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和平
三峡库区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的对策建议
——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
□ 张和平
2010年,由国家环保部和中科院联合编制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将三峡库区各区县纳入秦巴山区水源涵养重要区和三峡库区水源涵养重要区,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上升到国家级战略。保护好库区两岸青山是库区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事关三峡库区长远发展,对于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在养水护山的同时发展经济,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和三峡库区的实际状况分析,特色生态效益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三峡库区农民收入为目标,为库区提供相对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效益。
“一带一路”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让三峡库区再次成为全国注目的发展热点,库区的大多区县在长江经济带上,这为三峡库区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首先,从中央到地方对库区的发展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为库区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农业新品种、新配套技术、新思想观念以及资金人才和信息等问题迎刃而解,这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得三峡库区的特色生态效益农业可以高速和跳跃式地发展。其次,库区的交通、通讯、环境、信息交流等得到极大改善,加快了库区农特产品提档升级、扩大规模、产品商品化进程、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进程。第三,国家对三峡库区和三峡移民的发展给予了特殊和灵活的机制,在土地、税收、流通、投入、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改善了三峡库区的农业软环境。
国家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政策为三峡库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一是精准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可增收。在因地制宜、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政策含金量释放出来,把产业支撑体系建立起来,从而使农村劳动力不断回流,经济来源持续不断,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奉节脐橙享有“中华名果”的美誉,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目前共种植脐橙30万亩,年产量26万吨,综合产值达15亿元,覆盖约8万户,30万奉节人从中受益。
二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这一扶贫政策大力推进了特色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大多数移民户原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方,山大坡陡,交通不便,就医、上学、饮水困难。为尽快帮助高寒边远山区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国家实施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将村民集中安置在生活设施完备、生活条件便利舒适、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公共绿化等配套设施齐全的集中安置点,因而形成了大量闲置的耕地和宅基地,农民可以将土地进行流转,这就为特色效益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准备了条件。
三是各项资金扶持政策,如小额免息贷款等,为库区农民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只要项目合适,农民想去做,国家都会给予充分的支持,解决了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最关键的问题。
三峡库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光、温、水、土相互配合、协调良好的自然条件。三峡库区气候水平差异较小,但由于境内地势起伏,海拔高程相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另外,地形、坡向、坡度、水体大小等的区别组合,也形成了多种农业气候类型。这种多宜性的自然环境,不但使三峡库区具有相当丰富的农业种植资源,而且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多的农业作物栽培适宜区。
以奉节县为例。奉节县处于三峡库区中心地带,县城矗立在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口。奉节县属于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被重庆市划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奉节县幅员辽阔,是典型的四川盆地东部山地地貌,长江横贯奉节境内。奉节县有明显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达287天,年平均降水量1132毫米,日照时间约1639小时,是典型的垂直立体气候,适合农业作物生长。奉节县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和立体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围绕“低山脐橙、中山油橄榄、高山中药材和蔬菜”等着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打造高中低三带立体农业产业格局,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力争把奉节县打造成为全国优质农产品大县。脐橙、油橄榄和中药材是奉节县的三大支柱农业产业,红豆杉、蚕桑、高山绿色蔬菜等农特产品也有一定规模且品质十分优良。目前,奉节县种植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中药材15万亩、蚕桑9.3万亩、蔬菜25万亩。
奉节县耕地总面积59540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51262公顷(水田15374公顷),临时性耕地8455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5285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2.8万千瓦特,农村用电量16186万千瓦。2015年,全县农村经济主要产品产量:粮食428842吨,油料22406吨,水果270168吨(脐橙241398吨),烟叶7522吨,蚕茧466吨,茶叶358吨,蔬菜256108吨,肉类 66461吨(猪肉57411吨),牛奶58吨,禽蛋9482吨,水产品4200吨。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特色生态效益农业的选择面更宽,种植的弹性度更大,生产的成本更低,市场的适应性更强,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变”,让农特产品走出库区,成为库区百姓发家致富的源泉。
移民搬迁本身也是三峡库区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的契机,要充分利用、吃透各项移民政策,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首先,国家在移民安置时配套了较多的生产安置基金和培训资金,使移民既能学习、掌握特色生态效益农业发展的信息,又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来实施、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其次,国家在移民安置土地的使用政策上给予了数年的缓冲期,移民能在三峡库区蓄水淹没土地前继续使用原来的土地,使特色生态效益农业有了土地、时间上的发展余地及技术上的累积基础。
农业技术人才的极度匮乏,是阻碍三峡库区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的制约因素。一是因为三峡库区长期形成的传统小农经济,很难支撑含有较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特色生态效益农业项目的研究。二是三峡库区地处偏远山区,外面的技术人才不愿意来,造成了人才大缺口。此外,一些初具规模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仅限于农特产品的初级加工是远远不够的,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制造更多衍生产品,也需要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三峡库区的特色生态效益农业飞速发展,初见成效,但整体来看,三峡库区的农特产品种类与市场的需求不对称的情况较为严重。如在果树种类布局中,柑桔一直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从巫山至重庆市区近600千米的江岸,无处没有柑桔园;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开县等区县都大规模地种植柑桔,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严重,供大于求,而其它适栽果树种类则零零星星,缺少规模,如奉节县有6万亩的油橄榄,但由于技术、经营等问题,目前仅有1.6万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供不应求。
