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正,倪 志 伟
(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区域博弈、产业分工与经济一体化
尹 正1、2,倪 志 伟1
(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区域博弈和经济一体化是影响地区产业分工的重要因素,本文以2010—2016年我国31个省市区2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产业分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区域保护行为阻滞了产品在省际的自由流动,同时也迟滞了地区专业化的进步,并且使得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对内经济一体化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不显著,较低的对内一体化程度并没有起到促进产业分工的应有效果;对外一体化能够积极推进地区专业化,并且呈显著的正效应;我国各省市区专业化的形成更多地与对外贸易有关,而与区际间贸易关系不大。因此应减少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地区产业专业化发展,同时改变地方政府的GDP考核机制,利用政策推进地区间的贸易合作,以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博弈;产业分工;经济一体化;比较优势
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推动力,包括对外经济一体化和对内经济一体化两方面内容。对外经济一体化反映了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对世界各国的开放程度,对内经济一体化则反映了一国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开放程度。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完善与深化,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全球市场所有的分工体系更是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外经济一体化的不可逆转,对于世界各地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提高了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的效率,也使各地区通过与全球价值链的有效连接充分融入世界市场,从而进一步提高各自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最终实现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此相反,在对内经济一体化方面我国却存在明显不足,总体进程缓慢,其原因主要是各地区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这种消极的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不利于经济发展,不仅产生了地区分割的负效应,也影响着地区产业专业化的提高。由于当前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分工和地方保护的具体影响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学术价值,在实践上也能提高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科学性。
产业分工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早期马歇尔(Marshall)[1]提出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在一个行业中,若同时存在多个企业,并且企业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关系,那么该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其竞争对手企业存在着一定关系,对手企业的溢出效应可显著影响该企业的生产成本,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使企业成本降低。现实中,一些行业的相关企业往往集中在某一个特定区域。俄林(Oh⁃lin)[2]的资源禀赋理论从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性解释了企业集中在某一地区的现象。克鲁格曼(Krugman)[3]则从规模报酬的视角解释产业分工的原因,认为规模报酬存在着递增效应,这种递增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在一些行业中出现生产集中的现象。上述三种理论均有一定的前提,即完备的市场机制和自由流动的资源。但不论是哪一种理论,都是与经济实践有着一定的不相符性,国家间或者是一个国家内的地方保护或行政壁垒都严重制约着资源流动的效率,进而使得地区生产专业化进程迟滞不前。许多学者围绕着经济一体化和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分工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较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问题较小,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时间较长,经济制度相对更完善、更实际化,不仅有着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经济制度,而且还有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禁止措施,可使对内一体化的进程显著加快,最终实现高度的对内一体化。因此,对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外经济一体化上。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始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行政性分权的因素,二是传统体制的遗留问题,三是对地方领导的GDP考核机制。地方保护主义使各地区之间信息闭塞,影响顺畅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严重阻碍国内经济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延缓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个国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外一体化上,却忽略了对内一体化的发展。赵伟[4]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内市场的区际贸易得到发展,但与同期的对外贸易发展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政策导致的。在1978年之后,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更多强调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对内开放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无人问津。这种政治倾向的偏颇在使中国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重要成员,占据了国际分工中重要地位的同时,国内区际贸易却出现了严重的局限性,重复建设非常普遍。近期,国家逐渐意识到国内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正采取措施提升国内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各地区的专业化分工,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黄新飞等[5]以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一体化,认为行业空间集中度以及地区专业化水平对区域一体化有显著影响,区域一体化能够促进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有效发展,不论是产业集聚还是扩散,亦或是两者并存,都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积极作用,使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结构产生差异,从而促进地区专业化水平。但区域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不论是珠三角地区东岸还是西岸,各城市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曹宇[6]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专业化水平进行了考察,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普遍较高,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非常显著的推动效果。
