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晶++刘志勇++王叙坤
“忘不了,如火的七月,父亲汗水像彩墨一样顺身四淌,在背脊上留下一幅幅‘盐白的图画;忘不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父亲厚厚的工作服被飞溅的焊花、滚烫的铁渣灼得‘千疮百孔;忘不了,不知多少次,强烈的焊光刺得父亲眼肿泪流……”
2017年6月29日,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迎七一演讲比赛现场,广兴研究所戴菲菲的演讲《致敬我的父亲——最美焊工》,让在场的观众都湿润了眼睛。
臺下,一位50多岁的中年汉子,更早已是泪流满面。他就是演讲稿中的“父亲”,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广济药业电焊工戴益朋。
参加工作35年,戴益朋始终坚守在设备焊接维护一线。他爱岗敬业,潜心钻研业务,对工作精益求精,多次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并获奖;他担事不避难、遇事勇担责,在设备制作、安装、维修、技改等工作中勇于创新、克难攻坚;他没有豪言壮语,而是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工匠精神”,用焊笔在钢铁上“绣”出了最闪亮的人生。
匠心独运,他让手中焊枪灵动精彩
在广济药业,保证菌种不受杂菌污染是维生素系列产品能从实验室小试走向工业化生产的前提,工艺要求投入使用的管线和发酵罐体必须“天衣无缝”,能做到这点堪称业内奇迹,创造这些奇迹的人,就是像戴益朋这样技艺高超、吃苦耐劳的电焊工们。
在他们粗糙的手中,一根根纤细如绣花针的焊条,蜻蜓点水般在精密仪器的钢铁架构上“织衣”,焊花四溅中,天衣无缝地将它们焊接在了一起,光滑平整不留纤毫气孔,保证了仪器的密闭和稳定。“这种技术,别人想得到也做不到。”广济药业总经理杨琳自豪地说。
焊枪背后,是戴益朋35年来坚守一线,只做一件事的专注与付出。
1964年,戴益朋出生在武穴市大桥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还有一姐一弟。当时,父亲在广济药业的后勤岗位上工作。1982年,初中毕业后,戴益朋顶了父亲的职,进了广济药业,成为一名电焊工学徒。
“当时,学一门技术,有一技之长,保住来之不易的‘商品粮饭碗,是我最大的理想。”寡言少语的戴益朋坦诚地说。
“人,不管做什么,都要沉下心来;做事情,也不要怕吃亏上当。”上班第一天,师傅刘年春就告诫戴益朋。在刘师傅的带领下,平焊、立焊、横焊、仰焊,戴益朋一项一项地苦练;站、仰、蹲、趴,他一招一式地苦学。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每天,戴益朋都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个姿势常常要保持很长时间不动,被焊弧灼伤眼睛、被溅出的焊星烧伤皮肤,对他而言都是“家常便饭”。下班了,别人都走了,戴益朋还留在车间,捡些边角废料反复练习、揣摩。
为了提高技艺,戴益朋还有意地开始“偷师”。
当时的车间有一个夏师傅,在铝焊、氧焊上很有一手。每次夏师傅开始焊接作业,戴益朋就躲在一旁“痴痴”地看。为了得到真传,戴益朋狠狠心,从牙缝中省出生活费,买来香烟 “孝敬”夏师傅求指点。就这样,有心人戴益朋在勤学苦练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焊功,很快就从同批的电焊工中脱颖而出。
1987年,公司派了3名电焊工去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为了节约材料成本,技高人胆大的戴益朋选了最难的综合项目,并一次通过。之后每三年一次的考试,他都是直接挑战最难的科目,并次次顺利通过。
2003年,戴益朋在全国职工技能选拔赛上,获得了黄冈市赛区第一名,并代表黄冈参加湖北省赛区职工技能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无论是小口径焊、二氧化碳保护焊,还是机械焊、手工焊,戴益朋样样精通,“任何疑难问题都难不倒他。”同事张宝贵敬佩地说。
“没有戴益朋,我们的规模化生产就起不来。”广宁制药厂副厂长刘正华的这番话,在公司内部已是共识。
2002年,广济药业投入1.2亿元上马了10个200吨发酵罐项目。从罐体制作、管线阀门布局到安装,只有一张工程草图,国际国内都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借鉴,管道的架设、走势、布局,全部要靠自己摸索!
