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江
说到与“君”相关的词,一下子就能想到“明君”“昏君”“尧舜之君”“欺君之罪”,还有李白的名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好像“君”就是王,就是最高统治者。事实并非如此。
君,有权力发号施令的人。
“君”字的上半部分是“尹”。在甲骨文里,“尹”那一“丿”其实是一竖,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支笔的形状。除去这一“丿”,剩下的部分是“又”字的变体,像伸手抓持的样子。所以,“尹”表示握着笔的人。
这支笔并不一般,握着它的人往往担负着拟定文书、掌管法令以及考核官员政务优劣的重责。在周代,这种官员叫“内史”,内史中官最大的就是“尹”。比如屈原的“死对头”、楚怀王的儿子子兰的官职就是“令尹”,这是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代还有“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一职。所以《说文解字》上说,“尹”就是“握事者也”,即掌有一定权力的人。
“君”字的下半部分是“口”,自然表示发号施令了。“尹”和“口”合起来形成的“君”,就是有权力发号施令的人。《说文解字》上说“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郑玄在注《仪礼》时说:“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可见,“君”并不专指王,是泛指。
君子,社会公认的最大美誉。
说到“君”,不得不说另一个熟悉的词:“君子”。
在《论语》中,“君子”这两个字太常见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一词一共出现了107次!很多人认为这里的“君子”是和“小人”相对的,“小人”是道德败坏的人。实际上,“小人”指的是一般人、普通人,“君子”则是不一般的人,称得上是道德完美者,也可以说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的拥有者。
一个人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应该具备相应的素养和威严,否则总让人觉得有点名不副实。素养,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威严,是严格要求自我之后自然得到的他人尊重。
比如战国著名的“四君子”。无论是拥有“鸡鸣狗盗”“狡兔三窟”之徒,进退自如、仗义疏财的“市义者”孟尝君田文,还是旗下门客“毛遂自荐”“脱颖而出”、解了赵国之围的大功臣平原君赵胜;无论是“窃符救赵”却又不被魏王信任、只好“长夜饮”的悲剧人物信陵君魏无忌,还是在电视剧里长得挺帅的春申君黄歇,哪个不是门客三千、一诺千金的风云人物、当世豪杰?
所以,“君子”并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称号。职权、土地、智谋、勇力、涵养、信仰,全部加起来都不一定完全满足“君子”这两个字的要求。“君子”并不是简单的地位拥有者,而是社会公认的最大美誉。
“君子不器”中蕴含的哲理。
说到这儿,要着重提一下孔子说过的“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一样,不会固定或局限在某一项具体的技艺或才能当中。孔子是希望君子能够成为一个通才,而非专才。
这样理解肯定没错,但只是简单地理解了字面意思。往深层次挖掘,在人生的旅途中,所謂的成就或经历不过是打磨自身的武器,最终都是为了个人境界的提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不应该追求在某一种技艺上达到完美的成就感,而是要用这些技艺让自己在个人道德修养层面达到更高的境界,努力去感知宇宙的真理,感悟生命的意义,得到灵魂的升华,即获得所谓的“道”。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朝闻道,夕死足矣!”
瞧,在“君”这个字里,有着中国人朴素而真诚的道德理想。望读此文的诸君,多用“君”字,多学君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