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生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较为鲜明的一个变化,应该是教师话语方式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亦须明确。一节语文课,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说多少,这都是课前要充分考虑的内容,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所谓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那么,语文教师在运用课堂教学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路”
每节课前,对本节课的大致内容要做到胸有成竹。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一次成功,或者接近成功,还有待课前的模拟“演练”。从毕业踏上工作岗位起,教师每天备课都会分几步走:先熟悉文本,了解教学内容;参阅相关资料,请教有经验的教师,融合自己的思考感悟,在备课笔记中形成详案;接着由繁到简,将详案梳理成提纲式的简案,理出大致思路;最后再由简到繁,在脑海中实时“预演”简案思路,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自问自答。根据预设的时间长短,增删内容、调整思路。所以每次上课铃响之前,教师都会处于一种紧张的备课状态。现在想来,这样的紧张是值得的,正是这一次次的紧张为工作之初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言之有“情”
与数、理、化严密的逻辑性相比,语文的人文味儿要浓一些。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似乎更喜欢和符号、数字打交道。在我们抱怨学生不听话的同时,或许也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可能是我们的专业情意还不浓。
所谓“专业情意”,即指从事语文教育的情感态度。细细观察能发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有一生挚爱语文教育的教师,像于漪、钱梦龙等;有将语文教育作为维持生计的教师;也有不得已而误将语文教育当作职业的教师。于漪、钱梦龙视语文教育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国语文教育的脊梁。这份专业情意是一份情感,也是一份责任。
1.激情投入,以情带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教师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曾经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最后一课》观摩课,整个教学设计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展开,若就此而言,未见特别。但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这位老师设计了一個爱国诗朗诵环节。滚动的字幕、柔和的音乐、触人心底的话语,加上这位老师饱含深情的诵读,换来了学生不约而同的雷鸣般的掌声,相信也换来了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悟!
2.诗情设境,以境酝情。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还应用诗情画意般的语言,引领着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去领悟大自然的美好。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的魅力应该来自于内心深处,来自于这种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我想如果一个教师要想有魅力,就得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修养不断提高,这样魅力才能长存。
教师要运用自己的独特魅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唤醒学习语文的意识,启迪智慧,让学生融入其中,感悟文本,构建诗意化的课堂。
3.联系生活,以情悟情。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承担着育人的重任!所以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课外迁移、生活感悟亦相当重要。
曾经上过《父母与孩子的爱》这篇课文,虽是一篇外国小说,但其中的情感却是相通的,理解没有难度。于是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父爱与母爱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简单而又独特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感受,但又各自不同。经过课堂讨论,大家似乎发现了身边的共性——父爱是深沉的,母爱是易得的!有同学说:“父爱如山。”有同学说:“父爱无言,爱在心头口难开。”还有同学说:“母爱最无私。”同学们似乎理解了父亲们的沉默,接受了母亲们的唠叨,也发现自己一直都是这么漠视身边的爱。
学习归有光《项脊轩志》之类的寄情古文,笔者也会有意识地带学生去体味、感受。在学校,经常和学生家长接触,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自己的孩子:一句话不合,扭头走了;一句话不顺,几天不说话;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这个年龄段,也多是孩子的叛逆期。所以课堂上,我常会引导学生由古人的“孝”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古人:“父母在,不远行”“辞官以奉父母、敬老爱幼”……这样的延伸、体悟,或许比生硬的批评教育更易让学生接受。
三、言之有“方”
1.善串。
串,即串联,也就是课堂上的承接、过渡。看似无关紧要,其实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串联得好,环环相扣,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没有考虑,过渡生硬,只剩下“接下来”“下面看”的课堂,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曾经上过一次全市公开课,内容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的鉴赏学习,自然少不了诵读。因为是杜甫的诗,又写于特定的背景下,诵读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前找了一个还比较合适的音频资料。多媒体展示音频朗诵后让学生尝试,进行诵读体悟。因为没有相应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感触,学生根本读不出其中的韵味。再加上公开课的紧张,学生甚至连停顿、轻重音都出现了重大失误。读完后,课堂还要继续,于是我就鼓励大家,说:“现在大家知道老杜的厉害了吧!他的沉郁顿挫不是一般人能感知的。既然我们在诵读上把握不准情感,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诗歌内容的学习,在诗句的鉴赏中加深对这份情怀的理解!”这是一次预设之外的串联,只能临场应变,带有一定的风险,处理不好课堂容易冷场。如何避免或是尽量减少这种尴尬,备课中的预设串联就应该是周密考虑的重要内容。
2.善评。
评,即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绝对要不吝评价,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个人认为,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氛围营造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学生回答不理想,我们可以鼓励:“这个问题不简单,可能现在考虑还不成熟,可以继续思考,我们请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回答的闪光处,绝对可以用“漂亮”“真厉害”“比答案漂亮多了”“我都没想到”等词语鼓励学生。教师课堂上的一句鼓励,对这位学生是肯定,对其他学生也是激励。
3.善变。
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一上到底的课,只会使学生觉得平淡无味,甚至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教与学的效果就明显不同。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的语言也要富于变化,或激情回荡,或自然流畅,或娓娓道来……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让不同文体的课文展现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
四、言之有“范”
范,即规范。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课堂用语必须规范。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可以适度幽默,但不能太过随意,课堂的神圣和严肃不容忽视。又因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情景化的,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学生讲话、玩手机等),教师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受到影响。教师如果不注意身份和场合,乱发一通脾气,就会损坏自己的形象。所以,教师要三思而后“言”。比如处理意外情况时,要机智些:用眼神暗示法,或用停顿提醒法,或用幽默化解法……最后,教师需注意教学语言要简练,尽量避免重复语言,少些啰唆,少些“啊”“呀”杂音和严重的方言。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若都能注重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那么这个四“言”交融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迎来一个色彩绚丽的春天!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