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军
【摘要】产能过剩属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稳定且优质发展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产业政策对相关产业的不恰当引导与干预则导致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本文现主要从产业政策视角出发,对我国产能過剩的形成机理以及化解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中更加良好的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关键词】产业政策 产能过剩 形成与化解
产能过剩即是生产产品的能力在饱和生产状态下,所生产的产品必定会超过社会需要的能力。产能主要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过剩不仅指产品过剩,亦指产能过剩。我国自改革开放政策施行后,社会经济开始快速且持续地增长,工业、制造业等领域却长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中稳定和优质的要求严重不符。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但是却发生了“越调控,越过剩”的奇怪现象。为此,本文现从产业政策角度入手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与化解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必要性。
一、产业政策视角下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一)产能政策调控不当的特征
产能过剩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产能政策调控不当的特征关联密切,产能政策调控不当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中的项目审批制度对行政干预予以了强化。项目审批与核准制度属于产业政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该制度时相关政策避免需要对产业内的企业发展情况运用一定审批方式进行干预,企业能否获得贷款以及资源需要将其是否获得审批作为依据。《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等均对项目审批、产业准入、产业投资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因此政府对于产业发展予以了越来越强的行政干预[1]。二是产业发展目录指导不利于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我国产业政策实施当中制定了比较详细的产业发展与调整目录,按照鼓励类、淘汰类、限制类对产业进行了划分,鼓励类能够获得信贷、税收、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淘汰类被要求在限期内退出市场,限制类在用地、融资、项目审批上均不予支持。该种控制手段严重影响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和科学发展。
(二)产能政策调控不当产生的影响
产能过剩的化解需要有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的支持,但是产业政策的调控不当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均不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化解产能过剩的动力,因此比较容易发生“久病不愈”的问题。产能政策调控不当对地方政府和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
1.导致地方政策间出现过度竞争。产业政策与投资、财税、信贷等密切相关,地方政策相关官员为了在任期内创造政绩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开始采取“锦标赛”的晋级模式,对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项目予以高度重视,其他产业则相对忽视,出现了只顾局部、不顾整体的问题,导致部分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
2.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趋于同化。受产业政策的引导,大部分地方政府均将精力放置于产业政策比较鼓励和支持的企业发展方向,因而出现了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央政策亦无法协调该种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
3.企业投资行为在产业政策影响下产生了激励扭曲。企业在产业政策实施中会出现“政策性优惠”时期,对自身的投资决策行为等产生影响,导致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4.企业退出行为在产业政策影响下或出现激励扭曲。产业政策在化解产能过剩制定了“关停并转”措施,但是其与市场机制下的企业发展效率和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完全相符,因此比较容易导致部分效率低下的企业在政府补贴等措施影响下并不能够退出市场[2]。
二、产业政策视角下我国产能过剩的化解策略
(一)合理划分产业政策使用范围
我国目前必须要反思产业政策调控几乎覆盖了所有产业这一做法,事实上,并非所有产业均需要接受产业政策的调控,为了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必须要对产业政策的使用范围进行合理划分。在此方面我国产业政策调控中可以进行分类指导:首先,对于竞争性产业可以适当“简政放权”,该点主要是指对多晶硅和平板玻璃等新型和传统行业可以适当制定竞争政策促使其不断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必要时辅以产业政策保证其在市场环境中及时退出。其次,对于自然垄断产业可以实施“放松规制”,例如供水、供电、供气等行业可以适当的接受产业政策调控,减少竞争政策对其的影响,以此改善该类企业经营状态,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效率。最后,对于行政垄断性产业可以适当“改进规则”,例如银行和医疗等产业均需要将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相互搭配,在产业政策引导下形成比较科学的市场准入机制,在竞争政策的影响下创造出更加健康的市场发展条件。
(二)优化具体产业政策调控措施
产业政策能否在实施当中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与产业政策调控措施是否具体、是否优化存在密切关联。产业政策调控措施必须要具有一定导向性,要能够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均起到良好引导作用,由此方能够有效的优化产能过剩问题。鉴于此,在优化具体的产业政策调控措施时必须要将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产业发展的特点进行紧密结合,保证增强市场技能、维护市场机制、拓展市场范围、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产业政策实施的重心和目标。优化调控措施时必须要注意,产业政策必须要能够保证市场机制稳定运行,促使各个具体产业均能够更加清洁化、节约化、精致化的发展。另外,所制定的化解产能过剩的产业政策必须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相符,且要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要求产生关联,最终争取实现“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创造”的有效转变,以此摆脱产能过剩的不良局面[3]。
我国为了实现有效的经济体制转型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能政策,希望其能够与竞争政策相互结合切实推动我国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经济水平。但是,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后不仅无法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反而让会对产业发展产生消极干预,最终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就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而言,行政化干预和产业发展目录制定的不科学均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发展经济时发生了产能过剩问题,为了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我国必须要对产能政策的使用范围进行合理划分,更要对具体的产业政策调控措施加以优化。
参考文献
[1]杨振兵,张诚.中国工业部门产能过剩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5,07(06):92-109.
[2]程俊杰.基于产业政策视角的中国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研究[J].党政视野,2016,11(06):53.
[3]程俊杰.中国转型时期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5,41(08):131-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