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锥鑫
2016年里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冠军马龙技战术分析
王锥鑫
本文通过录像观察法、四段指标评估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马龙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的3场比赛进行技战术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数据来看,马龙各项技术没有明显的漏洞,整体实力表现较强,四段得分率评估均为良好;发抢段方面,3场比赛的得分率评估为“两优一良”,使用率评估平均值为“低”,抢攻稳定性较高但质量仍有进步空间。接抢段方面,在该段马龙的得分能力较为理想。接发球技术多样、积极主动且回球落点合理;相持段方面,在相持I段、相持II段得分率及使用率较高是主要的得分段,在整个相持段中马龙表现出正、反手技术使用均衡,稳定性强。
马龙;技战术;四段指标评估法;里约奥运会;乒乓球
马龙为右手横板两面反胶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近几年,其长期位居世界排名第一。其基本功扎实、技术打法全面,上手积极,全台进攻无死角。2016年8月马龙在巴西里约奥运会上夺得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成为国际乒坛第5位男子单打大满贯选手。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集聚全世界最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其中男子单打的比赛是最为激烈、对抗性最强、欣赏性最高的项目,男子单打比赛技战术的应用代表着当今的国际乒坛技战术发展趋势,同时引领未来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方向。
为此,本文以马龙技战术为研究对象,选取马龙在奥运会的1/4决赛、半决赛、决赛3场比赛。通过观察比赛录像,运用四段指标评估法对其上述3场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规律特征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能够为今后的训练及比赛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男子单打冠军马龙里约奥运会1/4决赛、半决赛、决赛3场比赛的技战术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录像观察法
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1/4决赛:马龙vs阿鲁纳;半决赛:马龙vs水谷隼;决赛:马龙vs张继科。对该3场比赛视频中马龙使用的技战术进行观察分析。
表1 观察比赛场次
1.2.2 四段指标评估法
四段指标评估法是在《乒乓球长盛考》所述的三段指标评估法的基础上所改进的技战术统计方法,主要区别在于对第5板进行细分,其中将失分划为发抢段,得分划为相持I段。即将1场比赛分为发抢段、接抢段、相持I段和相持II段4个击球段。[1]改变以往发抢段、接抢段使用率不一致的现象,使所得数据更加直观、实践指导意义更强。
四段指标评估得分率、使用率计算标准如表2所示:
表2男子比赛得分率、使用率评估标准
Table2Evaluationstandardformofscoringrateandutilizationrateinmen'scompetitions
变量击球段优秀(高)良好(中)及格(低)得分率%发抢段54.3246.4336.95接抢段58.3350.0042.04相持I段72.1956.2543.39相持II段51.0537.5023.08使用率%发抢段72.2257.07lt;57.07接抢段73.8657.02lt;57.02相持I段42.9327.78lt;27.78相持II段42.9826.14lt;26.14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马龙在里约奥运会1/4决赛、半决赛、决赛3场比赛录像进行统计,将所获得原始技战术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
2.1马龙技战术四段指标分析
表3是马龙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3场比赛的四段指标评估表。
结果显示:得分率方面,发抢段、接抢段、相持II段评估为优秀,相持I段评估为良好,总体表现出了3“优”1“良”的良好竞技状态,可见马龙在里约奥运会进入八强后竞技状态达到巅峰,各段得分能力强,各段没有明显漏洞,发抢段使用率评估为低,接抢段及相持II段使用率评估为中,相持I段为高。
