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金融领域发生了一些市场瞩目的事情,包括资产管理新规、国企股权划转社保、外汇储备管理权之争、加强对小贷的管理等等。这些表面上看来关联度不是很高的议题,背后却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上述议题都涉及如何通过金融深化,加快改革进程,突破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多年的梗阻点,盘活存量资产,拓宽投资途径和方式,提高投资效率,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国家资产负债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的对接,使国民财富能够保值增值等等。这其中国家和社会资产的金融化、股权化和资产证券化,是重中之重。
资产管理新规对统一监管标准和加强对小贷的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遏止资本脱实向虚势头加剧等等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不过如果想要达到治本的效果,归根结底还是要给天生爱逐利的资本寻找“从良”的出路,大力解决人民群众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与金融市场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国有股权划转社保揭开大幕,对于做实社保账户,提高国民福祉,提升国民对未来的信心,提振当期消费,都有着重大意义。这也对国有资产流动性的提升和国有资产股权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国资管理的重心也将由管企业向管资产转移。与此同时,社保基金如何稳健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也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而其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有深度的、能够提供可持续回报的金融市场的发展。
外汇储备管理权之争背后折射的是作为资产的外汇优化配置方式之争,以及国家和居民如何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配置资产实现保值增值。这其中既涉及资本账户开放,更涉及中国资产如何对标国际定价及其国际流动性和可置换性等议题,而这自然涉及中国资产的金融化、股权化和资产证券化。
有效去杠杆是中国经济再次轻装上阵加速前行的前提。但去杠杆并不意味着杠杆在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之间的腾挪,更不一定非要通过房地产的饥渴营销来进行高风险模式的杠杆转移。各种资产的金融化、股权化和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国家资产和社会资产相互持有,实现国家资产负债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的对接,从而有效降低中国经济的总体负债率。
换言之,去杠杆不能过多依靠部门间的杠杆转移,也不能主要依靠债转股,而是要靠金融深化来盘活政府和企业部门的各种优质存量資产,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长期持有流动性和回报率都有保障的政府和企业部门的股权化和证券化资产,打通资金融通和资产配置梗阻,一举扭转社会资产总体过剩和实体经济杠杆率偏高以及融资难融资贵等现象并存的悖论。
如果早一些推进金融深化,中国经济中的各种泡沫和扭曲或许会少很多。比如如果在房地产领域早日推进各种资产证券化和房地产信托投资,让居民能够在购买实体住房之外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分析房地产市场的收益,则房地产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会小很多,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被房地产部门绑架的程度也会小很多,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的依赖度也会小很多,由此导致的土地捆绑型地方债也会少很多。
当前挥别土地财政已成各方共识,但若要顺利推行还需要为地方财政寻找新的出路,拓展新的财源。除了拟议中的房地产税外,发行市政债等专项债,以及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也都在探索和实践之中,而这些都离不开金融深化和全国统一的相关资产评估交易流转平台的构建。
此外,挥别土地财政指的是挥别简单粗暴靠出让土地获取卖地收入和城市发展资金,以及简单靠土地储备作抵押获取银行贷款的做法,但围绕土地的存量资产的盘活和各地城市化进程中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等土地增量资产的开发,还有很多金融化和资产证券化的文章可做。
长期以来,国有和集体土地产权的分置是城乡资产难以顺畅对接流转的顽固梗阻点。如今各地围绕土地各项权益的分置和流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下来,如果能进一步推开土地相关权益收益和资产的证券化试点,比如经营权收益,比如集体建设用地上出租房资产的证券化,必将有效倒逼土地制度改革,为国有和集体建设用地乃至宅基地同地同权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又必将为新一轮的城乡资产流转和金融深化铺平道路。
总之,加快国家和社会资产的金融化、股权化和资产证券化,将成为突破改革梗阻实现中国经济重装上阵的关键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