“发酵过程微生物培养要求罐体内绝对不能有杂菌存在,任何泄露和渗透都会造成损失。” 制药厂发酵车间主任熊信勇担忧地说。200吨的大罐,一旦污染损失就是几十万元!顶着巨大的压力,戴益朋翻阅各种国内外技术资料,研究工艺技术要求,按照现场情况设计出了管道、阀门安装布署图……
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奋战,广药自己的“土专家”戴益朋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安装、调试任务,为公司节约安装费100多万元。工程竣工投产后,广济药业VB2(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
2013年,戴益朋参加了生物产业园的设备安装大会战。近两公里的管道高空作业,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已年近50的戴益朋都是亲自上去焊接,没有假手于人。
干着干着,戴益朋发现,送气管筒管径过大,必须要去外地专业厂家定制卷筒机,这样不但要花大笔资金,而且还会耽误工期。
“死了张屠夫,就不吃混毛猪了?”戴益朋自己动手,制作一台卷板机。有了这台自制卷板机,遇到大口径管道等圆形设备制作,安装队都能在园区完成,这直接为公司省下了数百万元的资金。
“戴益朋是个有心人,点子多,善于搞发明,没有什么难题能难倒他。” 设备安全厂长陶益哲心悦诚服地说。
勇于担当,他用焊花灼化困难坚冰
走进广济药业的生物产业园,几千米粗细不同、颜色各异的管道如电线般纵横交错,走进生产车间,10个十余米高的发酵罐占据了4层楼的空间。而这所有的内外管道和罐体连接、保养、维修等工作,全部是由戴益朋所带领的设备维护班组完成的。
高空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罐内作业,就是戴益朋工作的常态。在戴益朋的实验室,一只发酵罐的罐口仅有脸盆大,穿着防护服、系着安全绳的戴益朋把双手举起并拢,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钻了进去。在昏暗、狭小的罐体内,伴着一簇簇银色的焊花,汗流浃背的他一干就是半天。这就是他工作的常态之一。endprint
“他不但是个技术精湛的老焊工,还是位乐于奉献的老黄牛。”说起戴益朋,除了技术精湛,同事们最认可的就是他担事不避难、遇事勇担责。
1995年,广济药业从国外引进VB2菌种技术,准备投入工业化试生产。然而,公司负责菌种发酵罐安装工作的维修队却出了个难题:为了争取维修安装费用,他们干脆撂了“挑子”。
“我们上!”正当公司领导左右为难之际,戴益朋挺身而出,带着团队主动承担起了发酵罐工艺管道安装、改造的任务。在他们的努力下,发酵罐染菌率从原来的13.5%下降到3.5%,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公司提高经济效益530多万元。
1996年,VB2菌种工业化生产技术攻关进入到提取阶段。为了加快提取过滤速度,戴益朋大胆创新,成功地解决了第二次固液分离新转晶技术难题,保证了提取收率和提取过程中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这让单罐发酵产量翻了几番。”说起这项技术,广宁制药厂厂长廖新建竖起了大拇指,“原先单罐三四千单位算好了,改造后实现了大幅提升。这让VB2菌种工业化生产直接从实验室走上了流水线!”
1998年,VB2菌种工业化技术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戴益朋实现了多年以来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无形中,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有一年7月的一天,暴雨倾盆,戴益朋下班刚刚回到家,就接到电话,加油站附近的地下排污管道破了,生产被迫暂停。他一听,起身拿了工具就赶去抢修,在两米多深的沉井内足足干到第二天凌晨。当时也在现场的安装队队长余卫权激动地说:“老戴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就是这种“跟我上”的冲劲,戴益朋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电焊工队伍,其中就有个别名“十八罗汉”的维修班。
2007年,公司决定在河南孟州建设一座年产2500吨饲料级VB2项目。领导“点将”戴益朋带队,负责工程发酵车间和提取车间的制作设备制作、安装和工艺管道布局,整个工程预计需要一年多完成。
工程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原来,与戴益朋一同被“点将”参加孟州工程的17名工友大都是第一次离开老家,对河南的气候、饮食等都不习惯,当时的生活条件也很简陋,住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一待就是几个月。一时间,思乡的情绪在蔓延。
作为党员和带头人,尽管也牵挂家中70多岁的父母亲,但戴益朋还是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咬着牙做工友们的思想工作,稳住了“军心”。
