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岭
甘守三尺讲台,静待每朵花开
——记河北省模范教师、盐山县实验中学教师陈静
■马青岭
陈静老师和教育的渊源,还得从自己的家庭说起。
陈静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个老师范生,多才多艺又幽默风趣,很有学生缘。小时候的事会很难忘记,陈静对父亲的课堂印象很深。父亲的课堂常常是充满笑声的,但有时候学生过分淘气了,父亲也会发脾气,很凶的样子,那时学生们就会坐得直直的,一声不吭地看着父亲。等到父亲表情缓和了,他们又开始围住父亲说东说西,嬉笑个不停。大概是从小受了父亲的影响,中考报志愿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填上了“中师”。
1994年从师范毕业时,陈静才19岁。还记得,10月17号拿着派遣证,她在父亲的陪同下到大付庄中学报到。
大付庄中学是一个偏僻的农村中学,学校里所有的房子都是那种矮塌塌的土坯房,来一场风雨就要倒掉的样子。晚上在校长室开会,头顶上是一盏白炽灯晃来晃去,闪着刺眼的光,老师们你挨我挤的,坐了满满一屋子。老校长靠着墙,嘟嘟囔囔的布置一周的工作。
这是23年前陈静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她被分配到初一担任语文课。因为跟孩子们的年龄相差无几,加之无论是长相还是举动,都还是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看上去她还像一个学生。虽然每天上一节课,都要白天晚上、加班加点的备课,她的心里依然没底。更让她料想不到的是,就在教了仅仅有十天之后,县里教研室领导下来教研,学校竟然安排听她一节语文课!
只有两节课的准备时间,她又是查资料,又是写,又是画,甚至还准备了上课用的小道具,但还是紧张得要死。
“‘小孩老师’,你不用紧张,我们都很喜欢你!”就在她走进教室的一瞬间,班里忽然有一个孩子大喊了一声。随着这一声,她的心一下子落地了。
陈静说,那天课讲得怎样她完全没印象,但孩子们这句话她一直都记得。陈静说那时她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是想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她觉得只要学生喜欢,自己所有的付出就都有了意义。那时又年轻,又没有家庭负担,所以大部分时间是跟学生捆绑在一起的,上课在一起,下课在一起,偶尔放个假,还觉得特别不习惯。
忙忙碌碌的日子过得最快。陈静把心整个扑在了孩子们身上,一门心思地伴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长大。那时老师不够用,她教着一个语文,兼着另一个班的历史,有时还会兼两个班的音乐课。一天下来,空闲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作业什么的,都要留到晚上批改。尤其是日记,上面满满当当都是孩子们的心声,每次她都要认认真真地读,认认真真地写批语,认认真真地解答他们各种青春的困惑和人生的思考——这也是23年来她一直在做的事。
除此之外,她还要忙着进修,以弥补自己学历低的缺陷。在“进修考试一大抄”的大环境下,她像蚂蚁啃骨头那样一点一点啃那些艰深的专业知识,一点一点地丰富自己。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她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古典文学。
孩子们的信任,我不敢辜负。陈静一直这样说。
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的陈老师是良师,是益友,是同行者。不但给了他们知识,引导他们做人,更了解他们的内心,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
最难忘的是当扶志班班主任那几年。现在回想起那段经历,陈静还是唏嘘不已。
被选调入城区新学校后,学校安排她当了扶志班的班主任。
扶志班是当时国家的一项帮扶政策,对符合“双特”条件(即成绩特别优秀,家庭特别贫困)的孩子们免除一切费用,并提供食宿等补助。班上五十个孩子,有二分之一是父母双亡的情况,其余多数为单亲,或者家中几乎没什么经济来源。
面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她理所当然的就成了他们公共的家长。学生有个头疼脑热都会第一个告诉她,不管白天还是夜里,她也总是会第一时间赶过去。
为此,家里的人偶尔也会有不理解。但她顶着压力,依然每天的午休和晚自习都跑到班上看一看。
“不去这一趟,我心里不安。”陈静笑着说。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上着课犯了病,手脚不听使唤,面部也不停抽动。孩子离家有几十里地,陈静在通知家长之后,赶紧带孩子去对面的医院做检查。因为孩子的意识不太清醒,行为有些失控,一路不停挣扎,她费了老大劲儿才把男孩送到医院。到了那里,验血、心电图、CT一项接一项,她楼上楼下的紧忙活。男孩折腾累了,终于睡着了,男孩的父亲也赶到了。
孩子的父亲是个六十多岁的庄稼人,人很老实,也很木讷。看到陈静,忙忙慌慌地从裤兜里掏出几张面值大小不等的钞票,说:陈老师,我就带了这些钱,你先拿着,不够我再想办法。她急得连连摆手说:就几块钱的事儿,你可千万别放在心上。孩子的父亲难为情地搓着手,不知说什么好。
这样的情况太多太多了。三年下来,她为孩子们搭了多少钱,她自己从来没有算过。也因为这份毫无保留的付出,她毫无悬念地成了孩子们的主心骨。
她说这三年最大的挑战不是身体的劳累,主要是心累。睁开眼,你都不知道第二天会有什么样的情况等着你。
孩子们的身体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性格。好多孩子看起来不是那么阳光,有些孩子甚至因为缺少应有的管教,染上赌博、偷窃等不良习惯。没有家长的配合,陈静就自己一点一点地摸索,一点一点地修正,一点一点温暖他们,重燃他们的信心。
她跟孩子们惯用的口头禅就是“有事说话”。
班上有个女孩子父母早逝,跟着叔叔和瘫痪的奶奶生活。家庭的负担,学业的压力,让她过早的成熟了。但她生性又好强,不愿让别人同情,只能在实在承受不住的时候,写到日记里跟老师吐一吐苦水。尽管每次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陈静还是会不厌其烦地安慰她,开解她,帮着她平缓地度过了初中阶段。
女孩初中毕业之后,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报了职中,家里却连几百块钱的学费也拿不出来,女孩思量再三,才给自己的老师打了电话。陈静听了,二话没说,赶紧把钱送了过去,孩子终于如愿以偿地入学了。
在职中学习期间,因为一些琐事,女孩与同学出现了纷争,她的情绪又没有得到及时宣泄,潜伏多年的问题终于出现了,女孩的精神出现了异常,陈静听说后立即去看她。
因为奶奶长期瘫痪在床,女孩便被安排到了山东的姑姑家养病。陈静和爱人开车赶过去的时候,女孩已经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但一听到陈静说话,女孩一骨碌就从床上爬了起来,牢牢抓住陈静的手,哭着说:老师,你等我收拾东西,我要跟你走!
