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自在人心

2017-12-11 08:52刘海军
中华手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生活空间活态布料

刘海军

近几年,中国的博物馆发展进入高峰期,在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各种新型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自然生长”,让大众看到了博物馆文创多元的一面:博物馆不再只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还承担着为大众提供文化教育的功能。

因此,越来越多博物馆开始转换角色,放下身段,以服务者的姿态,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如北京声音博物馆,通过录制各种承载着老北京历史和生活的鸽哨声、黄包车的脚铃声、游商的叫卖声等,重现老北京的“京味”;融设计图书馆将600多种传统材料聚集起来,通过解析或分解,希望给设计师带来最新鲜的创作灵感;而布料图书馆里摆放了1?800卷布料,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共同创作、研发布料的地方。

相较传统博物馆,它们多是由个人、企业或学校等民间力量创建。因为具有更专业的背景和市场运营经验,他们更容易在独立生存的情况下寻求突破,创作出更符合大众心理的“文创产品”。

但是,对于这些多由民间力量建立的新型博物馆,在没有强大财力支撑的情况下,它们的每一步发展都如履薄冰,如何进行跨界合作?如何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如何重写博物馆人的情怀……这些问题,永远没有现成答案,唯有通过行动来检验。

位于杭州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杭城手工艺活态展示館,不仅静态地呈现富阳竹纸制作技艺、张小泉锻剪技艺等非遗项目,更通过现场演示和体验各种传统技艺,让这些手工技艺“活”起来,让传统手工艺的种子植种在心里,生根发芽,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工艺文化。

而著名服装设计师马可创建的北京无用生活空间,则脱离了物质的局限,更多是从情怀的层面传递手工艺文化。这里展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之物都是无用团队探访手工艺人后,通过重新设计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无用”希望以此引起大众对博物馆文创和手工艺的关注。

无论是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抑或无用生活空间,它们都是博物馆多样化的体现,并推动着中国博物馆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猜你喜欢
生活空间活态布料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用布料拼图形
生活空间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研究进展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烧结机布料器的改进优化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山骨云根
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按约定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