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契机 新路径
——德宏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掠影
姐告夜景(李鹏 摄)
走过德宏的村村寨寨,傣族村、景颇族村、傈僳族村……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情,每个村寨都有各自的故事,有的曾有着辉煌的文化,有的有着艰难的记忆,也都有不懈的拼搏。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大势下,随着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越来越好,各族儿女纷纷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村寨中无处不散发着新的希望。
勐泐公司总经理葛明盛
孔雀王子约相谈起村里的变化
掩映在凤尾竹和榕树群中的竹楼若隐若现,佛寺里的诵经声悠扬绵长,风吹动佛塔上的风铃“叮铃叮铃”发出清澈的声响,穿着筒裙的小卜哨站在自家商品摊前招呼着往来的游客,摊位上摆着用稻草包裹好的手工红糖、刚从树上摘下的时鲜水果、五颜六色的傣族服装……蓝天白云的掩映下,边寨喊沙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而又热情开放的韵致。
勐卯镇喊沙村,是瑞丽市乃至德宏州傣族历史文化最为深厚的村寨之一。这里有着瑞丽极为著名的佛寺——喊沙佛寺,其建筑风格雄伟美观,装饰绚丽多彩。原住持伍并亚·温撒长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著名高僧,在信教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2002年伍并亚·温撒长老圆寂,长老的葬礼——万人拉洛大摆暨追思法会是德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法会。至今仍有信众到喊沙瞻仰长老的遗迹。
不仅如此,喊沙村还是孔雀王子——约相的家乡。作为傣族孔雀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如今已年逾古稀的约相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孔雀舞传承馆,每天仍然坚持表演和授徒。
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傣族文化底蕴,喊沙早在2008年就被列为首批云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过一轮轮项目建设,喊沙的柏油路修起来了,村寨变漂亮了。然而,如何才能将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群众的日子红火起来,成为摆在党委、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2年12月,瑞丽市政府与瑞丽市勐泐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喊沙特色民族文化旅游村建设项目协议》,总投资2亿元,从2013年5月开始,对喊沙村民小组进行保护性开发,重点建设寨门、泼水广场、特色商品市场、民居改造、傣家私房菜、农家旅馆等。同期,喊沙又被列为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从2012年至2015年期间,民宗部门共投入民族专项资金545万元,完成了特色民居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培训等系列项目。
在“政府+企业”的双重带动下,民族文化旅游成为助推喊沙发展的强力引擎,喊沙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刚进来时,这个村子比较古朴也比较落后,现在你看整个村子,路网、电网、水网全都做好了,家家用上自来水,晚上全部都是太阳能路灯。”勐泐公司总经理葛明盛欣慰地说。今年已是葛明盛夫妇到喊沙创业的第六个年头。六年中,看着喊沙由古朴的村落发展为如今享誉全国的德宏傣族风情第一寨,葛明盛感慨良多:“刚刚开始推进项目的时候,困难实在太多了,因为老百姓不理解,他们觉着我们要把他们的寨子‘霸占’了。针对这种情况,当时市里派了工作小组,在2013年项目推进中,当时瑞丽的市委副书记,现任盈江县委书记陶继清,在工作小组任职7个月,期间来了喊沙一百多次。政府还整合了民宗、国土、新农办等各方资金1000多万元,帮喊沙搞建设。正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喊沙才成为了今天的喊沙。”
村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正是喊沙的村民。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喊沙接待游客55万人次,目前喊沙每天有游客1000-2000人次。来的人越来越多,喊沙的旅游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许多农户都在自家门口开起了商铺,卖傣族特色美食、水果、傣族服装等,还有的农户做起了农家乐,可以提供游客食宿。
