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贫”字下面,是一个“贝”字,古代以贝壳为货币,故称为贝币。贫困地区要加快发展,贫困人口要增收致富,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扶贫工作筹资,项目开展到哪里,资金支持就跟进到哪里,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重要工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0年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一直重视与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搭建金融合作平台,支持扶贫龙头企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依托金融带来的创新,为金融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协会扶贫的新亮点。
真情引得甘泉来
“以后再也不用守在村里挑水吃,可以出去打工了”“我们要有干净水、安全水喝啦”“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为俺们办的是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啊”……2007年7月8日,在革命圣地、八路军总部旧址——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举行的提水工程水源井开钻揭幕仪式上,村民纷纷表达着自己的兴奋之情。
这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通过金融扶贫合作,全面启动的加快实施上党老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的一幕。
长治市位于太行革命老区腹地,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农村贫困现象仍然突出,特别是一些村庄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少村庄人畜吃水非常困难。很多群众因水而病、因水而贫,饮水不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太行大地的干渴,烧灼着胡富国的心。“一定要帮太行老区群众把吃水问题解决好!”尽管他已经从山西省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可深藏于心的爱民之情,还是让他对此难以释怀。为此,年近古稀的他,开始调研、奔走、联络、谈判……
2007年,事情有了实质性进展。按照双方确定的金融扶贫合作的总体方案和在太行老区先行示范的意见,在长治市政府和老区人民的支持配合下,协会与国家开发银行集中实施了太行老区(长治市)農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
作为全国性的社团组织,协会充分发挥了协调功能。工程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1.17亿元低息贷款,长治市政府负责还款,县、乡政府负责项目规划设计,项目村具体组织实施,受益群众出工出力共同参与。协会、国开行、政府和项目“四位一体”对开发性金融资金运用的新机制,创新了扶贫开发项目的合作模式、融资模式和建设管理模式,为更好地利用开发银行贷款,在更大范围、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推动金融资金运用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截至目前,该工程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1641处,解决了3334个自然村、82.4万人、11.6万大牲畜安全饮水问题,无数个“砖壁村”喜迎甘泉,成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长治市农村人畜饮水项目,是协会开展金融扶贫的成功实践,有5个显著特点:一是项目可行性强,完全符合国家大片区扶贫开发战略,集中力量办大事,大规模解决大难题。二是金融部门支持力度大,国家开发银行的主体业务是大项目、大投资,但对贫困地区发展千家万户的项目,支持上亿资金是金融扶贫的一种创新。三是项目运作机制紧密完善,此项工程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各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密切融合,形成合力。四是项目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帮助众多老百姓解决了实际难题,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五是显示了社团组织的作用,协会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助力工程顺利完成。胡富国会长以老书记、老扶贫的威望,以对老区人民高度的责任感,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此项工程成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十年回眸来最具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这是协会开展金融扶贫的成功实践。下一步,协会计划与国开行共同在贫困与饮水问题突出的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等中西部省份推广这一经验。
金融活水育产业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2014年,协会与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签订了“融资、融智、融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为支撑,以开发式扶贫为宗旨,以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为支持对象,以带动产业开发、促进增收为目标,力争用三五年时间,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一批产业基地,带动一批农户率先脱贫。
随后,双方制定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协会还专门成立了金融扶贫合作项目部,具体负责合作项目日常工作。在促进会的支持下,协会从建立项目库入手,筛选了一批重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论证,经过一次次会长办公会研究和相关专家评审,最后向促进会推荐了9个项目:山西五台县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四川大邑桑蚕产业项目、江苏泗阳食用菌开发项目、山西沁县有机蔬菜项目、山东沂源肉兔养殖项目、河南汝南生物饲料项目、辽宁北镇生物有机肥项目、内蒙古包头奶牛养殖项目、辽宁营口新型建材项目。
这9个项目各有特色,但又具有共性特点:都选择国家和省级产业龙头企业,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强的实力;产业发展在当地有资源优势,产品有品牌,绿色安全,生态高值;项目是产业化开发模式,基地、市场、合作社、农户紧密联结,产业的拉动力大;企业具有技术支撑和核心竞争优势,发展前景普遍看好。
其中,“沁县百万亩有机蔬菜项目”是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以来首个合作项目。2013年,协会帮助山西沁县引进了农业产业化项目,由嘉盛农业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此项目依托嘉盛农业的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先进的果蔬产业核心技术,实现蔬菜的反季节种植和丰产丰收,并以此带动农民广泛参与,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推动项目快速发展并保证蔬菜产品品质。
项目计划在5年内建成50万亩左右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让园区成为集技术示范、参观展示、农资提供、产品加工、技术服务、信息汇集与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园区。通过本项目,将带动沁县及周边区县30万农民脱贫致富,参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万元,扶贫意义重大。
“10·17”扶贫基金的力量endprint
2014年,国务院确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家“扶贫日”。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协会设立了国家“10·17扶贫基金”,作为协会的分支机构进行管理运作,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基金平台,运用国家级扶贫基金,开展各项扶贫公益活动。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协会专门制定了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的募集、管理、使用做了规定。建立了工作班子,协会秘书处抽调专门人员,组建了管理委员会和下设办公室,筹建了项目评估专家委员会和监管委员会。
2015年10月,协会与北京宇星新语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了“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打造县、乡、村三级智慧服务平台,形成“证件村里办、信息村里查、农资村里订、费用村里交、补贴村里领、矛盾村里调”的为民服务机制,共同向80多个国家省级贫困县捐赠80套“农民办事不出村”軟件系统,每套价值55.8万元,总计4464万元。目前,项目已经在山西永和、黑龙江兰西、河北行唐、河南汝南等县正式启动。根据贫困地区的需求,协会与公司计划下一步依靠“农民办事不出村”电子政务的实施,在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养老、文化下乡等方面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系统网点、传输和服务的功能,为农村发展和精准脱贫做出贡献。
协会承办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社会扶贫论坛,邀请有关部委领导、国内外企业家代表、国内外参与扶贫的公益机构代表、学者、爱心人士等140余人,其间展开了央企“百县万村”活动阶段性成果通报、东西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经验交流、民营企业帮扶贫困地区脱贫实例与参与感受、境外企业融入中国扶贫事业、社会扶贫与精准扶贫研究等议题的讨论。在论坛上,多家单位与协会达成捐赠意向,其中7家企业承诺捐赠额资金总计18864万元。
跟进建立专项基金。目前已成立“成才教育”专项基金、“文化精准扶贫”专项基金、“曙光在行动”专项基金等。此外,协会积极探索研发公益项目,目前已发起了“关爱工程”“智慧乡村阅览室”等公益项目,另拟与中国残联合作“重塑未来”项目。这一个个解决贫困农村发展之需、非常接地气的项目,在实施中产生了良好效果。
多元化的创新,让协会的金融扶贫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同时,也带“火”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每一笔资金的汩汩入注,都倾注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心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