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飞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对“影视音乐编辑”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探索
——以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实践为例
■刘晓飞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本文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编辑专业的“影视音乐编辑”课程设置入手,结合实际授课情况,针对课程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多样化、全面化的授课方式以及全程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的运用,期冀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支持与保障。
音乐编辑 影视音乐编辑 创作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
音乐编辑是在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制作部门、音乐报刊等媒体中专门从事音乐的制作、传播、出版等方面工作的音乐专业人才。大到整台综艺晚会的音乐策划、音乐创作的组织实施,小到完成音乐素材与节目内容的合成制作和音乐资料的分类、搜集整理和信息发布,无一不体现着音乐编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的音乐编辑专业,以塑造学生丰厚的文化、艺术和道德修养为基点,以激发音乐创意精神和传媒意识为根本诉求,着重培养各类媒体中以音乐编辑、编导为专长的技术骨干和业务精英,培养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策划、编导、监制、配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综合性技能;同时以前沿的传媒视野、市场思维和创新性音乐理念,培养以新媒体音乐编辑为核心技能,兼具新媒体音乐策划、营销和管理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唱片公司和影像制作、出版发行等行业也成为该专业培养目标所涉及的领域。
围绕音乐编辑人才培养模式,面对音乐编辑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开设了很多专业课程,例如“音乐创作基础”、“计算机音序制作”、“新媒体文案写作”、“电视音乐节目编导”、“新媒体音乐编辑”、“音乐会联合创作”、“音乐电视制作”、“录音基础”、“混音技术”、“影视音乐编辑”等等。音乐编辑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影视音乐编辑”则属于该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针对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拟将“影视音乐编辑”课程从授课内容与形式、考评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而系统的规划,逐步建立起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应用观念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的课程建设体系。
“影视音乐编辑”是音乐编辑专业重要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应用实践型课程,开设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熟悉影视节目声音制作流程及工艺,了解相关音乐版权知识,并掌握影视节目音乐编辑技巧以及制作技能等。作为音乐编辑专业学生的必修核心课程,目前该课程开设于第三学年秋季学期。经过32课时的系统学习并且通过课程考核后,学生可获得2学分。该课程也可以作为专业限选课对其他声音制作相关专业例如电子音乐制作专业、音响导演专业的学生进行开设讲授。
笔者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兼职担任录音师和音乐编辑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对“影视音乐编辑”课程,以及“广播电视节目声音制作”、“音乐文化与鉴赏”等相关课程进行过数轮的教学,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也进行过数次探讨与更改。
教学形式应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来完成教学计划,即对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内容和要点进行讲授。目前的“影视音乐编辑”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视听语言基本要素”、“中西方乐器概述与音色特点分析”、“影视音乐风格、类型、流派介绍”、“音乐版权介绍”与“影视节目声音分析”等知识点。在数轮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觉到音乐编辑专业方向的学生们对影视音乐编辑的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得较为全面和透彻。但是通过已经走向实习实践岗位的毕业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在工作中明显体会到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等诸多问题,即理论联系实践出现明显的断层。
在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践指的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上课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际,同时运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从而使得学生能从理论知识和实践生产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能力。影视音乐编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和学习音乐编辑相关理论知识,其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教学大纲完成对影视音乐编辑理论知识的系统教学,并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恰当地联系在影视节目中有代表性的音乐传播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影视音乐编辑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事实材料,以便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逐步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影视音乐编辑理论知识。因此,如何在教学和实际工作创造中找到衔接之处与平衡点,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或回到实践生产中去,是教学活动中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考核方式仍存弊端在考核方式上,目前的结课考核形式包括论文写作、影视作品配乐创作、闭卷笔试等。课程考核的成绩评定多按照“平时成绩+期末考核”的模式进行。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出勤、提问、作业等组成,最大比重可达40%;期末考核形式为期末闭卷笔试或者结课论文写作,在成绩评定中占有较大比例,最小比重也占到60%——这种考核方式的标尺功能比较突出,可以有效检测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但其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弱化了课程考核的促进功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体现出教学互动性。同时,按照百分制的60%为合格标准来看,即使某名学生在平时上课不进行主动学习,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或课堂作业表现不理想,凭借期末考核的试卷笔试或者论文写作而“一锤定音”的规定仍然可能会取得及格以上的成绩,从而顺利取得该课程学分。因此,这种课程考核并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制约培养高素质音乐编辑专业人才的瓶颈所在。
