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曙华,作从容的画,酿清和的酒

2017-12-11 09:18李程莹
中华手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得雪景青花

李程莹

景德镇是一座安静的、被山林环绕的城市。踏入景德镇,便有一种气质扑面而来,千年的瓷都历经世代更迭,仍然流淌着古瓷的韵味。在这个世界陶瓷制造业的圣地,年过六十的杨曙华钟情于山水陶瓷画,特别是雪景和青花山水,以“外意造化,中得心源”的独到,创作出一种不流于纯粹形式的美。

画兴于习,画至于静

景德镇的气质来自于景德镇的手艺人,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构筑出每个人心里的景德镇。“山静似太古,日長如小年”,杨曙华的画作更加深了这样的气质。

十几岁初出茅庐,从国画到青花,他画了40多年,从未间断。“画至神秘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凝结。静气今人所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这正是解读杨曙华作品的最好注脚。30岁后,杨曙华把主要时间都放在陶瓷山水画上,练习传统画法,也吸收现代的笔墨韵味。几年间的创作与积累,他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杨曙华的线条圆润洁净,处处有力,又处处流动。而杨曙华笔下的青花山水,又是一片安静与安和的景象。这样的观赏,先在人心,然后才在笔下。所以,一样的山水,画出了不一样的滋味。相对于今天光怪陆离的绘画观念和形式,杨曙华显得老派了许多。这或许是一种含蓄的坚持,一种从容的自由。

1982年,杨曙华调到景德镇市园林局做美工,主要工作是为花卉展、盆景展等画海报,关注陶瓷工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我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接触陶瓷工艺是不可避免的。一开始我也是门外汉,不懂的地方就跟胡献雅、李林洪这些老师聊聊天,他们对陶瓷绘画有很深的研究。学习与渗透后,我慢慢掌握了工艺与绘画结合的技法。”杨曙华说。尽管陶瓷与绘画的格调、技法、立意是相通的,但陶瓷有自己的语言,要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

“有些外地画家刚开始在陶瓷上作画,过于追求笔墨韵味的意境,事实上在陶瓷上作画不能完全套用宣纸绘画的方法。比如青花颜料在泥坯上一笔过去,哪怕有一根笔毫发叉,坯上都会带着痕迹。而宣纸无非是枯笔、湿笔的区别,感觉太干可以用水晕开,感觉不够可以补一笔,但在陶瓷上就不行。尤其是瓶子之类的器物,画面的组织关系、构图语言也与画纸不同,它是可以转着看的,一幅山水你可能找不到起点和终点。”

1997年,中南海紫光阁来景德镇挑选陶瓷,一眼就选中了杨曙华的青花山水陶瓷。这些年,杨曙华在陶瓷上特别注意绘画的意境、笔触的灵动、构图的完整和宣纸上的韵味,同时注重绘画与工艺的完美结合。景德镇的手艺人都称他为“山水画家”。

杨曙华说景德镇是一所学以致用的陶瓷学院。许多老先生待了一辈子,积累了很多工艺技巧,在实践中自己也有新的心得与成绩。“到现在,我也没有停止学习。”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江西是杨曙华的故乡,皖南的景致据说与江西有相通之处,杨曙华便用云雾迷离、水流汨汨,在陶瓷上营造出真实的江南。杨曙华说,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起笔了,表现形式就基本定了,所以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很重要,再在这之后的绘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然后就是陶瓷的“烧窑”工作,烧制没有问题,作品才算完整。

“这些年一直在创作,还是有一些较为满意的作品。这件雪景青花瓷,器型柔和、饱满、圆润、厚重,这就决定了它的美感。以雪景来装饰这件器皿,来自于儿时的情结,现在的景德镇不太容易看到雪了。”

江西的冬天,有时会下整晚的大雪。白天起床后,世界一片白茫茫,这样的景致让杨曙华兴奋不已。树枝上积压的雪花,溪水边上雪地与水面的映衬与反差,放眼望去都是如诗如画的洁白与静谧,这样的景象一直留在他的脑海里。“到现在还有冲动,想要把这银装素裹的世界在陶瓷上表现出来。青花雪景,如画一般的山水、天空是留白的,但雪景要表现银色的世界,所以天空和山水这些实景要用重色压出来。绢、帛、纸上的技巧在瓷面上不好用,只能使用传统青花里的分水技巧,把握好层次和留白,再勾、皴、分水,一层层绕着画下去。”心中的银色雪景,就在他的笔下照进了现实。“用青花画雪景,也算是我的首创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杨曙华从艺几十年悟出的创作道理。“‘外师造化就是要从现实生活当中观察捕捉所表现的形象,‘中得心源就是捕捉形象以后通过内心的升华再重新表现,用自己的形式、自己的艺术语言去创作。”无论创作釉上彩还是釉下彩,追求严谨的艺术风格是陶瓷艺术家必备的态度。杨曙华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擅长用中国画笔墨意趣表现作品,一点一画、一涂一抹都严谨、细腻而丰富。

杨曙华希望能潜心做出更多的好作品,“正如我的一位老师所讲,自己酿的酒,能自醉,也能醉人。”等到天时地利人和,他将在景德镇举办一次个人展览,为喜爱陶瓷的人酿一杯清和的甜酒。

猜你喜欢
中得雪景青花
瓷上赏青花
青花赋
青花
“中得心源”与“心物熔冶”——论唐至近代画论的师心论转向
青花
《雪景山水图轴》
《雪景寒林图》
雪夜遇熊
鼹鼠中得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