三峡库区的农业属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库区农特产品种繁多,纯天然原生态,品质优良有保证,但大多为每家每户小量生产,各具特色,不具规模。其次,各自为阵的农特产品良莠不齐,难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品牌一体化,产品商品化率有待提高。再次,当今时代大背景下,销售渠道多样化,消费者对农特产品的品质要求也更高,更加个性化、多样化。要将生态农业产业的独特优势、农特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品质优势转换为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优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长期以来,三峡库区交通闭塞、信息获取滞后、教育落后、科学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等诸多原因导致库区农民的思想观念也较为落后。其次,三峡库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条件等因素决定了库区生产体制僵化。第三,陈旧的农业生产习惯、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封闭的农业商品市场、落后的栽培管理技术等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些因素与特色生态效益农业需要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特点不相符,阻碍了三峡库区特色生态效益农业发展。
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是三峡库区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的关键所在,要使库区的特色生态效益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农业技术人才队伍。首先,利用移民培训项目、贫困户产业发展培训等专项培训加强对库区农民、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的免费培训,带领他们到特色生态效益农业发展得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其次,通过奉节县“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引进优秀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用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尽可能地留住人才。第三,引进专业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加强对农特产品深加工的研发,促进农特产品向纵深发展,给农户带去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峡库区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在具体规划、引进和实施特色生态效益农业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实际,综合本区域的各种因素,理性分析,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定位,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真正适合本区域的特色生态效益农业,从根本上使特色生态效益农业成为农民的“聚宝盆”。奉节县永乐镇位于长江大桥南岸,与县城隔江相望,距县城不足20公里,交通便捷,素有奉节县南大门之称。永乐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资源富集,农特产品十分丰富。永乐镇人民政府和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倾力打造以休闲为主的现代化特色生态效益农业。2017年永乐镇长凼村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基层基础规范化示范点、脱贫攻坚模范村和农旅融合示范区,统一规划建设菇姑乐园、乐天梨园、乐情花海、乐范葡萄园、乐享垂钓园、乐福蔬菜园等六个农业小园组成的“长凼村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培育出“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松、冬摘果”的四季乡村旅游产品。同时,奉节县根据各乡镇的不同特色,分别在永乐镇、白帝镇、石岗乡、公平镇、岩湾乡、汾河镇、兴隆镇等地建设了1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拓展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渠道,挖掘和利用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农业养生养老等第三产业。为市民、游客提供体验田园生活、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休闲度假和饮食文化的一大好去处。奉节县的做法顺应了地区适应性和市场差异性,遵循了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科学地避开了项目的同质化、盲目性,走出了一条“生态为先,特色为魂,市场引领,效益为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了生态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双赢”之路。
农特产品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商品化是使特色生态效益农业为民致富的必由之路。要使农特产品具备竞争优势,被市场接受和认可,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走商品化道路。奉节县的“奉节脐橙”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巫山县的脆李有“中华名果”之美誉,这些品牌效应无疑为当地的特色农业做了很好的宣传工作,被国内外的消费者熟知。“酒好也怕巷子深”,大数据时代,更要灵活地利用互联网,利用新型媒介对库区农特产品进行宣传,推出“名、优、特”产品,确立自己的品牌和名牌,使库区的特色生态效益农业走出库区,走向世界,为库区代言,也为库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观念决定出路”,只有让库区农民的观念发生改变,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才能使库区特色生态效益农业取得长足发展。首先,通过农民夜校、免费移民培训、送科技下乡、产业扶贫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主动了解、认识特色生态效益农业,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行之有效的项目。其次,为减少农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鼓励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公通过向农户提供免费的种养技术培训、疫情预防等,让农户少走弯路,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从而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再次,给予农户更多技术、资金的支持,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进而大胆尝试、开发特色生态效益农业。这些举措能增强农户的致富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农户还在种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优化技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质量最优、数量最多的农特产品,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
[1]章力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问题[J].农业经济题,2001(2):23-26.
[2]许玉明.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重庆三峡学报,2000(06).
[3]张放,杨京平,张士良,祝庭耀.三峡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途径和对策[J].经济地理,2003(01).
[4]孙元明.三峡库区“后移民时期”若干重大社会问题分析——区域性社会问题凸显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1(06).
[5]黄国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三峡库区旅游资源评价[J].决策参考,2011(11).
中共重庆市奉节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