为了赶工期,戴益朋白天带领工友们在10多米高的罐体内焊接设备,为了节省爬上爬下的体力,他们顶着7、8月份的太阳,在“闷罐子”里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每次作业结束,从罐底爬上来的焊工们,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到了晚上,工友们都休息了,戴益朋却还有任务。每天夜里,他都坚持在工棚里看图纸,琢磨改进设备制作方案。
在戴益朋的带领下,其中原本计划60天完成的制作安装任务,45天就完成了。
转眼就是2008年春节,试投产也到了关键时间节点。由于不了解北方气候,管道里有残存水,一夜之间,北风呼啸,管道全部结冰,锅炉的路表管道甚至都冻爆了。那天清晨,大家起床一看,面面相觑。
“用设备包装拆下的木材烘烤管道外部化冰,锅炉烧出热蒸汽冲开管道内部,为管道重新安装排气孔。”这个时候,戴益朋镇定指挥,迅速拿出了解决方案。
“十八罗汉”各司其职,突击抢修,终于,在腊月二十八完成了管道铺设任务,保证了试投产的按时开始。
“戴师傅给人的感觉就是‘稳,只要有他在,我们就放心了。” β-胡萝卜素项目部经理高峰说道。
35年来,从广宁制药厂15吨到200吨发酵罐的历史性跨越,到孟州年产2500吨饲料级核黄素生产线的建立,从咸宁年产1000吨VB6工程的新建,到武穴生物产业园胡萝卜素发酵车间的技术改造,只要是涉及广济药业生产发展的重大节点、难点战役,戴益朋阵阵不落,到处都闪烁着他电焊枪的火花。
不忘初心,一个共产党员执着的坚守
一个“焊”字,烈日当空,火焰在旁,埋头苦干,形象地展现出了这个行业的苦和累,甚至,还有常人想象不到的危险。
一次,戴益朋正在一个密闭的小罐中聚精会神地做实验,罐内面积小,烟尘弥漫,视线受阻,一个不小心,铁水滴在手套上并立刻燃烧了起来。幸亏他反应快,立刻将火打灭了,但手上还是被烧伤了。
2006年的一天,在武汉上大学的戴菲菲收到了一张爸爸发的照片:“女儿,快看,爸爸今天‘整容了。”
照片中,戴益朋脑袋上缠满了绷带,只露出了一双眼睛。
原来,在抢修蒸汽限压阀时,没料到阀内会有残留的高温冷凝水,开阀的一瞬间,滚烫的水劈头盖脸地淋在了戴益朋的脑袋上,他的脸上顿时就燎起了水泡。然而,戴益朋却只是忍痛去医院买了点药膏回家擦。最后还是在公司领导的“强迫”下,才住了一个星期的院。
戴菲菲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戴益朋却仍笑呵呵地安慰她。时至今日,戴益朋的脸上还可以看到一大片浅浅的红色瘢痕。
“老戴是个蛮实在的人。”戴益朋的“轻伤不下火线”,在工友们看来再正常不过,“他认为住院不干活,就是占单位的便宜。”
时刻为单位着想,是戴益朋的习惯。作为全国劳模、十九大代表的他,在一次去北京开会之前,厂里准备给他定做两身新衣服开会时穿。戴益朋连忙拒绝了,只是从自己的工服里找出一套干净整洁的带上。
“爱厂如家,在党爱党,是戴益朋党员意识和情怀的写照。”公司董事长安靖说。
“我们的生产设备出了大问题,赶紧把戴益朋派过来。”2012年底,孟州分公司突然发现发酵车间内所有菌种发酵罐的生产都不正常。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了戴益朋。
赶到孟州的戴益朋从种子罐开始查起,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罐体内的测PH电极出了问题。戴益朋找到了设备供应商,可对方根本就不认账:“这是国外的产品!为什么在别的单位都用得好好的,在你们这里不行呢?”
无奈之下,戴益朋只得自己调试。经过一个多月反复地试验,戴益朋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这次,他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对PH电极进行改装。
“工作起来,不管分内分外,也不计个人报酬,这就是戴师傅。”公司党群工作部负责人宋菊仙感慨地说。
目前,广济药业孟州分公司年产2500吨饲料级核黄素的生产线,是世界上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国内占80%、国际占40%的市场份额。
据不完全统计,35年来,戴益朋用质量合格率接近100%的焊接技艺,为广济药业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千万元以上。
但作为一线工人的戴益朋的工资并不高,生活也非常简朴。
身为“技术大牛”,戴益朋的名号响当当,多次有企业老板试图高薪挖角。有一个武汉的老板,开出20万的年薪,“追”了他整整一年,但他从未动摇。“我父亲是广药人,女儿现在也在厂里工作,如果为了高薪跳槽,对不起家人,更对不起单位多年来的培养。”戴益朋說。
35年来,戴益朋先后获得了“全国电焊技术能手”“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2017年,他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前几天,一位国外的客户听说广济药业出了位十九大代表,特意前去拜访。负责接待的设备部经理孙海啸在厂区找了一圈,最后在一段三四米高的管道上,找到了正在焊接作业的戴益朋。
看看焊花四溅的焊枪,再看看顶着烈日、穿着厚厚防护服的戴益朋,外国客户仰着头目瞪口呆。
“他就是十九大代表?!”
责任编辑 何四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