地方保护主义与产业专业化之间的关系始终吸引着学者的关注。为了能够得到有效且科学的结论,学者们将视线投入到中国的各个省市区,开展实证研究、分析与论证。其中诺顿(Naugh⁃ton)[7]的研究落脚点是各省市区投入—产出数据表,在对数据进行考察之后,发现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省际贸易飞速发展,尤其是“行业内”贸易更是增长迅速,在1992年就出现了地区专业化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地方保护程度不增反减。但是杨(Young)[8]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内各地区与整个国民收入相关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并研究了三大产业的变化过程,最终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各地区之间都产生了较明显的贸易壁垒,严重制约了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压制了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致使地区专业化水平出现了严重的持续性下滑。与杨所得结论类似,桑德拉·蓬塞(Sandra Poncet)[9]认为,仅仅在1987年到1997年的10年间,中国由于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省际贸易障碍税费就上升了14个百分点,加重了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程度。其中,1992至1997年是国内市场分割最为剧烈的时期,在这期间整个中国的国内市场非常不乐观,极度低下的一体化程度令人担忧,并且还在持续下降。除了国外学者外,国内学者也展开了相关研究。其中范剑勇[11]的结论和杨、蓬塞相似,认为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产业聚集化高,而地区专业化低”的经济发展状态,国内市场处于较低的一体化水平,与对外经济一体化水平根本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同时,也有部分国内学者认为中国的地区专业化与经济一体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后均得到了提高。不过,蔡昉等[12]认为,杨的结论不值得相信,中国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发展,这种渐进式发展是与渐进式改革相伴进行的,通过推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地方保护的程度已经减弱,不论是政府的保护,还是企业的保护,都逐渐弱化,所有这些都极大推动了各地专业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在何雄浪[13]的研究中,着重比较了区域分工的相关内容,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地区专业化。他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相应的效果是国内各地区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卫颖[14]认为,对于我国区域产业转移而言,技术溢出通过改变传统资本追逐劳动力的要素指向,促使各生产要素实现区域间的重新配置,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魏博通等[15]从新经济地理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1990到2004年这15年间我国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情况,以及同期产业地理集中度的变动情况,经过比较发现,自1978年以来,不论是我国地区专业化水平,还是整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预期一致。另外,胡向婷等[16]认为,地方保护在提高地区间贸易成本的同时,也会提高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进而对形成及提高地区专业化水平有严重的桎梏作用。马光荣等[17]重点分析的是分权式改革,认为财政分权能够显著增加地方政府的保护欲望,导致地区产业的多样化,不过国家的改革开放并不利于这种激励效应的发挥,地区专业化产业的形成也仍需进一步发展。
众多研究文献表明,经济一体化和地方保护是推动地区产业专业化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涉及这两种因素的文献不多。本文通过有效结合变量和定量,以我国2010—2016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对经济一体化与地区专业化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同时还检验了地方保护主义与地区产业分工间的关系,期望能够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关的参考建议。
在考察经济一体化、地方保护对产业分工的影响之前,需要对变量进行比较和选择,并确定各变量的具体衡量方法。
随着竞争日益加剧,产品制造越来越精细化,人们往往通过地区专业化来衡量地方产业分工的程度。目前关于地区专业化指数的相关测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区位熵、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和樊福卓[18]提出的“地方专业化系数”,但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权威的衡量指标。本文选择这三个指标分别对地区专业化程度进行测算,以其中一种指数作为原始模型的因变量进行回归,以另外两个指数作为替代变量进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1.区位熵
区位熵可用于衡量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其常用计算公式为:
式(1)中,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熵,qij为i地区j行业的产出,qi为i地区的总产出,qj表示全国j行业的总产出,q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出。若LQij>1,表明j产业是i地区的专业化部门,LQij的值与j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呈正相关;若LQij<1,情况恰好相反。由于本文重点考察工业行业,所以为测算整个地区的专业化水平,对区位熵计算公式进行如下调整:以地区内整个工业行业的总产值来替代各个分行业的产值,即用地区工业行业产值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从而得到各地区的专业化指数:
式(2)中,LQi表示i地区的专业化指数,qig为i地区的工业总产出,qi代表i地区国内生产总值,qg和q分别表示全国工业总产出和所有行业总产出。
2.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
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是克鲁格曼在《地理与贸易》一书中提出的,用于比较两个不同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又称为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3)中,GSIij为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n为该国工业体系中所包含的行业数量,Sik、Sjk分别表示i地区和j地区的k行业在当地所有行业中的就业份额或产出份额;式(4)列出了这两个变量的计算方法,Eik表示i地区k行业的就业人数或产出。GSIij的值在0~2之间波动,越接近0,表示两地区产业同构性的程度越大;而越接近2,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越大;等于2,说明两地区产业结构完全不同。
为衡量各地区的专业化水平,需要对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进行调整,即用某一地区各行业的就业份额(或产出份额)与全国其他地区相应行业的就业份额(或产出份额)差的绝对值之和表示,以度量某一地区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的产业结构差异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5)中,GSIi代表的是i地区的相对专业化水平,GSIi值的大小代表着地区i和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GSIi值越大,意味着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越高,反之则相反;Sik表示i地区k行业的就业份额或产出份额;Sˉik为全国除i地区外其他所有地区k行业的就业份额或产出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3.地方专业化系数
计算地方专业化系数有两个基本的假设:一是假设一个国家处于封闭经济状态,不与外界发生经济联系;二是假设每个地区的需求结构一致。基于上述两个假设,若忽略运输成本,只要地区间存在产出结构差异,那么地区间就必然会进行贸易。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式(7)中,FRIi是i地区的专业化系数,n是行业数量,j是其中的一个行业,j=1,2,…,n,sij是i地区j行业的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sj是全国j行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其中sij、sj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ij是i地区j行业的产值,m是地区个数。FRIi的值介于0和之间,在j=1,2,…,n的情况下,如果sij=sj,那么FRIi为0;如果在i地区专业化分工是非常完全的,那么FRIi为
本文采用各地区产品对其他地区市场依赖程度来衡量某地区对内经济一体化的程度[19],具体衡量方法为:用支出法计算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率比用支出法计算的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消费率,可表示为公式(10):