马龙在进入八强后的3场比赛中,使用率数据从高到低为:接抢段、发抢段、相持I段、相持II段,但参考优秀运动员的评估标准表可见,马龙发球抢攻的发抢段使用率过低,侧面反映出马龙在“前三板”技战术的运用过于传统、保守,发球抢攻的主动性、凶狠性仍有进步空间。相持I段、相持II段较高的使用率及得分率评估数值,是马龙在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由此,不难发现,马龙在发抢段、接抢段、相持II段得分率为优秀,相持I段得分率为良好,在使用率方面,除了发抢段使用率为低以外,其余使用率均较高,这表明了马龙整体的技战术能力很强,全面进攻无死角。尤其是其接抢段和相持II段得分率优、使用率良好,这数据也正好印证了马龙接发球很有特点的风格,尤其是其一板反手拧接,带有很强的侧旋性质,弧线很拐时常让对手不适应,而直接得分或占据主动。
表3 马龙三场比赛技术四段指标评估
在发抢段方面,马龙在1/4决赛、半决赛、决赛3场比赛中的得分率评估为“两优一良”,均值为“优”;使用率的评估上为“两中一低”的使用范围。均值为“低”。这说明马龙在这3场比赛中,发球抢攻的质量高,效果非常理想,然而使用率仅为合格,这与马龙打法风格是相印证的。马龙相持能力强,连续爆拉进攻能力强,这使得养成了一种与对手拼相持的习惯和战术风格。这在与发抢段意识、技战术能力不是特别强的选手对战时,引导对手往自己特长技术上打,战术运用是合理的;然而,这种战术却并非一直凑效。倘若对手前三板能力足够强,那么战局恐怕会改变,或者被对手前三板解决,或者陷入被动相持阶段造成进攻失误。或许,这就是在与张继科这样的选手交战时,马龙输多赢少的原因。因此,马龙除了保持并发挥自己相持能力外,也应加强前三板的上手意识和技战术能力。
接抢段方面,得分率评估达到“一优两良”,均值为“优”。使用率评估为“两中一低”,均值为“中”;其中与本届黑马阿鲁纳的比赛得分率达到57.1%与优秀的标准仅相差1.23%。数据表明马龙在接抢段的上手意识和回球质量较高,技战术运用合理,取得了不错的战术效果。然而,接抢段的使用率与发抢段一样都偏低。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马龙的比赛重心并没有放在前三板上,中近台打法,更为偏中。显示出马龙在技战术使用上稳重有余,狠劲不足,霸气不够。没有体现出“稳中带凶、凶中带变”的技战术打法。
相持I段方面即马龙发球轮进入相持阶段,得分率达到“一优两良”,均值为“良”的标准。说明马龙在相持I段能够积极主动把握机会,在发抢段得分效果一般的情况下,仍有稳健的相持能力,可见马龙较高的相持I段得分率和使用率是控制比赛场面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马龙获得比赛胜利的一种后援保证。
相持II段方面,得分率评估均达到“优”的标准,使用率评估为“一高两中”,均值为“中”。从使用率评估的标准分析,马龙在接发球方面接抢段与相持II段评估均为“中”,可见马龙在相持II段进攻能力与防守能力较强,能够做到攻防转化与主动衔接合理结合。结合视频录像可知马龙在相持中敢于主动变线、积极主动使用正手,充分调动对手,争夺两条直线的控制权,这对于处理上旋球能力对抗的时代来说是制胜的法宝。
2.2马龙三场比赛技战术分析
2.2.1 发球轮技战术分析
(1)发球落点及旋转。
在乒乓球运动中,发球技术是唯一一项不受对手来球制约的技术,可以根据自己的战术意图将球主动地、合理地发至对方球台的任何位置,正因如此,发球技术具有极强的主动性[2]。同时发球落点的选择以及旋转的强弱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是否能够把发球权的主动性发挥到最高点。
从图1中落点可以看出,马龙与不同对手交战时,其发球落点不尽相同,三条折线上下交错。落点分布近台、远台6个不同落点区域,主要以正手位和中路近网短球为主,辅以对手反手位底线长球牵制对手,迫使对手需要来回、上下移动中接球,可见马龙利用发球落点变化较为合理,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在战术上说明马龙在发球时比较注重中路、正手位近网短球利用发球落点的长短变化来牵制对手,从而限制对手发起接发球抢攻,为自己创造主动进攻的机会,技战术运用合理。
图1发球落点分布
Figure1Distributionchartofserviceplacement
发球的旋转、落点、速度是该技术主要组成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在高水平的比赛中旋转是高质量发球的基础[3]。三者相辅相成才有可能发出高质量的球,而高质量的发球才能更好的限制对手回球的质量为下一步进攻创造积极抢攻的机会甚至可以直接得分。
在与不同对手交战时,马龙能根据不同对手的技战术体系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发球予以限制,可见马龙在备战奥运时,对对手做足了研究。
与阿鲁纳的比赛中,马龙发球落点使用率最高的是选择在对手的中路近网,其次为正手位近网,极少选择发至反手位近网区域;结合旋转更多的选择是使用侧下旋、侧上旋急长球的偷袭阿鲁纳的反手位。