葛明盛介绍说:“商户都是本村村民,我们做过统计,现在全村有62户经营商店,游客进来人均消费不会低于20块,就落在开商店的这些农户上,一天1000-2000人,去除成本,每天算1.5万元的利润,一年就是600万,每户农户就是8万-10万的收入。”
喊沙寨门旁的项赛一家就是第一批在寨子中开商店的。说起项赛家过去的状况,村里人描述道:“他家那个房子用竹竿撑着,风一吹就要倒了,因为漏雨所以房顶上拿一块油布遮着……”文化旅游村建设项目启动后,政府和公司为项赛家盖起了漂亮的新房,还支持他在家门口卖点儿小商品贴补家用。因为紧靠寨门,地理位置优越,项赛家的生意越做越好。现在,他们一家7口全部出动都忙不过来,每天的营业额都在3000-5000元,去年收入达到了40万元。
在葛明盛看来,这些年,喊沙最大的转变是当地民族群众的思想意识。“我最记得佛寺旁边那家。我当时去做工作,要按少数民族风格帮他们家改房子。他直接关起门,不愿跟你交流,只是执拗地说不做。现在他们家每天在门口摆摊,因为房子不漂亮吸引不了客人,他就经常来找我问什么时候去帮他把房子改漂亮点。原来老百姓喜欢在村里乱搭乱建、也不注意村寨的公共卫生,现在他们从发展旅游中得到了实惠,开始明白要好好保护村寨的面貌才能吸引游客。刚来的时候老百姓对我们有抵触,现在我们走在路上,老百姓都招呼我们去家里吃饭,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2015年,喊沙村从全国200多个单位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迄今,喊沙也是云南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村寨。2016年末,喊沙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7元,超过了瑞丽市的人均纯收入。
喊沙的发展还在不断升级。葛明盛踌躇满志:“我们在泼水广场那边做了一片铺面,村里人愿意可以来摆,我们计划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经商致富的行列中来。我们在村寨一侧规划的高端民宿也准备动工了,到时候可以吸纳更多的村民来做保安、导游,甚至管理人员,让那些不想做生意的村民也可以多一条致富的路子。”
边寨喊沙
伍并亚·温撒长老纪念堂(李鹏 摄)
村民们在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
本刊采访组偶遇中共德宏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秘书长侯胜(右一)在龙门寨调研
在自家房前摆摊出售小吃也成为村民的收入来源
“鱼上钩了,上钩了,快拉!”随着一声声惊呼,一位小伙子钓起了一条大鱼,引来周围一片羡慕的目光。再看他周围的钓手,有的挂饵、有的挥竿、有的抄鱼,好不热闹。这正是今年国庆期间,盈江县勐弄乡龙门寨举行的钓鱼比赛上发生的一幕。
与古战场万仞关相邻的勐弄乡龙门古寨从明朝起便是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然而几百年来,由于多次叠加的地震和频繁的地质灾害,龙门古寨从没逃过贫穷、落后的命运。全村57户农户中有傈僳族48户,景颇族9户。村民的主要收入就靠种植草果和核桃。2015年,龙门寨人均年收入为2820元。
2015年,德宏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勐弄乡党委、政府把龙门寨列为万仞关美丽乡村建设点,瞄准脱贫目标,把特别分散的28户需要建房的村民集中搬迁。2016年,乡党委、政府以群众增收为主线,全力将龙门古寨打造成集历史文化遗迹旅游名片村、脱贫致富样板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共建村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标兵村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村寨。
2016年8月,龙门寨建设项目正式动工;9月28日,完成了征地协调任务;10月末,完成了广场、景观湖、特色民居改造等主要项目的施工。历时三个月,村寨建设初步成型。如此高效的速度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勐弄乡宣传委员孟成璟告诉我们:“民族文化广场涉及到85亩左右的征地,都是村民自愿让出来的。我们为他们展示了今后村寨的发展蓝图,他们也意识到这是发展的大好机会,所以非常配合。”
漫步龙门寨,只觉流水潺潺青石路,炊烟袅袅小楼上。村寨主路左侧是景颇族民居,临湖而建,多为景颇族传统干栏式的吊脚楼,以前下层用于圈养牲畜,现在则是为了防水防潮。主路右侧是傈僳族民居,房屋两侧檐角呈犀牛角样式上翘,屋顶中央伫立着傈僳族传统乐器葫芦笙,屋顶周边的瓦檐镶上了傈僳族传统服饰上的装饰物——贝壳,房屋外墙则贴上了颇具傈僳族元素的弩弓和箭袋。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寨中的公共设施也融入了民族元素,道路两旁竖立的路灯皆以犀鸟和弩弓为造型,犀鸟象征景颇族,弩弓象征傈僳族。
