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翠萍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以三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于翠萍
在当前世界需求疲软及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新形势下,涉外企业及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三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进行了探讨研究与实践。
对外贸易转型;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经济回落萧条,需求疲软,全球贸易总额增长放缓。然而我国对外贸易却在2010年后扭转颓势,保持了增长趋势,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以及贸易方式都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例如服务贸易的崛起和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征之一。因此,对于外贸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而外贸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的目标培养方向。
三江学院陈云棠校长(2016)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大学等多种提法,他提出“应用型本科不是传统本科的较低层次,也不是高职高专的加强版,而是与传统本科属于同一层次的两个类型,与高职高专属于同一类型的两个层次。不坚持本科属性,就无法提升社会地位,不明确类型特征,就难以体现培养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标准应该是:必要的本科底蕴+较强的实践能力+突出的技术特长+较高的职业素养。”他指出,本科教育的底蕴包括:不仅要做到既“好用”,又“耐用”,又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才能适应实际运用和技术的快速变化。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指:既能够应用,又要能够创新。突出的技术特长是:属于通才基础上的专才,靠专业特长提升就业竞争力。较高的职业素养是指:社会责任感、终生学习能力、岗位应变能力等。
总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理论,又重点培养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真正能做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体现在能灵活运用理论,去思考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就业时能找到与自身知识能力相匹配,学有所用的职业岗位。
因此,在面临着国际贸易发展新形势的大时代背景和本专业的转型契机,积极研究和实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体系,培养出能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将客观规律和专业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人才,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在近年来的办学过程中,我们一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完善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一)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明确课程体系设置目标
首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能力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大方面。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专业理论能力方面的目标包括: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能力,具备分析和预测国际国内经贸形势的基本专业研究能力;熟悉外贸电函谈判沟通方式,灵活运用外语进行贸易谈判磋商等商务活动;能够利用网络方式开展营销、商务活动,具备基本的商务管理能力等;掌握跨文化差异等。实践能力指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熟悉进出口业务环节,进行外贸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缮制各种业务单证,能从事报关、制单、跟单等外贸具体工作;具备跨境电商贸易拓展能力。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优化
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不断修订并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加强经贸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养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根据对本专业毕业十年以来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岗位有12个,分别是国际贸易业务员、国际贸易单证员,国际贸易跟单员,国际贸易文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代理、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些岗位要求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素质能力培养主要由通修课程体系完成,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思想品德等大学生的基础课程;国贸应用人才的能力培养,落实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技能课等课程体系,更加重视国际贸易专业特点即国际性和实务性。本专业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导向,在专业选修课程体系设置了三个职业方向模块,即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后,根据未来职业兴趣方向自主选择,进行应用型人才分流培养。
具体研究和实践内容如下: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职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式
根据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岗位,在专业选修课方面根据职业方向,设了三个模块,即:国贸实务能力提升,国际商务管理能力提升,跨境电商能力提升。
2.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完善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大纲
由于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对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表达能力要求很高,新的培养方案新增两门双语课程,包括:跨国公司管理和国际投资。并且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修订,如: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结算,保险与运输等国际贸易与经济的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
3.专业骨干课程试题库的完善
试题库结合课程特点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完善了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外贸英语阅读,国际市场营销,服务贸易等8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试题库。
4.对教学体系的研究,离不开教学改革研究
本组成员围绕教学改革积极研究,积极探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共发表8篇教改论文。
5.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资源。教材是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之一,为了解决教材内容陈旧,偏于理论化的问题,结合教学方式的改进,本研究对专业核心课的教材组织了重新编写和出版,更能符合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出版2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优化
通过不断的探讨,本研究对实训教学体系从单项课程课堂实践到专业知识综合仿真实训,以及通过参加专业领域的权威竞赛进行的强化实训,到最后毕业前夕真正进入社会的毕业实习,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实训教学体系。
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1.实训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训大纲的完善
