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红
教育在线
基于群体反思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吴春红
科学性反思具有实践性和群体性,是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外语反思性教学包括“常规教学行为”、“反思和计划”和“教学实践伦理思考”三个层次,外语教师教学的实践性程度与群体性合作广度影响着外语反思性教学的开展。群体反思帮助外语教师构建系统的实践理论和知识,以社会群体的价值观推进教学的层次与意义,获得真正有效的专业发展。
科学性反思;群体反思;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反思在外语教学中获得普遍推广,成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有效途径。能否有效进行反思已经成为衡量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但不少外语教师把反思看作主体内隐的经验性过程,是个体行为,很少进行群体反思。这种没有群体反思的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反映出外语教师对反思本质理解的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反思“科学性”的本质,致使反思结果的进步性与合理性难以保证,很难获得有效的专业性发展。
科学性反思是反思的一部分,“科学性是指研究性和实践性等意思”,是反思的经验性思维活动的外显行为,体现反思在实践检验中的有效程度。进入实践范畴的反思不仅是经验性的“对思维的思维”,个体内心进行的批判活动,更是显然的、可把握分析的,是内心反观自造下的探索、观察、判断等的具体行为。科学性反思打破了经验与实践的分裂,已成为社会实践者尤其是教师提高自我反思的实践合理性与正当性的有效方式。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反思性实践”的提出概念以来,行动中的反思已经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普遍形式。
科学性反思具有“实践性”和“群体性”的鲜明特征。科学性反思是在实践不确定地带的思、行统一,具有“实践性”。通过实践整合,实践者内化技术理性知识,直接即时地观察体验,获得实践智慧。“促进实践合理性是反思的目的”,也是反思过程合规律性的必然要求。实际上,只有面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反思思维才开始真正起作用。另外,科学性反思“是主体间性作用下的集思广益”,具有“群体性”。一方面,在从问题的发现到结果批判的全部反思过程中,需要集体的努力。如果脱离群体,个人是无法真正完成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中的不同任务的,单纯的个体意识无法获得对于行动的批判性的、真实的、理智的反思。另一方面,作为具有实践活动特征的思维与情感的重新构建,反思必然会受到一定社会伦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社会价值伦理观念下去与他人相互合作进行。因此,科学性反思强调实践中的群体性合作,避免沦为个体极端的自我价值实现手段。
外语反思性教学是基于实践的外语教学合理性的追求,具有反思性教学的一般内涵与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合规律性的实践特性。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外语反思性教学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从“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一系列过程都具有科学性反思的特征,是针对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语言教学问题的群体性研究,具有创造性、对象性、实践性、伦理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根据汉德和莱沃斯的相关研究,外语反思性教学包括“常规教学行为”、“反思和计划”和“教学实践伦理思考”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构成了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有机教学整体。首先,外语教师对明显的易于观察的如提问解答、组织教学、布置作业等常规外语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第一层次是对前期教学每个层次反思构建的理论与经验的实践应用与提升。第二个层次的反思和计划涉及到教学行动前对外语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行动后的回忆、总结与判断。该层次的反思使外语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计划性、合理性和指向性。第三个“教学实践伦理思考”层次是要求外语的教学能够达到价值伦理层面的教育水平。但是由于该层次需要外语教师能够通过与他人的集体互动去获得,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被外语教师排除在语言教学目标之外。
显然,结合行动研究的外语反思性教学成功与否在于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程度。根据范梅南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是对生活的体验,而不单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因此,外语教学的实践合理性的关键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发现、解决与经验的应用等的实践性程度与群体性合作的广度。
“一般认为,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本能行为中要想对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自我批判的态度是很难的,正因为如此,只有在合作和协作的氛围中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通过在教学与研究实践中开展群体反思,外语教师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现、构建和创造等的个体“自主权”,又借助与他人的“共同协作”拓展专业发展的价值、观念的意义空间,提高自身思维意识、实践知识和反思能力,真正获得“经验+反思=成长”的发展结果。
群体反思帮助外语教师成为实践理论和知识的构建者。“教师是反思性实践家而不是技术理性的执行者。”指导教学实践的是外语教师在实践中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信念生成的理论框架,而非教师自身先前课堂理论学习的本体性知识(如学科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简单叠加。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衡量和解构整合这些先期积累的科学性知识,生成包括外语教育理论、教学环境和背景、课程与教材开发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性教育理论知识。与群体成员的相互对话和共同探讨,能够帮助外语教师以“研究者”的态度去发现、判断并思考各种问题情境,进行评价、行动和创新评价三阶段的螺旋式反思,获得对有关价值、知识、理论等的建构和重新建构,形成新的非抽象化、范畴化的“行动的知识”来解决教学问题。通过群体反思,使实践理论与知识系统化,打破传统技术理性产生的教学及研究与实践的分裂。合规律性的反思结果促使外语教师致力于成为实践性的反思者,提高外语教学和专业发展的反思性,使外语教学更具有社会意义。
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实践行为,群体反思是提高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苏珊·罗森浩斯指出现实工作中教师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很少受个人经验和价值观指导,更多的受到在社会组织中所获得的经验和价值的影响。很明显,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体与群体交际互动下的动态过程,根本动力来自于自我与群体的关联互动中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互相作用。反思型外语教师除了要具有杜威提出的“开放态度”“责任感”和“执着精神”外,还需要社会性行为的“合作”“协作”与“信任”的素质。勇于与同行交流教学体验,并接受外来的评估检查。当外语教师能够发现并积极接受超出个体内部因素之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去追求外语教育的真实发展时,才能够有效超越工具理性的技术型教师角色,而成为真正具有反思精神与能力的实践者。
[1][2][3][4]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2,(06):4-9.
[5]Osterman k,&Kottkamp R.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ors [M].Newbury Park,CA:Corwin Press,1993:25.
[6]丁丽云,田宝宏.略论教师实践性知识提出的理论背景[N].光明日报:2006-9-20,10.
F712
B
1008-4428(2017)03-145-02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基于中外合作人才培养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Y160003)。
吴春红,女,江苏盐城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