“龙门寨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我们在村寨打造过程中非常注意营造民族团结的氛围。你看我们这座石桥扶栏上雕刻的动物头首,水牛头、犀牛头、龙头分别有两个,龙头象征汉族,犀牛头象征傈僳族,水牛头象征景颇族,这些都是我们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象征。”孟成璟说。
村寨一角
2016年至今,各级政府已整合资金3564.8万元投入龙门寨的建设,在将历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着力将民族文化、廉政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入村寨,并将“灵水活路”作为村寨建设的重点,修旧复旧保留古意韵味,让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为打响龙门寨的旅游品牌,勐弄乡党委政府组织了多次大型休闲活动。“今年3月,我们组织了山歌比赛。国庆期间,勐弄乡还举办了‘发现龙门古寨’系列活动,除钓鱼比赛外还有骑行之旅、捉泥鳅亲子生态体验活动、山歌文艺表演等。除了本省的游客外,来自贵州、四川、浙江等地的游客也很多,当天不完全统计,有一万多人次来到这边。”孟成璟介绍道。
刚开业不久的农家乐
如今,到龙门寨休闲旅游的客人正日益增多。客人们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傈僳美食,还可以吃到景颇山官宴,既可以体验傈僳歌舞,也可以赏鉴景颇歌舞。据悉,寨子里现已开起了民族特色农家乐2家、特色小吃店3家,带动了11户农户增收致富。2017年,龙门寨人均年收入预计可达4180元。“旅游业带动增收致富的效果非常明显。街边这家是我们村支书开的小卖部,今年10月2日举办钓鱼比赛那天,他的小卖部卖零食的毛收入就有2000多元。”孟成璟指着靠近寨门的一个小商铺对我们说。
龙门寨打造一年多来,孟成璟感受着村寨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告诉我们:“通过多个项目同时推进,我们村民的生产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原来村里的路都是烂泥,我们到龙门寨走村入户都必须穿水靴,现在石板路通到每家门前。以前你找个卫生间都很难,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个卫生厕,这是很大一个改观。最主要是村民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村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加之和外界信息的接触更多了,村民致富增收的积极性也高了,号召大家做什么更容易了。下一步,我们要建一个党史陈列馆。更加激发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与热情,知道感恩我们的党。”
据说,龙门寨原名窑洞寨,新中国成立初期,莲花山土司把其改为龙门寨,取“鱼跃龙门”之意。经过一个甲子的等待,先人的愿景终于得以实现,龙门寨迎来了蜕变新生。中共德宏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秘书长侯胜感慨地说:“边疆山寨怎么发展?只靠党委、政府投钱帮扶是不行的,激发老百姓的原生动力才是更为重要的。龙门寨就是最好的样板。一年多来,经济发展了,群众的整个理念发生了改变,村寨更加团结,乡风也更加文明了,这比你去做更多的口头动员宣传工作都管用。”
走进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一座座古朴的宅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石板路两侧,土砖砌成的外墙、朱红的大门、门洞中碧绿的枝蔓,让人不禁对院内的景致产生了好奇。拨开层层枝蔓,几栋东南亚风格的两层小楼映入眼帘,青石土墼为墙脚、竹篱笆为墙面,客房、浴室、娱乐室一应俱全。一问才知,这里是龙安村落成不久的土砖酒店。
龙安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姚永留介绍,龙安村把扶贫安居工程建设与打造边境传统特色古村落结合起来,村里改造提升传统民居,引进瑞丽海外旅游公司打造龙安土砖精品酒店,村民在新址建新房,旧房腾出租给旅游公司打造为乡村客栈,龙安村汉一、汉二队目前已有6户打造完成。
“房舍租期为20年,公司每年给农户7000元租金,租金每年上涨10%,客栈营业后交由农户打理,公司付给农户工资,这种方式村民不仅有了收入,还能在家门口就业。”龙安村监督主任尹寿全说,“这是我们村结合脱贫规划,扩大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举措。除瑞丽海外旅游公司外,我们还引进了陇川德昌建筑公司,依托紧邻龙安温泉的优势,开发建设水上娱乐城。目前建设项目框架协议已签订,两个项目投资资金预计达1.27亿元。”
龙安村是一个集边境、少数民族、山区、直过区于一体的贫困村,村内辖8个村民小组,以汉族、景颇族为主。因为基础差、底子薄、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龙安村长期生产力低下、贫困程度深。2014年,龙安村人均收入仅为5115元。