“影视音乐编辑”课程开设于第三学年秋季学期,先修相关音乐类课程为“视唱练耳”、“采样与应用”、“中国音乐文化”、“西方音乐文化”、“声乐作品赏析”、“合唱”、“电子音乐作曲”、“和声”、“流行音乐风格与流派”等等——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目前的“影视音乐编辑”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视听语言基本要素”、“中西方乐器概述与音色特点分析”、“影视音乐风格、类型、流派介绍”、“音乐版权介绍”与“影视节目声音分析”等知识点,基本涵盖了该专业的相关音乐理论知识,然而,对于影视音乐编辑的创作部分涉及较少。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创作实践,则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在“影视音乐编辑”课程中引入创作实践,专业声音处理软件的实践教学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有可能从事影视节目音乐编辑制作的学生来说,通过创作实践,熟悉影视节目声音制作流程及工艺,熟练使用影视后期制作的专业声音编辑软件,掌握影视节目音乐编辑技巧以及制作技能等,把所学的音乐编辑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创作活动中去,将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拟将影视后期声音处理软件的实践教学加入到该课程中去。以专业声音编辑软件Pro Tools为例,学生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理论部分以后,即可开始进行声音处理软件的操作学习。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从视频和音频的导入、音轨的创建、音频素材的选取/排列与处理、声像调整、声画配合、音量比例等方面对视频片段进行声音处理和声音设计;对于影视节目声音创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也有所把握,努力做到与行业接轨。
同时,在声音处理软件的操作学习上,笔者拟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创作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是指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之中,学习时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逐步完成任务,进而建构知识。可见,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不同,它强调的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更加主动积极。
下面以“影视音乐编辑”课程中的“项目作业”为例,对将声音处理软件的操作学习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从而进行创作实践的过程做出详细论述。
“影视音乐编辑”课程中的实践部分拟对影视作品的声音制作工艺进行介绍与实战演练。影视节目制作中与音乐相关的工种有作曲者(composer)、音乐总监(music supervisor)、音乐编辑(music editor)以及混音师(sound mixer)。音乐总监在影视作曲者提供的音乐中进行挑选,将挑选过的音乐提供给音乐编辑,并且附上一张指导工作清单,指示音乐编辑在影视作品何位置采用何种情绪的音乐进行编辑。音乐编辑将影视片段与音乐素材输入专业音频处理软件例如Pro Tools进行编辑处理后传送给混音师,在影视作品混录棚中进行混录(主要为音量、声像的调整)。
图1 笔者在某电影混录棚进行电影混录工作
在该过程中,音乐总监起到对音乐素材把关的作用,根据影视片段的基调、风格、气氛以及情节发展的需要等进行音乐素材选取工作;而音乐编辑则根据音乐总监提供的指导工作单,根据影视节目画面的内容、长度、节奏、情绪特点等,将音乐素材进行复杂的加工处理后与画面相对应。音乐总监和音乐编辑等职位都是音乐编辑专业培养目标所涉及的真实的就业方向需求领域,因此笔者设计了围绕该领域的项目作业。该项目作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而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项目为主的教学实践。该任务项目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受到“任务驱动”,明确音乐总监和音乐编辑的部分职能,模拟实现音乐总监和音乐编辑的工作方式,掌握完成影视节目声音制作相关部分的技术手段以及学习不同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评价。
这一项目作业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音乐总监指导笔记”,第二部分为“音乐编辑制作项目”。
“音乐总监指导笔记”作业任务是选择5段音乐素材为一段电影片段制作音乐总监指导笔记,其步骤为:第一,从老师提供的影视片段中任选其一;第二,做笔记来描述希望在电影片段何处配置何种类型的音乐,尽可能详细写出需求,记下所有的关键时刻或需要强调的地方,也可以直接指定音乐素材,利用“小时/分钟/秒”样式的时间码记录音乐素材的输入、输出时刻;第三,教师提供的音乐素材库是该项作业的唯一音乐来源,学生根据影视片段的基调、风格、气氛、节奏以及情节发展等的需要,从中选择5段音乐作为作业的音乐素材;第四,学生交付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包括Word文档格式的“音乐总监笔记”和5段音乐素材。
图2 “音乐总监指导笔记”作业文件夹样式
在“音乐编辑制作项目”部分作业任务中,学生将随机收到“音乐总监指导笔记”文件夹,然后根据指导笔记,通过技术手段,与电影片段相结合,对音乐素材进行编辑处理。其步骤包括:第一,打开指定文件夹,熟悉电影片段及5段音乐素材;第二,运用Pro Tools专业音频软件,通过剪切、频率均衡调整、压缩与扩展、音调变换、包络反转、混响等音频处理技术手段,与电影片段相结合,对音乐素材进行编辑处理;第三,必要的音响效果只能利用现有的5段音乐素材中的元素加以技术手段处理来实现,不可以使用其他的素材源;第四,交付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包括Pro Tools工程文件、音频文件夹,以及声音混录完成的影视片段。
图3 “音乐编辑制作项目”作业的Pro Tools工程文件图例
图4 “音乐编辑制作项目”作业文件夹样式
