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绍了海水池塘蟹虾贝类的科学生态混养技术。应用蟹虾贝类自身产出天然饵料及池塘内蜉蝣生物为食物,进行生态养殖。并明确了海水池塘混养的优势,给出了海水池塘蟹虾贝类的投苗准备工作,提出海水池塘蟹虾贝类的科学混养管理及不同时期的管理要点,帮助渔业进行推广,提升渔民收入。
关键词:海水池塘;蟹虾贝类;混养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132067
近年来随着混养技术的不断试验、推广与应用,海水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养殖的经济效益有所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混养技术的发展前景。我国海水环境,如海水温度、海水中蕴含元素等,利于进行蟹虾贝类的养殖,因此海水池塘混养在我国有望全面推广,以促进渔业发展,提升渔民收入。
1 海水池塘混养的意义与优势
蟹虾贝混养技术在近几年的发展及完善中,得到了逐渐的认可、推广与应用,在长时间的应用中总结出混养的几点优势。
1.1 降低饵料投放,降低成本
应用此技术能够为池塘里的蟹类提供一定的饵料,并保证饵料的鲜活性,降低蟹类间的残食现象。因为蟹类天性存在,当蟹类在饥饿的条件下,会对同类进行残杀并进食,但将蟹类与虾共同养殖能够以虾类作为蟹类的饵料,尤其像脱壳后的虾类,很容易被蟹类进食,从而降低饵料投放,降低成本,提升蟹类存活率。
1.2 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残饵对环境的影响
应用混养技术能够有效提升饵料投放的利用率。虾对于食物的摄取量要低于蟹类,且进食能力、争夺能力都要远小于蟹类,只能是对饵料的残渣进行清扫,通过混养,使虾进食饵料残渣,提升饵料利用率,發展多类的水产养殖,对于饵料残渣的清扫,避免了残渣腐烂对于水体造成的影响,威胁蟹类生长。
1.3 虾成为蟹类药物过敏的预警信号
应用此养殖技术,使虾成为蟹类药物过敏的预警信号。在蟹类的成长期可能会受到各类病害影响,因此要对蟹类应用药物进行防治,但由于养殖环境的复杂,导致药量投放难以精准控制,投入过量会导致蟹类过敏,投入不足则达不到成效。由于虾类的耐药性远不及蟹类,当用药超量时虾类会很快出现反应,此时应尽快对虾类进行处理,降低损失。
1.4 经济效益
应用混养法能够提升水域内的养殖效益。经记录及经验总结,一般情况下,应用混养技术池塘可以产虾在300kg/hm2左右,大概收益为12000~15000元/hm2,且虾类的生长周期、养殖周期较短,6月份即可上市销售,且正直蟹类的进食高峰期,也可以降低饵料成本[1]。
2 海水池塘蟹虾贝类的投苗准备工作
在进行混养前,要对池塘进行改造,以获得更好的混养效益。
要进行清塘工作,在农历的1月初,将上一养殖周期的剩余蟹类以及贝类清理完成后,将池塘存水排净,并进行暴晒,之后在全池内喷洒石灰粉,池塘用量控制在375kg/hm2左右,同时对投饵平台、沟底等其他淤泥较为多的角落进行集中投放,用以中和塘底残留的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降低其对养殖造成的影响。
接下来对贝类的埕洼进行处理。养殖阶段要求水层浅且阳光充足,有利于硅藻的养殖。为避免部分贝类因为迁徙习性被蟹类误食,养殖户需要设立围网。根据贝类的种类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所以埕洼的设计要求也不同,要根据池塘视实际情况按需进行变换。
基础饵料的培育环节要注意在池底浸泡后,施放有机肥用于培养饵料,用量控制在150kg/hm2左右[2]。
3 海水池塘蟹虾贝类的科学混养管理及不同时期的管理要点
3.1 苗种投放
在每年的农历1月末,池塘在经过10d以上的基础饵料培养后,就可以在第1次投放时投放虾苗,经过养殖期至5月中旬即可收获,原则是收大的留小的,之后再进行下一批次虾苗的投放,此时投放的虾苗要求抗病能力较强,投放的虾苗可以在网箱中预先进行培养,待5月中旬收获完成后,此时虾苗长至2.5cm左右后可进行放养。在第2批次虾苗投放的2个月时间内,可以进行第3批虾苗的投放,此时时间为7月的中旬。每个阶段的投放量分别为,第1批次投放量在15万尾/ hm2,第2批次在9万尾/ hm2,第3批次则在30万尾/ hm2。3个阶段的投放量都不宜过多,以保障虾类、蟹类的生长空间以及饵料投放的精准。
