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螟是世界性的害虫,会对玉米、高粱、谷子等产生影响,尤其以为害玉米为主,幼虫群集于心叶内,玉米抽雄或高粱抽穗后又钻入茎内为害,影响玉米的养分输送,后期会蛀食玉米的果穗、花丝、穗柄及穗抽等部位,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及质量,轻则导致减产10%,重则导致减产30%左右。文章主要分析吉林通榆县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特点,并提出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病虫害;玉米螟;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132050
1 吉林通榆县玉米螟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
玉米螟吉林地区普遍发生,尤以中西部地区危害严重,通榆县地处吉林西部地区,每年玉米螟发生1~2.5代,第1代主要为害玉米心叶,第2代以穗轴为主。每年5月中旬越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6月中旬开始出现第1代成虫,下旬成虫达盛期;7月初左右为第1代卵盛期,幼虫期40d,老熟后于茎内、叶鞘内、叶片上化蛹;7月末、8月初开始出现第2代成虫,至8月中旬达成虫盛期。
玉米螟的生长时期不同,其危害特点也各有不同:幼虫期:玉米心叶期幼虫主要取食嫩叶,叶片上形成薄膜状排孔,形状不规则;心叶期叶片受害严重会导致叶片无法展开,无法正常抽出雄穗。第1代幼虫期:玉米螟发展至第1代幼虫期,心叶上的幼虫均往上部集中,此时穗苞内的玉米雄穗还未抽出,直至抽出雄穗后幼虫即开始蛀食雄穗柄及茎秆,雄穗会直接折断,严重者上部茎秆也会折断。第2代幼虫期:玉米螟第2代幼虫期主要为害花丝,此时一部分大龄虫会蛀食雌穗轴、雌穗着生节、茎节等,茎秆组织受到破坏会直接影响玉米的养分输送,导致雌穗发育不良、籽粒灌浆不饱满;此外,第2代幼虫还会为害玉米子粒降低子粒的品质等,由此可见,第2代幼虫对玉米产量、质量的影响最为直接。
2 玉米螟的农业防治措施
选择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株型紧凑、具有較强抗逆性的优良品种;育苗时保持土壤墒情,提高育苗质量。播种时先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破粒、秕粒、虫蛀粒要剔除干净,保证种子无损伤、无虫害。如种子未包衣则要应用药剂拌种。播种前做好种植地块的清理工作,清除杂草、减少虫源;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科学轮作;散粉期进行人工授粉,尤其是阴雨天气要加强辅助授粉,以增加籽粒数,减少秃尖问题;及时处理越冬寄主。在玉米螟化蛹、羽化前处理越冬寄主,可采用粉碎、沤制、焚烧、剥铲等方法降低越冬虫口数。
3 玉米螟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利用玉米螟的习性及生物特性采用玉米螟天敌及生物制剂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
3.1 赤眼蜂防螟
赤眼蜂田间自然寄生率在10%左右,由于其寄生比例较小无法达到有效的防控效果,因此要在田间释放赤眼蜂提高玉米螟防治效果,放养赤眼蜂的比例至少在75%以上才能有效控制玉米螟对玉米的为害。放蜂方法如下:第一放蜂时期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左右,间隔一周左右第2次放蜂;通榆县放蜂时间在6月25日左右;放蜂数量在1.5万头/667m2;第1次释放7000头,第2次释放8000头;每667m2设置1个放蜂点,自边垄开始至第20条垄为第1放蜂垄,第1放蜂垄向里走20步设置第1个释放点,后间隔20步即设置一个释放占。释放时要注意观察风向、风速等环境条件,风速大在上风头增加释放量及释放点,下风头适当减少。放蜂时选择较高玉米植株的中部叶片,叶片卷成筒状,用牙签将蜂卡夹到叶片筒内即可。使用蜂卡时要注意不得对折、挤压,否则会损伤卵粒,放蜂时要在田内当天取卡,保证蜂卡投放的时效性。
3.2 白僵菌粉封垛以菌治螟
白僵菌是一种广谱性昆虫病原真菌,其可寄生700多种有害昆虫,具有感染致病率高、适应性强的特点,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过程中,通过气流白僵菌孢子可扩散于田间,循环侵染害虫,其以玉米螟幼虫为寄主,寄主死亡后仍可继续侵染其它幼虫,故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早春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用白僵菌对残存的秸秆封垛可从根本上消灭虫源,具体施用时可用背负式机动喷粉机装入白僵菌粉剂,玉米秸秆垛每平方米均捣一个洞,1m3应用250菌粉。也可在心叶中期施用带菌颗粒剂进行防治,每克孢子含量50~100亿的白僵菌粉按照1:10的比例拌入煤渣颗料,每株施入2g即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3.3 苏云杆菌乳剂防治
应用每克孢子含量100亿以上的BT乳剂与20~40目细砂粒拌制后在玉米心叶末期投心防治,每BT乳剂用量在150~200g/667m2,拌制细砂粒3.5~5kg,每株施用2~3g颗粒剂即可。
4 玉米螟的物理及化学防治技术
4.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高压汞灯、性诱剂防治等。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高压汞灯可有效诱杀玉米螟成虫,13.3~20hm2装1盏400W的特制高压汞灯,设置于开阔地带,灯固定于木架上,下设扑虫水池,这种方法可高效杀灭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不仅会降低下代玉米螟的为害程度,而且对玉米螟天敌无危害性。性诱剂防治是应用雌虫性诱剂制成诱芯,每年6—7月份在荒草地、豆地、成虫交尾等处架设洗衣粉水,诱芯离开水面挂在洗衣粉水架上,每667m2设置1盆即可。
4.2 化学防治
玉米不同的生长时期应用不同的化学防治方法,具体如下:心叶末期:该时期可用0.12%辛硫磷颗粒剂或2.5%西维因颗料剂均匀拌入煤渣或细砂中,再将颗粒剂撒入玉米心叶从4、5片叶隙中,每1000g颗粒剂可施用500株左右。抽丝盛期:可用2.5%西维因粉装入纱布袋,撒施于花丝及其上下各2片叶腋处,可有效防治第2代幼虫。抽穗前后:可用25%灭幼脲悬浮剂喷雾防治,用量为600g/hm2,或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用量在300~600mL/hm2。
参考文献
[1]朱秋云,丛斌,赵江雷,等.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7,36(2):624-625.
[2]夏新,丛斌,宋立秋,等.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的有效积温和存活率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35(19): 5795,5797.
[3]潘德斌,王小奇,苗莉.镉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6,34(4):707-708.
[4]徐艳聆,王振营,何康来,等.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35(3): 630-631.
[5]胡志凤,孙文鹏,李洪波,等.黑龙江省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7,26(3):84-85,166.
作者简介:董立荣(1972-),女,蒙族,吉林省通榆县人,吉林省畜牧业学校毕业,多种经营专业,中专学历,研究方向:农业环境保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