课程考核既是督促学生系统而全面地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仅直接反映了授课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同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也涉及奖学金评定、评优甚至保研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利益。因此,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各个方面来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音乐编辑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影视音乐编辑”属于该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因此,建立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应用观念融会贯通于考核过程的评价体系,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考核手段的需要。“影视音乐编辑”课程考核将遵循以下几个目的进行探索:其一,课程考核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照;其二,课程考核内容与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相结合;其三,课程考核方式与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相联系;其四,课程考核成效与监督反馈体系相衔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笔者拟将该课程考核形式进行创新型探索,对教学效果与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查。课程考核拟划分为六个部分进行,分别是: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度、陈述表达、项目作业、课程论文与结课作品。其中,“课程参与度”部分重在考查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交流和思辨讨论的程度,可有效控制学生上课不积极听讲、不集中注意力、单凭出勤就可以获得较高平时成绩的弊端;“陈述表达”部分则是通过学生阐述自己创作理念而对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训练,也为学生在将来工作中与同行、客户进行专业性较强的交流奠定良好的沟通与表达基础;“项目作业”是利用上课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手段,对某一具体影视节目片段进行编辑制作;“课程论文”侧重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一个相关问题、观点进行富有逻辑性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结课作品”则是对完成该课程的实践检验。通过这种全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可将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将平时考核与结课考试相结合,将口试与实践操作、笔试相结合,做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时间全程化。
表1 “影视音乐编辑”课程考核内容及分数构成
以上文提及的“音乐编辑制作项目”作业为例。该项目作业不仅包含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涵盖了学生之间互评,两个分项目作业的成绩评定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音乐总监指导笔记”作业中,教师将根据学生选择音乐素材的合理性、相关性,以及指导笔记的专业性进行打分;而分配到该分项目的学生将从音乐编辑者的角度出发,对音乐素材的合理性、实用性和指导笔记的指导性进行打分。而在“音乐编辑制作项目”中,教师将根据Pro Tools工程文件的逻辑性、规范性、专业创造性、声画配合度等来进行打分;而该分项目担任音乐总监的学生将根据音乐指导笔记的完成情况、是否实现音乐总监预期效果等方面来进行打分。同时,由于在这一打分过程中加入了学生互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点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性。同时,在项目作业提交并完成师生评价打分之后,教师将在接下来的课堂中专门对部分典型项目作业进行点评并安排学生互评,形成课程考核成效与监督反馈体系衔接环节,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予以修改,从而促进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
这种多样化、全面化和全程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编辑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讨论、 探索甚至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课程考核改革体现在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能力考核结合,平时考核与结课考试结合,陈述展示与实践操作、笔试结合,做到考核形式多样化、内容全面化、时间全程化。
表2 “影视音乐编辑”课程项目作业评分构成
经过课程的教学与对考核方式的探讨,笔者期冀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第一,从音乐资料的使用上看,学生能够了解有关音乐著作权和使用权的有关法律法规,合法合理地使用音乐资料;能够根据广播电视节目的一般规律对音乐资料的应用范围进行科学而系统的分类;能够根据媒体的发展变化,有意识地扩大音乐资料的应用功能;能够根据各个媒体及其创编节目的特点,将一些具有历史特点的现成的乐曲或是歌曲加工、改编成为适合电视节目配乐的常用资料。第二,从节目音乐设计上来说,学生对于节目美学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承担广播电视节目的音乐设计工作,能够负责音乐刊物的整体创意。第三,从节目音乐合成制作上来看,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传播媒体及其传播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音乐编配;能够监督并组织音乐录制、传播和发行/发布的全过程。
全面综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和考核模式是一把标尺,学校能够以此为依据评判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借此衡量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够依此检验自己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它也是一条“鞭子”,鞭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它更是一面镜子,使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反馈,便于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并能予以及时调整与改进。笔者还期冀对音乐编辑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总结,使之真正成为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兼顾测量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掌握程度、评价艺术性与创造性的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从而为我国传媒产业输送更加合格的音乐编辑人才。
[1]胡善风、汪倩、程静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2]庞丽娟、薛小莲、王豪《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载《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10期。
[3]谢海明、陈安平、王金华、黄瑛《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载《湖南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4]王珏、雷伟《欧美电影声音人才培养模式及思考》,载《现代传播》2015年第4期。
(责任编辑:韦 杰)
刘晓飞,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