式(10)中,YTIi是i地区产品对其他地区市场的依赖程度,用于衡量i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一体化程度;S0是用支出法计算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额,GDP0是全国国内生产总值,Si是用支出法计算的i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额,GDPi是i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YTIi>1,说明本地产品完全依赖于外部市场;YTIi<1,说明外部产品完全依赖于本地市场。YTIi越接近于1,说明本地与外地的贸易往来越少,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一体化程度越低。
对外经济一体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地区对其他国家的开放情况,计算公式为:
式(11)中,DWIi表示i地区的对外开放度,IEi为i地区的进出口总额,GDPi为i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在我国行政性分权改革后,大量国有企业实际上仍然为地方所有。为保护地方企业尤其是本地国有企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往往会设置多种障碍将外地竞争者排除在外。本文以国有企业产出在当地工业总产出中的比重表示地方保护主义,计算公式如下:
式(12)中,DBIi为i地区地方保护的程度,Gi表示i地区国有企业的产出,Zi表示i地区工业总产值。
接下来,将根据以上衡量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测算,并检验经济一体化、地方保护主义与地区专业化之间的确切关系。
为考察经济一体化、地方保护与地区专业化之间的关系,将地区专业化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他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分别利用区位熵的调整指标LQi、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的调整值GSIi和地方专业化系数FRIi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以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模型如下:其中,t表示时期,i指地区i,c1、c2、c3分别为3个模型的常数项,α、β、γ分别表示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μ1、μ2、μ3为随机扰动项。
表1 变量衡量标准、符号及其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选材主要来源于国内各个地区,时间范围是2010—2016年,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各省市区的地区专业化指数、地方保护主义指数、对内一体化指数和对外一体化指数。在专业化指数的测算过程中,为避免重复计算,用就业指标对调整的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进行测算,而地方专业化系数用的是地区产值指标。将所有单位统一化,并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数据换算。表1是对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2为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2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描述性统计结果看,三个地区专业化的指标均值都较低,如GSI=0.609 1,FRI=0.350 5,且标准差较小,说明我国各地区的专业化平均水平较低,产业具有一定的同构性。地方保护主义指数的均值DBI=0.524 6>0.5,表明我国各地区总体上地方保护倾向较为严重。对内一体化指数的均值YTI=0.981 5≈1,说明我国各地区对内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对外一体化指数的均值DWI=0.488 9,标准差为0.6485,意味着各地的对外一体化既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也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对外开放度差异。
检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非常重要,既能避免伪回归,还能保证结果的有效性。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单位根检验方法,在Eviews6.0上有LLC检验、BR检验、IPS检验、ADF检验以及PP检验这5种检验方法。其中,LLC检验法和BR检验法是相同根下的单位根检验,假设前提是面板数据的各截面序列具有相同的单位根;其他三种检验法则是不同根背景下的单位根检验,这类检验方法可允许面板数据的各截面序列具有不同的单位根。本文选择LLC检验法和ADF检验法,只有这两种检验结果都是否定的,才能认为序列是平稳序列,反之则为不平稳序列。表2反映的是各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除了FRI为零阶单整外(记为I(0)),其他各变量的数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为I(1))。
在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时,若是在模型中出现了两个以上变量,那么就要使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处于最低阶数;若是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明显超过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那么这种解释变量至少要有两个;如果仅仅只有两个解释变量,那么它们要有着一样的单整阶数。
在这里,FRI为被解释变量,利用Kao检验法和Pedroni检验法判断序列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论哪一种方法的原假设都是没有协整关系的,不论是模型(14)还是模型(15),其指标均在1%水平上显著,拒绝了原假设的无协整关系,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协整关系,不存在伪回归。而模型(13)没有通过Kao检验,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存在伪回归的可能(参见表3)。因此,本文选择模型(14)和模型(15)进行回归分析。
经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发现不论是模型(14)还是模型(15),对于混合效应和随机效应都是拒绝的,最终选择的都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通过表4可以发现,在对方程进行调整后,总体估计可决系数显著升高,达0.95以上,有着较高的拟合度,不仅如此还通过了方程整体的显著性检验(参见表4)。
根据模型(14)的参数估计结果可知,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这些地方保护行为既阻滞了产品在省际的自由流动,同时也迟滞了地区专业化的进步,并且使地区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各地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对内经济一体化几乎并没有对地区专业化产生影响,不过对外经济一体化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正。正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阻碍了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导致很多地区对内一体化程度较低,不能有效推进地区专业化;但是,政府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扩大了地区间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地区专业化的正效应较为显著。这意味着,我国各省份地区专业化的形成更多地与对外贸易有关,而与区际间贸易关系不大。上述结论与部分学者的观点吻合,如魏博通等[20]研究了我国地区专业化的分布模式,发现深处大陆内部的那些与边境接壤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较高,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不与边境接壤的中西部地区专业化水平较低。
表3 各模型中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最后,根据模型(15)的回归结果,地方保护程度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对内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明显,而对外开放程度对地区专业化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与模型(14)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回归结果具有很强的稳健性。
表4 模型回归结果
本文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25个行业2010—2016年的数据为基础,着重研究了经济一体化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分工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一是地方保护行为既阻滞了产品在省际的自由流动,同时也迟滞了地区专业化的进步,并且使地区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各地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对内经济一体化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较低的对内一体化程度并没有起到促进地区专业化的应有效果,对外一体化能够积极推进地区专业化,并且呈显著的正效应;三是我国各省市区专业化的形成更多地与对外贸易有关,而与区际间贸易关系不大。