与水谷隼的比赛中发球落点极少选择反手近网,主要集中的是正手位近网、中路近网,其主要原因在于水谷隼是左手横握球拍,其站位相对较右半台。所以马龙的发球落点、旋转选择在水谷隼的正手位近网强烈下旋,目的在于让其跨步来回调整步伐接发球,使其在移动中失去最佳击球点、不易进行积极主动的挑打或抢拉,从而为马龙自身第三板的积极主动进攻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张继科的反手拧接能力极强、非常霸道,时常在正手位的短球也采用移步到正手位用反手拧接。在与张继科的比赛中,发球落点主要集中在正手位近网以及反手位底线。旋转上则以侧下旋为主,时而侧上旋急长球偷袭。目的在于,通过正手短和反手底线的落点组合来牵制对手,限制张继科反手拧技术的发挥。虽然,从得分率来分析,侧下旋、侧上旋的偷袭效果并不理想,得分率略低,但发球这一落点组合的运用,可谓是战术运用合理(详见图1、表4)。
表4 发球旋转汇总
(2)第三板落点及使用技术。
发抢段中最为重要的技术就是第三板技术使用及回球落点的选择是否合理,第三板技术在整个发球抢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4]。马龙在三场比赛中发抢段得分率均为“优秀”,使用率的评估均为“低”,这反映了马龙抢攻的质量很高,得分率高,但抢攻的意识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抢攻技术使用方面,当对方回球到反手位的时候,马龙主要以反手抢拉为主、侧身抢拉为辅,特别是与张继科交战时,反手抢拉的使用率明显高于侧身抢拉使用率。从得分率方面可知:侧身抢拉得分率最高,其次反手抢拉,最后才是正手拉球。在落点方面正手、中路、反手均有分布,但多数位于对手的反手位。
台内球技术使用方面,主要以摆短、劈长为主,极少使用拧拉、挑打等技术,但从得分率角度分析,摆短技术的得分率高达88.9%,效果非常理想,而使用劈长技术时得分率仅有25.9%。可见马龙让对方抢先上手后再进行反拉、反冲的战术布置一般,未能为比赛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与以往的比赛不同,2016年里约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上,与马龙交手的3位选手中,非洲选手阿鲁纳和水谷隼抢拉都显得力量和威胁不足,而张继科反手拧技战术能力非常强劲。比赛中马龙对台内球的处理,并没有如往常一样频繁使用反手拧和挑打,而主要以摆短或劈长技术回击。其战术意图为摆短至正手位近网小三角结合劈长至反手底线予以牵制对手,限制对方进攻,这一打法很好的将对手引入到自己擅长的相持打法中来,技战术使用非常合理。
(3)第五板落点及使用技术。
第五板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第三板技术的衔接,同样在比赛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5]。在这三场比赛中第五板技术马龙均选择积极主动进攻,正手抢拉与反手抢拉相结合。但当对方回球至马龙反手位时,马龙能够主动进行反手抢拉(反手反拉)、侧身抢拉积极主动抢攻。但面对与不同对手交战时其使用的主要技战术并不相同,在落点的选择上压制对手反手位底线不让其轻易使用正手抢拉、抢攻。形成了落点主要以对手反手位为主、正手位为辅,时而配合中路底线长球。
图2第三板落点及使用技术分布
Figure2Placementsofthethirdstrokeandthetechniquedistributionchart
与阿鲁纳交战时,马龙第五板衔接技术主要是反手位侧身抢拉(侧身相持),其次是反手抢拉。与水谷隼交战时,当来球到反手位时,马龙使用反手拉球、侧身拉球技术的使用率几乎相等,技术运用较为均等。当与张继科在决赛时,反手位的来球马龙首选反手抢攻、反手相持,其次才考虑侧身抢拉。分析其主要原因为:阿鲁纳相持回球时,弧线相对较高,向前飞行较慢并且落点并没有长至端线底部,以致马龙有时间进行侧身正手反拉。而水谷隼相持回球在这3位对手中相对是处于较慢的一位,该选手回球稳定无畏失误少,且落点以及旋转变化多,所以马龙在与水谷隼比赛时只能根据来球的不同性质而采用不同技战术回球。而对手张继科则与上述两位运动员不同,张继科回球质量极高,特别是单板技术质量明显,并且落点多于端线底部(弧线长),此时马龙采用反手抢攻、反手弹等技术,主要目的是控制回球弧线使回球速度较快,从而使张继科还原慢导致失误增加或下板回球质量下降。可见马龙在与不用的对手交战时所使用的技术不尽相同,侧面也体现出马龙在临场应变能力强,能够面对不同来球做出不同技战术调整。从得分率方面看,对手回球马龙正手位时,马龙正手抢拉得分率高达90.3%,效果显著。反手拉球、侧身拉球的得分率均等,都在58%左右。
图3第五板落点及使用技术分布
Figure3Placementsofthefifthstrokeandthetechniquedistributionchart
2.2.2 接发球轮技战术分析
(1)第二板落点及使用技术。
对于接发球方而言,接发球技、战术的合理使用能够起到破坏方发球抢攻战术的意图。倘若接发球技术以及落点使用不够妥当,便将极有可能陷入被动甚至是导致第四板直接失分[6]。因此,第二板技术的合理运用对整个比赛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想破坏对方发球抢攻的目的,为第四板做好铺垫,就必须能够合理的控制回球的落点以及处理好回球旋转。