在贝类苗种的投放时间、投2月初投放泥蚶苗,投放量控制在650kg/ hm2,农历3月初则投放蛏类苗种,投放量控制住600kg/ hm2左右,农历4月则投放花蛤苗,投放量控制在12000kg/ hm2左右。
蟹苗的投放一般苗种来源选自海区天然蟹苗,可以提升成活率,避免大面积死亡。每年的农历5月中旬—10月期间进行苗种的投放,壳宽控制在1cm左右,5月份约为400只/kg左右,10月份则为6只/kg左右,投放量控制在17000只/ hm2左右,在养殖期间根据实际损失进行蟹苗的补充。
3.2 养殖期饵料管理
在养殖阶段,是提升虾、蟹、贝产量的重要阶段。饵料的管理要求是,虾苗长至3cm前,基本以池塘内的浮游生物为主。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不是饵料投放,而是对水质、水色进行培养,虾类的生长环境,一般适宜将水色由绿色转变为黄色,如果池水内营养较少,则就需要适当的投放有机肥料,每投放量控制住在45~75kg/hm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在夜间用光照射水面,观察水体浮游生物覆盖情况,覆盖的浮游生物越多,则说明水体中的饵料剩余充足,相反则需要适当的进行饵料投放。当虾苗长至3cm以上时,可以每隔3d投放1次黄豆粉,以充当饵料及浮游生物的培养物。在池塘内的饵料充足时,虾能够得到充足的养分,迅速生长,且抗病性高,虾苗不易死亡。
在蟹苗投放后,会出现饵料不足的情况,会出现进食同类或贝类的情况,此时投放的饵料就要侧重于蟹类。主要喂食蟹类杂鱼、小虾,投放量控制在每500kg蟹,投放50kg的杂鱼小虾,投料比10:1,再根据潮水情况,每天进行1次饵料投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量投入鲜活贝类作为饵料,贝类中的矿物质元素,能够促进蟹类脱壳,提升生长速度及体积、重量。endprint
在混养的池塘中,贝类的饵料主要为虾蟹的剩余饵料残渣、粪便,这些残饵、粪便分解后,被浮游生物或单细胞藻类所吸收。所以需要对虾蟹贝的幼苗投放进行合理配比,掌控投饵量以及对水质的观察、管理,从而促进蟹虾贝的成长、高产。
3.3 养殖期的水质管理
在虾贝的养殖初期即每年的农历1—5月,在此期间一般不用进行换水、清理等操作,只需要保持一定的黄色水色即可,透明度则控制在35cm左右。如果池塘水的水色过于深厚,则需要换水操作,一般换掉10%的池塘水,以中和水色,调节营养量。在农历5月中旬要进行蟹苗的投放,此时要控制换水量,每天在40%左右。每15d会经历一次大潮,此时要进行一次大规模换水,同时要求池塘水透明度控制在0.5m左右。在换水过程中,将贝类养殖平台裸露出来,进行晾晒,此操作有助于底部硅藻养分的提升。在养殖期间要注意对水质、透明度进行观察,当水质过差时,则要采取措施进行水质改善,常用的改善方法有换水中和以及喷洒生石灰,以保持水质的酸碱度能适合蟹虾贝的生长。
最后在贝类生长期,要注意贝类生长平台的青苔清理工作,避免贝类产量受损。在蟹类养殖前期,一般公蟹的成长速度、进食量都要大于母蟹,且会经常对脱壳期的母蟹进行攻击,会影响成活率及生长质量。所以要在蟹类生长阶段,注意隔离,一般用网抓捕公蟹,将母蟹放回养殖,最后要求池塘内的公母比例控制在1:5左右[3]。
4 总结
经过80d~90d养殖周期后,蝦类长成成虾,4月底—5月初,成虾可以收获上市。5月中旬贝类尚未完全成长,此时需要进行盖网养殖,至10月初可进行收获。农历8月中旬母蟹膏体丰满可收获上市。经产量及收入、利润对比,混养模式对渔业收益极大,可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龚丽贞.海水池塘蟹虾贝类的科学混养方法[J].新农村, 2015(9):32-33.
[2]陈高峰,申瑶,黄景选,章显武,林昌枣.海水池塘虾、蟹、鱼、蛏多品种生态混养技术[J].水产养殖, 2017,38(8).
[3]任黎华.苏州地区虾蟹池塘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浅析[J].科学养鱼, 2016(5):30-31.
作者简介:王万东(1959-),大专,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