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军
在制笔行业中,“静观毛笔”指的就是德林阁的毛笔。如今,这家传承近百年的制笔企业却随着“德林阁”的一纸“封条”,即将消失了。
放不下的情怀
2017年10月16日,重庆北碚静观老街上的德林阁门口围满了人,张邦良一家子正收拾着柜子、毛笔,房管所的工作人员则忙着查水电、锯木条。“今天关啊?”过往的街坊都会问上一句。“3点封门。”尽管小儿子张晓维一直忙里忙外,但一身轻松,友善地招呼着邻居们。因为危房改建,本是公房的德林阁在一个月前被通知收回。“对我来说这是好事,父亲操劳了一辈子,身体又不好,趁机帮他们找了个好点的房子养病。不用每天清晨就开门,住在这个狭小的屋子里了。这样一来,反倒死心了。”
张邦良则安静地坐在一旁,时不时去翻检柜子、盒子,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可以收拾带走。“我今年80岁,原本打算做到90岁退休,关店太突然了,心里真不是滋味。”
德林阁是张邦良父亲建的字号。而毛笔,是从他爷爷张河海那一辈就做起,大约是民国初年。到张邦良的儿子这一代,如今已传了五代人。
上世纪70年代,德林阁与当地其他几家制笔作坊合并,成立了江北县静观毛笔厂,由张邦良担任厂长。那些时日,他们到浙江、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及东北地区考察,既了解别人的制作技艺,也参观毛笔原材料的生产基地。
“做狼毫,我们用的是最好的东北黄鼠狼尾,那里的黄鼠狼皮毛呈金黄色,色泽与质感都好。”张邦良一边说一边拨开笔尖看,“笔尖前面的笔峰占笔毛根部的1/10,因为东北常年冰雪,不会磨掉尾毛上这细小的部分。而羊毫,则是来自圈养的山羊羊毛。山羊从出生后就不下地,生活在用竹子搭地台的圈里,粪便直接通过地台漏下去。那羊的毛啊,是雪白的。”这些材料,在过去都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划拨的。现在保护动物,张邦良很久都没有买到过好材料了,全靠过去剩下的原料慢慢做,不敢有丝毫浪费。也正因如此,张邦良一直安静地守在静观老街,不参加展览,也不参加评选。“一是没有原材料供应,二是制笔是个繁复的手上活,参加一次展览就卖空了,做不赢。”尽管时代变迁,市场变化,工厂散掉,没有工人,张邦良还是没有动摇。
“如今人们大多只知道湖笔,那是他们注重产业发展。我们的毛笔更注重材料和技艺,各有优点。”张邦良绝不用化纤尼龙毛,他说那样的笔毛不蘸墨,只有动物毛才能做到尖、齐、圆、健。正是因为材料佳、工艺精、品种齐,如今北碚人一说到“静观毛笔”,就知道出自这家破旧的小店。
消失的“德林阁”
因为离德林阁几百米处有一所小学,加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毛笔使用量骤减,张邦良把店铺辟出一半卖文具。与妻子胡云秀守着德林阁,一边制笔,一边销售文具,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我从来不知道他几点起床,有时候就算我六七点出门,店门也是开着的。”张晓维说德林阁没有上下班时间。在这个逼仄的地方,父亲起得又早,晚上还做笔,近视已经高达1 800度。年纪大了体力也跟不上,早就劝他关门了。可是父亲的话又让他无法反驳:“你有你的事业,我也有我的事业。店开了几十年了,说不开就不开,老主顾大老远跑来,找不到人怎么办?对得起人家吗?”就这样,张邦良与妻子不知疲倦地“守”着德林阁。
老主顾们更多的是对静观毛笔品质和张邦良个人的认可。直到现在,还不时有归国华侨、回乡探亲的港澳台同胞不远千里,特地来这里买毛笔,或书写,或送礼,或珍藏。在这个偏远的老街、狭小的店里,毛笔一个月也能卖三四千元。
房屋被收回后,张邦良一时无法处理那么多文具。儿子张晓维出主意:“干脆捐给贫困学生得了!”清理了一下库存,他们联系电视台将大约价值3万元的文具捐给一所山里的小学,绝大部分毛笔还留存着。“这里有两大箱子,家里还有满满一柜子,老爷子舍不得,我就在斜对面的店里放一个柜子,做展示。”这个店铺,是张晓维的婚庆店。他15-18岁时,跟着父亲学做了3年毛笔,后来还是决定外出工作。现在,他在老街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和婚庆店。之所以开辟一个与婚庆店完全不同风格的毛笔展示角落,或许也是因为心底那一段儿时的经历与情怀。
“房子不在了,但静观毛笔还在。只不过德林阁换了个地方而已。”张晓维如此宽慰父亲。
在整个交谈中,張邦良似乎并未意识到他这些年做着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只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对店铺充满了不舍。封门前一天,住在静观镇陡梯村90岁的冉先生,步行2小时来这里买笔。他说自己十几岁就开始在德林阁买毛笔,现在要关店了,再买几支笔回去留个念想。“这几天,老主顾来买笔,还有好多不认识的人成群结队前来,做了这么多年毛笔,在最后几天,好像有了一种成就感。”
被触动的,还有老先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张华现在退休在家,玩玩乐器,写写毛笔字。制笔的记忆,只停留在小时候帮父亲打下手的场景。关店这事,是小儿子张晓维在操办,接待街坊、顾客、媒体、房管所的人,忙前忙后。要关门这几天受到的关注度,让他对毛笔制作有了新的想法。“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也开始思考传统毛笔的更多可能性。还有7年,我就50岁了,我准备退休后重拾毛笔制作技艺,完成老爷子的心愿。我让儿子大学读设计专业,也许能对毛笔有新的设计。”站在街边的大哥张华接过话来:“你用制作来传承静观毛笔,我就用静观毛笔写书法的形式传承父亲的技艺。”
下午3点多,房管所的工作人员检查完屋里屋外的设施,钉上木条,贴上封条后,一直坐在街对面的张邦良老先生走出来,情不自禁地对着德林阁的招牌挥了挥手。传承五代人的静观毛笔制作技艺,或许得就此说“再见”了。
德林阁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寻常小店的事。在当下手工艺行业里,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一家店,见证了毛笔制作的兴衰;一家店,结束了自己的使命;一门技艺,是否也就此结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