从图4数据分析可知,当对方发台内短球时,马龙主要使用的技术是摆短以及劈长技术,其中摆短的使用频率较高,在与阿鲁纳、张继科的比赛中最为明显,这主要是马龙为了限制阿鲁纳的正手抢攻、张继科的反手拧拉进攻而采取摆短小三角位置。过多的使用摆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过于保守,并且时常出现摆短偏高的现象,导致对手能够适应和有机会进攻;而与水谷隼对战时,根据对手的回球力量、旋转不足的实际情况,更多使用劈长技术,使大部分以似出台而非出台的落点迫使对方被动上手,从而主动进入上旋球的争夺,这恰好是马龙的特长。在拧拉、挑打、正手晃撇等技术方面也占据着一定的百分比,这说明马龙在接发球技术选择求稳的情况下也适当增加了接发球的攻击性。结合落点分布图可知,落点主要分布在反手位底线,结合中路、正手位底线,加以马龙反手拧拉弧线较为诡异,所以在比赛中时常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当对手发长球偷袭时,马龙主要以正手抢拉和侧身抢拉为主要技术,时而配合反手抢拉,其中侧身抢拉的得分率高达100%,正手拉球达80.6%。在落点上的选择,面对不同对手其落点不尽相同,与阿鲁纳的比赛,落点分布较为均匀,各落点使用率在15%~20%之间。与水谷隼则较多的选择在中路近网、正手位近网以及反手位长球。与张继科的比赛中,马龙更多的是选择3个近网区来控制张继科。
综上所述,马龙能根据不同的对手灵活多变的采用相应的接发球方式限制对方的进攻,把战局引入到自己的特长技术中,技战术运用合理,为自己的主动进攻创造机会,为接抢段甚至获得比赛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4接发球落点及使用技术分布
Figure4Pointsofserviceandreceiveandthetechniquedistributionchart
(2)第四板落点及使用技术。
第四板技术对于接发球员技战术的布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板使用效果将决定是否可以进入主动相持甚至导致对手失误直接得分[7]。图5数据显示,马龙在第四板技术的使用总体也是较为合理,摆短、正手拉球、反手拉球、侧身抢拉4项技术得分率均达到60%以上。摆短使用率均不高于15%,可见摆短并不是马龙在第四板的主要使用技术,但从折线可以得知得分率达到72.2%。这说明当对手在台内球控制比较严谨的时候,马龙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比较稳重的与对手相摆短控制对手,但有时也结合劈长的技术,显然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马龙使用劈长技术时落点主要集中在对手的反手位,并没有使回球处于出台、半出台,所以这也是得分率只有33.3%的原因之一;在第二板的摆短、劈长后,马龙第四板的衔接主要以抢攻为主,在正手抢攻、反手抢攻、侧身抢攻3种技术应用中,使用率最高的为反手抢攻,其次为正手抢攻。当对手回球反手位时,较少使用侧身拉球,特别是与水谷隼相遇时,侧身抢拉的使用率仅有10%。
得分率方面:反手拉球得分率达到75.4%,反手位侧身抢拉技术使用率得分率高达75%,正手拉球得分率为60%。说明马龙在第四板的进攻方式多样,抢攻效果较为理想。
图5第四板落点及使用技术分布
Figure5Placementsofthefourthstrokeandthetechniquedistributionchart
(1)马龙各项技术没有明显的漏洞,整体实力表现较强,四段得分率评估均为良好;全台进攻无死角,其中发抢段、接抢段以及相持II段的得分能力均值达到“优”,使用率最高的是相持I段,其得分率评估为“一优两良”。发抢轮的相持段是主要的得分手段。
(2)发抢段方面,三场比赛的得分率评估为“两优一良”,使用率评估均为“两中一低”,平均使用率为“低”。发球抢攻的稳定性极好,但也存在单球质量不足、落点选择不尽合理的现象。在发球落点选择上呈“为短球为主、长球为辅”的格局,能够较好做到旋转、落点、弧线相辅相成。第三板以及第五板技术的衔接能够主动与侧身抢攻、正手抢拉以及反手抢拉等技术相结合。
(3)接抢段方面,三场比赛的使用率达到“两中一低”,得分率评估为“一优两良”;说明马龙在接抢段的得分能力整体较为理想,接发球技术在选择上较为多样化,回球落点选择合理。第四板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对于出台、半出台的来球能够敢于抢先上手,对于台内球的处理能根据不同对手灵活使用摆短、劈长、拧拉等技术,限制对方进攻或迫使对方被动上手。
(4)相持段方面,在相持I段得分率为“一优两良”、相持II段得分率为“三优”。其中相持I段的使用率达到“一高两中”,平均值为“高”,是这3场比赛总最主要的得分段。较高的相持段得分率是前三板使用率不高的坚强后盾,是比赛取得胜利的重要砝码。
[1] 苏丕仁.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8.