我国多数地区的产业分工更多地受对外开放的影响,这与各地的对外贸易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严重迟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使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并且遏制地区间比较优势最大化的发挥,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高效利用。首先,应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增强科技竞争力,并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资源发展相关产业,从而形成自己的产业链优势;其次,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培育绿色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以尽快改善地方政府单纯的GDP考核机制;最后,要利用政策推进地区间贸易合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培育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群,从而使我国经济更为平稳健康地发展。
[1]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 and Co.,Ltd.,1920:89-113.
[2]OHLIN B.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15-21.
[3]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3):483-499.
[4]赵伟.区域开放:中国的独特模式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浙江学刊,2001(2):76-80.
[5]黄新飞,郑华懋.区域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趋同分析[J].统计研究,2010(1):90-96.
[6]曹宇.地区专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146-147.
[7]NAUGHTON B.How much 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do to unify China’s market[M].San Diego Mime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9:77-90.
[8]YOUNG A.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4):1091-1135.
[9]SANDRA PONCET.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1-21.
[10]SANDRA PONCET.A fragmentedChina:measure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c market disinte⁃gration[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3):409-430.
[11]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4(6):39-51.
[12]蔡昉,王德文,王美艳.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2(9):24-30.
[13]何雄浪.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形成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6):11-17.
[14]卫颖.技术溢出、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8-63.
[15]魏博通,周杰文.经济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J].经济管理,2008(19):120-125.
[16]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2):102-112.
[17]马光荣,杨恩艳,周敏倩.财政分权、地方保护与中国的地区专业化[J].南方经济,2010(1):15-27.
[18]樊福卓.地区专业化的度量[J].经济研究,2007(9):71-83.
[19]保建云.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J].财贸经济,2008(8):106-112.
[20]魏博通,周杰文.中国地区专业化的分布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13-17.
责任编辑:方程
Regional Game,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YIN Zheng1,2and NI Zhi-wei1
(1.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230009,China;2.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Anhui230022,China)
Regional game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level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An empirical test is made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using the penal data of 25 industries in 31 provinces from the year 2010 to 2016.The results show that:local protectionism hinders the intra-province free flow of product,delay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ecialization,makes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different regions to tend to be the same,and results in the not efficient role of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the impact of inter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n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is not significant,and the comparatively lower degree of inter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not play its role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the exter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an positively promot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and it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and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foreign trade,but the relation with inter-region trade is not obvious.The policy implication is that our government should further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reduce local protectionism,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each region,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ies,chang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local governments,and promote trade cooperation among reg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regional game;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economic integration;comparative advantage
F127
A
1007-8266(2017)12-0065-08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12.008
尹正,倪志伟.区域博弈、产业分工与经济一体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7(12):65-72.
2017-10-31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点项目“低碳建筑技术创新机制与技术经济评价研究”(SK2014A036)
尹正(1980—),男,安徽省合肥市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与管理;倪志伟(1963—),男,安徽省合肥市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