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下,龙安村被列为陇川县脱贫攻坚示范村,很多建设项目都放在了这里。陇川县委政府整合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景颇族整族帮扶、农危改等项目资金,扎实推进龙安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投资500万元的龙安村进村柏油路项目已经建成通车;投资500万元的村内道路及配套水系、排污管道、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投资100万元的景二队文化活动室及附属设施项目即将竣工;投资247万元的兰花楹景观道项目工程已经完工;投资300万元的民族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正在动工建设;投资120万元的龙安村集贸市场建设已完成项目选址工作,预计年内动工建设。
基础设施打造好了,改善民族群众的住房条件也是重中之重,为此,县委政府又在龙安推进了脱贫安居工程。
龙安土砖精品酒店
龙安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姚永留
“政府补贴6万元,再由政府贴息,农户贷款6万元,归还期限为20年。为了彰显民族特色,提升村容村貌,所有房屋由村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给你5种户型,由农户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喜好选择。”姚永留告诉我们。目前,全村民房动工建设14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现已全部建成完工。“以前村里都是土路,车子一走就尘土飞扬,现在厚石板路已经快铺好了。以前的土墼房、茅草房到处见得着,现在该拆的拆该修的修,我们村大不一样了。”说起村里的变化,姚永留笑容满面。
“群众的生活环境好了,没有支撑的产业还是不行,人均收入提不高,GDP也达不到全县平均水平。一直以来,龙安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甘蔗、水稻这些传统产业。因为这个村委会是半山半坝,田地不如坝子里肥,收入水平一直上不来。”陇川县民宗局经建股股长韩海波介绍说,“近年来,我们各级各部门也在逐步调整龙安的产业结构,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外,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引进其他特色种养殖业,像我们县民宗局,不论养牛、养鸡、大棚种植都帮扶过,只要老百姓愿意做的东西,政府都会想方设法找资金来扶持。”
经过几年的调整,龙安的产业结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现在,我们龙安的产业很多,每一块地都不让它闲着。有5000亩甘蔗,1500亩水稻,600亩砂糖桔,1000亩蚕桑,200亩稻田荷花养鱼,20亩黑木耳,其他还有大棚蔬菜、桃子、葡萄、鸡牛等种养殖业。”姚永留欣喜地说。为了形成规模、扩大效益,龙安村采取了“公司+党支部(村支委委员)+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形式,通过党员示范户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其中。
正在建新房的景颇族群众
“记得2015年时,县上经过考察评估,将蚕桑作为重点产业在龙安村推广。政府免费发苗、发蚕种,甚至部分贫困户养蚕的棚子也是政府扶持盖起的,农户只需提供土地和劳力即可。然而,刚开始推广种植桑树时,有些老百姓不理解,我们的监督委员率先开始种桑和养蚕,现在效益已经显现了,每亩桑树每年可以养出12批蚕茧,每批可以卖3000多元,一年一亩地就有3万多元的收益。县政府又引进了德宏正信公司来收,老百姓卖茧不打白条,货款三天到账,老百姓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面也越来越广了。”姚永留回忆说。
“蚕桑这个产业周期短,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属于短平快的产业。我们现在逐步调整完善龙安的产业结构,力争做到长短结合。短期就是要引进一些像蚕桑这样的产业,长期就要靠砂糖桔、旅游业。我们建成了和旅游业配套的桃子园、葡萄园,到果实成熟的时候就可以让游人来采摘了。”韩海波为我们描绘着龙安村的产业蓝图。
随着龙安村的产业结构逐渐完善,龙安村2016年底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289元,比2014年增加了3174元。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或是借着龙安发展旅游业的春风,在村里开个农家乐、搭个小吃摊;或是继续扩大家里的特色种养殖规模,增加收入;或是在家门口将要建成的水上娱乐城打打工……致富的路子多起来了,龙安人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