一句话,说得在场的人都泪流满面。
前段时间,已经康复的女孩专程带着男朋友过来见见她最爱的老师,让老师帮她把把关,也分享一下自己的幸福。
其实远不只是这一届,凡是她教过的学生都觉得她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甚至有的孩子在经过她的办公室时,一定要伸进头来看看她在不在——孩子们说,看到她在,我们才觉得安心。
她听了只是笑笑,眼里氤氲起一些雾气。
她是一名语文老师,语文课堂是她的主战场,也是属于她的圣地。无论生活里有多少烦心事,只要站到讲台上,就什么烦恼都忘了。
孩子们都觉得他们的语文老师是个有办法的人。在她的课堂上,连成绩最差的孩子,也可以从课堂的参与中找到快乐。她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尊严和自信。
她说,我们这些当老师的,真该时不时地蹲下身来,看一看孩子们世界里的风景。你只有懂了他的世界,才能懂他的内心;你懂了他的内心,才有可能知道他究竟需要什么——多年的从教经历让她明白,给予不一定是最好的爱,教育需要爱心和责任心,更需要智慧。
在语文课上,她经常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每教一个新的班级,她总会提到这几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也不要迷信什么专家权威,对老师的话更是这样。俄罗斯有句谚语,叫“小狗要有在大狗面前叫的勇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
她不允许自己的课堂毫无生气。她自带的幽默感总能及时牵回孩子们跑偏的思维,缓解紧张气氛。为了打造更轻松的语文课堂,她常常要煞费苦心:可能是一首歌,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一幕发人深思的情景剧。
讲《吆喝》这篇课文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对“吆喝”有真切的感知,她举着手机追着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贩录音,闹了很多笑话她也完全不在意。
她最自豪的是去年讲《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
她说文中作者的观念与现实有很大反差,这些年一直很难把握引导的“度”。去年讲的时候,她尝试着让学生们针对《中学生守则》上去除“见义勇为”这一现象,展开辩论,让孩子们真正认识提出这一说法的真正目的。
做总结之前,她又给孩子们播放了梁植关于邓稼轩的那段演讲,看完之后,孩子们眼里都噙着泪。她适时地问孩子们:这世上有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孩子们用坚定的声音告诉她:有!比如信仰,比如尊严,比如自由,比如责任……
那一刻,欣喜的泪水溢出了她的眼眶。孩子们也自发的鼓掌。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动情地说:老师,你身上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东西,让我们特别感动。
在作文教学中,她学习西山王君老师的作文“打假”,鼓励孩子们抛开那些套子性的语言,鼓励他们说真话。把孩子们多姿多彩的文字编成“板报”,甚至使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回帖”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用真情实感写作。
为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她还经常组织各种语文活动,自己掏钱买奖品,来鼓励那些表现优秀或进步突出的孩子们。除了每个学期末,她买一些经典读物给孩子们,还将家里的藏书对学生开放,喜欢读书的孩子可以在闲暇时到她家蹭书看。
经常有家长们跟她反映:孩子自从跟着你上,真的是越来越喜欢语文了。
离开了讲台,陈静便做回一个简单安静的人。
她没有什么名利观念,做事只为本心,不喜欢被过多关注。所以这些年,虽然她一直热心微公益,但并不为人们所知。
2015年暑假,她和家人利用早晨散步的时间,每人每天一个垃圾袋,捡拾那些隐藏在绿化带里、散落在街道两边的各种垃圾。他们的做法被一个同事无意中发现,写了一篇题为《大家都来弯弯腰》的文章,并转发到朋友圈中。没想到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文章先是被县委宣传部办的《盐山快报》微信公号报道,后来《沧州晚报》在头版头条也给予了报道,她一度成为焦点人物,并在全县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弯弯腰”行动,各行各业都参与到园林城市创建中来。
媒体采访她的时候,她起初还是避而不见,因为她觉得作为一个盐山人生于斯长于斯,只不过是做了一点该做的小事,没有什么好宣传的。但是宣传部的同志一再做工作: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就需要这种典型来带动人们一起来热爱盐山、美化盐山。也正是出于带动盐山人都来热爱盐山、美化盐山的动机,她才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她的做法似乎与现实有点格格不入。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只要无愧于心,她也便不以为意。
工作之余,看看书、写写文章便是她最好的享受。在家里靠东墙的一溜书橱里,满满当当的都是她的挚爱。埋头在古典文学的殿堂里踽踽前行,一本一本厚厚的笔记,记录着她的灵感和思索,承载着她的喜悦与困顿,也见证着她的不断成长。
人们常常说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陈静始终觉得,让人高尚和伟大的,从来不是某种职业,而是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的灵魂。
她说,我这辈子可能与高尚、伟大之类的词语无缘,但我可以竭尽我的能力去做一个纯粹的人。用一生来成长,用一生来影响别人,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