实训实习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和点睛环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实务和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其实训教学环节是最终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与应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环节,检验能否有效地将学生培养成目标设定的、地方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结合国际经贸专业的特点,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即专业课程课内实践、专业综合技能集中实训、毕业实习。
结合体现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完善了各类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包括:《单证实务》课内实践、《外贸函电》课内实践、《国际商务谈判》课内实践、《国际结算》课内实践、《营销策划实务》课程课内实验、《创业理论与实践》课内实验等;集中实训课程大纲包括:《国际商务实践模拟》、《报关实务》、《外贸单证模拟实验》、《国际贸易通关实验》、《会计训练》、《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调研》、《统计分析软件应用》、《金融衍生品模拟交易实验》、《毕业实习》等,有意识通过企业国际业务流程仿真实验、情景模拟等培养学生国际贸易的实践操作能力。
专业课程课内实践,在专业课程完成理论讲授后,用12个课时让学生运用理论模拟实际,如案例讨论分析、情景模拟等,更真切地了解企业外贸经营流程及特点。
校内实验室模拟仿真教学将实践课程搬进实验室,在每学期最后两周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仿真模拟环境下体验国际贸易各环节,能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直接认知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竞赛促实践的形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本专业全国性的理论和国际贸易实战模拟,跨境电商实战竞赛等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科竞赛在面临同类学科各高校学生的激烈竞争性,使得参加竞赛的学生容易变压力为学习钻研的动力,同时学科竞赛的奖励及其社会认可性,更能直接地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创新和钻研。我们通过将学科竞赛纳入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国内每项学科竞赛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分类立项支持,制定竞赛计划,配备师资,促进学科竞赛可持续发展;对获奖的学生给予学分认定等措施,认可学科竞赛在教学体系的地位和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由中国贸促会组织的2013-2016全国商科精英挑战赛历年比赛,本专业团队取得了3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的好成绩。学生经过国际贸易知识笔试和面试选拔,可以很好地梳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知识。该比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商业行业共同主办,参展商为来自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41所院校,参赛人数共计2000名师生。赛事分为五个环节:参展计划书(中文)、产品发布会(英文)、展位布置、展会采购洽谈(英文)、展后总结报告(中文)。比赛小组的赛前准备历时两个月,经过了从3月-5月的赛前精心筹备,学生自己联系本地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商谈参展产品,期间团队在公司的默契配合、老师的用心指导下,认真撰写参展计划书,精心设计展位,悉心打造参展产品的发布会,刻苦模拟国际商务谈判情景。这类竞赛一方面促进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和行业需求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另一方面为参赛选手搭建展示知识、发挥专业能力的平台,创造交流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习国际贸易知识的热情,展现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
3.设置毕业实习环节
在第八学期学生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职业方向选择实习单位,进行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实习过程与专业老师积极沟通,并获得指导,完成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实训。毕业实习是大四阶段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毕业实习的目的是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学生初步尝试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地实践运用,总结、查漏补缺和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毕业实习的过程,学生可以检验自身的思维、创造、实践及不断学习的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它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一条纽带,在最后的学习阶段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的运用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发掘自身的潜力及不足之处,通过指导老师的一对一沟通和指导,利用在学校的最后阶段回炉再造,更好地规划将来的就业方向,为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一支具备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整个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国贸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需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本专业积极参加教学竞赛和专业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研究期间也积极走进知名外贸合作企业调研,如去南京盛美服装公司参观,和企业领导层座谈,也走进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如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教学比较成功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调研。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2012-2014年期间共有9项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大创项目立项和结项,参与学生通过完成大创项目,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全国性的专业竞赛:全国商科挑战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在历年的竞赛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本专业自2012年以来,毕业生人数达到500人次,工作岗位主要在外贸公司从事外贸业务磋商、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大多数毕业生业务上手快,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本成果改革初见成效。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师对于实训教学的指导经验的不足,参加专业竞赛的学生人数的限制,开设课程软硬件条件的缺乏等都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围绕新经济新常态下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继续完善我们的培养模式。
[1]刘秀玲,苗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07).
[2]刘学航,蒋国庆.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
[3]曾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相关性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08).
[4]陈云棠.”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思考与探索[J].三江学院学报,2012,(12).
[5]陈云棠.让应用型人才好用又耐用[BB/OL].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023/97236.html, 2014,(10).
于翠萍,三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G642
A
1008-4428(2017)03-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