湿的笔触和焦墨,时而清晰,时而淡然。
元庸作荷花与山水居多,看他笔下的荷花画面,就犹如看到一对恰如其分的热恋中的男女在伸肢展腰,挥舞着千变万化的臂膊和手指,千手观音般进行曼妙妖娆的贴面之舞。他的绘画常被赞叹为凝固的舞蹈或音乐,通过读元庸先生的书画作品,对这样的赞美就不难琢磨和明了了。如果说,中国绘画要靠笔墨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话,那书法与文学的修养就是这一系列艺术表现的基础功夫,而书法功力的笔墨关系,游刃有余地挥笔驾驭则尤为重要。有许许多多的书画家,在书写挥洒时,用了墨,却不会用水,用了水,却又忽略了墨的重要性,因此一幅画面整个看上去是一个颜色,一个基调,一种笔墨,丝毫看不到笔墨和水之间形成的千变万化,看不到辅助笔墨和突出的重点画心。一幅作品哪些是起到铺垫和绿叶的作用,哪些是核心与红花,这才是这幅作品的点睛之笔。因此,他们往往都不知道,这一切就是要通过点线,以及一片片墨与水的关系展示给读画的人。
元庸先生的画很符合造境一说,他把画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和得非常好,做到了以景寓情,意与景合,意境两忘,物我一体的美感。意境之美,犹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只有具备敏锐艺术感的艺术家才能够在瞬间捕捉得到,把它挽留在创作的意向之中。元庸的画虚实搭配合乎自然,遵从自然之法则,根植于自然人文的规律和法则中,显现出艺术家的天才的、理想的审美情趣。
元庸题在画上的字非常有再生的味道。现当代许多书画家,不敢在自己的画上写许多字,不敢是因为没有这个能力,因为绘画说到底是文人的事情,一个画家在自己的画面上不敢作文书字,说白了,就还缺乏很多东西,至少不敢说他是文人画家,更不敢称为中国画家。中国画家,那就请先学会读书和写字、略知文采吧,这是对国画家其文学造诣最基本的一个考量。文化和造境能力高不高,就先在字上看,文脉深不深就在题跋落款上分个高低。元庸的作品,有古韵、,耐看、,耐研究,能经得起细细品味,他一般很少用色,但笔墨中的各种色相和关系已经显得多姿多彩了。他也偶尔着色,那色看了让人有一种美人身上的首饰和淡淡的胭脂气的点缀。他所作荷花的大写意可以直追张大千的豪放与洒脱。他部分作品的画面有些让人想到佛教文化里的空空之境和禅意,那么的浩大无岸,令读者豁然和深思。元庸作品的画面配诗一般都借物抒怀、借诗言志,从而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或黯然神伤的绝望和悲凉,很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清高和远离庸俗的高贵品格。这是一位艺术家应有的孤独之美,以及在寂静中久久不变的千古守望。
书法也好,绘画也罢,其实都是在看一种意境的美,书法也是如此,除了书法本身的技法之外,那就是要看一种意境,谁的立意思想境界高,谁的画面里就能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精神层面上的碰撞与震撼,以及心灵上的认同追溯感,就应该给予必要的肯定。线条是文人书画的检阅书法的基础中的基础,同样的笔拉出的线条各不相同,有些出来就显得平平淡淡,很低俗,有些却凛然于高贵之风,气场非凡。任何艺术之作,平常庸俗就不好了,即使通过勤奋努力可以练就技法上的一些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平庸带给人的无奈。
元庸先生的字有一种俊逸的,不同凡响的意境,有着几多的玩味和可读性。如果说,艺术家的书写和笔墨能异风突起,乃至于乖戾,那这就是我喜欢和欣赏他画作的理由,也是我想对他的作品寄予了厚望的原因。
了一容,当代著名作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发表小说四百多万字,书画学术理论文章近百万字,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有作品被译介到世界各国。
王昊 新雨初晴 51cm×70cm
王昊 若无相欠怎会遇见 70cm×48cm
王昊 苍山无言 46cm×70cm
王昊 飘逸不尘知音少 70cm×46cm
王昊 清梦丽影 70cm×45.5cm
王 昊
王昊,别署畅庐、元庸,江苏涟水人,现为南京更斯艺术馆执行馆长、艺术总监,中国美协敦煌艺术研究中心创作委员,南京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山水画艺委会委员,江苏省花鸟研究会会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出版发行:
《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画集——王昊卷》 江苏美术出版社;
《江苏美术家精品集——王昊卷》 南京大学出版社;
《名城·大家——王昊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水墨江苏——王昊中国画作品专辑》安徽经济报·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