[2] 杨青,张辉.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四段指标评估法”的构建与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5):439-442.
[3] 黄浩耿.首位新材料男单世界冠军张继科前三板技术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5):88-91.
[4] 黄博.张继科与马龙接发球轮技战术运用对比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5] 王浩,李建英,刘生杰.2015年乒乓球世界杯半决赛和决赛中马龙技战术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6(1):40-42.
[6] 冉启明,周晶,张玉杰.第50届世乒赛马龙对萨姆索诺夫技战术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56-58.
[7] 张辉,戴金彪,史芙英,等.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技战术特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65-69.
(编辑 李新)
AnalysisontheTechniquesandTacticsofMaLong—TableTennisBallMen'sSinglesChampioninthe2016RioOlympicGames
WANG Zhuixin
By means of video observation, four-segment technical index evalu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resent paper analyzed Ma Long's techniques and tactics in 3 competitions at the 2016 Rio Olympic Games.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his overall data, there were no obvious flaws in Ma Long's techniques and tactics, his overall strength was strong and his four-segment scoring rate was evaluated as good; in the third ball attack segment, his scoring rate in 3 competitions was evaluated as "2 Excellents and 1 Good", his average utilization rate was evaluated as "Low", showing that his third ball attack performance was stable, while his quality was yet to improve; in the service return attack segment, Ma Long scored high. He used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and was active, the placement of return was reasonable; in the stalemate segment, when his scoring rate in stalemate phase I and phase 2 and utilization rate were high, he scored high too, and in the whole stalemate segment, Ma Long's use of forehand and backhand technique was well-balanced, exhibiting his strong stability.
MaLong;techniqueandtactic;four-segmentindexevaluationmethod;theRioOlympicGames;tabletennisball
G808.1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7)06-0085-07
G808.1
A
1001-9154(2017)06-0085-07
王锥鑫,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乒乓球教学与训练,E-mail:108824122@qq.com。
广州体育学院小球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075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75
2016-10-17
2017-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