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
[摘 要]将实验教学法引入数学教学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从触摸感知、讨论探究、总结反思三个步骤入手,层层推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实验教学;触摸感知;思维碰撞;多元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94-01
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把新的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因此,教师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不仅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还是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触摸感知,降低学习难度,激发思维意识
实验教学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简单的测量、几个简单的动作便可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教师应提供实验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教学“克的认识”时,学生对‘克没有直接的感受,教师可以利用“看一看、比一比、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通过直观表象理解概念。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掂一掂各种质量的砝码,再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花生、瓜子、大米、黄豆等进行称重,充分感知“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接着,让学生自由发挥,估计自己常用文具的质量,最后用天平进行称量,不断完善对克的认识。
通过这节数学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印象比较深刻,理解起来更容易,记忆的时间更长,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讨论探究,促进思维碰撞,实现多元融合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生解答:“一张纸的厚度为0.09mm,如果将这张纸对折1次,它的厚度是多少?对折2次、3次、4次……n次呢?”时,我要求学生列表计算。
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A4纸,每对折一次,都要计算并记录纸张的层数和厚度,如图1。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相互讨论,很容易就找到厚度随对折次数变化的规律,解决了问题。
抽象的数学规律通常都可以用某种恰当、直观的实验操作来演示或借鉴。教师应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验中玩转数学,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数学实验,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数学本质,明白其变形和发展过程,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总结反思,提炼中心思想,形成抽象概念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的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实验教学恰恰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将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通过动手测量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师:圆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出示实物,让学生指出来) 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生1:量一量就知道了。
师:如果是直线,我们可以用直尺测量,可是曲线要怎么测量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利用身边的资源动用试一试,并做好记录。最后,请小组代表演示测量方法。
生2:用线绕瓶盖一圈,将绕了一圈的绳子剪断后拉直,再测量。
生3:用软尺直接测量。
生4:在瓶盖上做标记,然后沿直尺的刻度边缘滚动一圈进行测量。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绕线法、软尺测量法和滚动法。
实验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感知表象上升到概念的总结,重点、难点在实验中自然地过渡成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经验积累,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总之,实验教学是以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打破了以往知识的直接呈现模式,融知識于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理解、验证数学原理。数学实验教学的提出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需要,更是课程改革精神体现的形式之一。教师应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手段,打造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责编 韦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