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耶霖
摘 要:通过对环境模型的分析,结合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的特点,构建了“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凸显装配式建造方式在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方面的优势。同时基于该模型创建住宅小区环境评价系统,并以生态值的形式在响应模型中得以反映。
关键词:DSR模型;装配式住宅;环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90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房地产开发企业逐步将住宅环境质量因素纳入企业竞争因素中。然而,我国在住宅项目的环境质量评价管理方面却相对滞后。目前的住宅环境评价一般沿用工业类建设项目的评价方法与准则对已建传统式住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注重检测排放物是否达标以及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可行方面。
自1999年来,我国逐渐推行住宅装配式的发展模式,国家政策对装配式住宅的调控也日益加强。而针对装配式住宅的评价模型还未成熟,装配式住宅在建造与经营过程中,其工厂化生产以及工业化施工的建造特点,在生产效率、能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及改进效应也无从体现。笔者认为研究装配式住宅环境改进效应评价可以为住宅环境评价提供新思路,也有利于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推行。
遵循科学系统性与客观可操作性的原则,笔者基于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了市级单位对全市的小区环境进行评价,并在D-S-R框架中将住宅环境问题表述为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3个模型,将目标体系分为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并在响应模型中根据驱动力模型、状态模型的指标以及装配式住宅的特点就能源消耗、资源再利用、当地环境、室内环境四个方面构建生态值的概念与组成,分析装配式住宅在生态改进方面所做的贡献。
1 模型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提出了环境指标的P-S-R概念模型,即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P-S-R框架内,环境问题可以表述为3个不同又相互联系的指标类型: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现有环境质量和技术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与措施。P-S-R概念模型从人類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出发,对环境指标进行组织分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国内较多学者运用该模型作为评价某地生态环境的理论基础。
为了更加详细地描绘出环境问题的起源与结果以及其相互关系和动态机制,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WSRO(Western Sydney Regional State of Councils Lid)在P-S-R模型的基础上,将“压力”模型改为“驱动力”模型。在D-S-R(Drivingforce-State-Response)模型中,“驱动力”指的是引起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所产生的“驱动”给自然资源及环境都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与“响应”模型具有更加直观的联系,通过模型指标的反馈机制,为人们提供明确思路。因此,D-S-R模型在环境评价中得到了一定的响应与认可。
2 D-S-R模型的构建
2.1 驱动力模型的构建
综合考虑传统住宅与装配式住宅的共性与特性,结合建筑行业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将驱动力模型的因素层分为住房需求、节能需求、环保需求、劳动力需求、住户体验五个方面,驱动力模型具体指标的选取如表1。
2.2 状态模型的构建
为凸显装配式住宅的改进效应,笔者选取装配式住宅的发展与技术层面作为因素层,强调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如表2)。
2.3 响应模型的构建
2.3.1 响应模型指标
为体现社会对驱动力模型的响应作用,选取了环保与教育两方面作为因素层。并根据驱动力模型与装配式住宅的特性,从装配式住宅的全寿命周期出发,选取设计阶段、构件生产厂生产情况、混凝土搅拌站生产情况、施工现场施工情况以及已建成住宅环境五个方面构建住宅生态值的概念。响应模型如表3所示。
2.3.2 生态值的构建与组成
综合考虑驱动力模型与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与传统住宅建造方式的差异,笔者基于全寿命周期突出从构件设计生产方式、施工现场的建造方式、经营与维护期间的能耗排放以及拆除阶段的资源再利用,收集设计单位、构件生产厂、混凝土搅拌站、装配式住宅施工现场、住宅使用期室内室外环境、大气排放和废弃物处理有关的环境数据,构建小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生态值的形式反映住宅全寿命周期内环境的好坏。图1为生态值从五个方面构建指标层的模型。
(1)数据收集与指标量化。
数据收集:
设计单位的数据由设计图纸及变更图纸提供;
所有材料消耗量以最终核算的工程量清单为准;
工厂与混凝土搅拌站的耗水、电、油量以及废弃物量分别由厂房与搅拌站提供;
所有大气排放、施工现场的噪声污染、住宅使用期室内外环境所有数据由公司部门就量化的指标数据监测;
设计单位的中水循环利用系统的绿色循环建材的使用采用3R材料使用率为评价因子;
保温性能选择保温材料使用率为评价因子;
节水效果用中水利用率表示。
指标量化:
住宅使用期的噪声采用Leq(A)为噪声评价因子;
使用期污水主要是餐饮废水和生活污水,根据其水质特点,可选择SS、NH3-N、CODcr、BOD5、油脂为评价因子;
小区室外废气主要是汽车尾气和餐饮油烟,故分别选NO2、CO、HC和TSP、PM10、SO2、NO2为评价因子;
室内废气可选苯系物、甲醛、氨TVOC为评价因子;endprint
垃圾处理选择生活垃圾量以及垃圾处置率作为评价因子;
保温性能选择采暖和空调能耗作为评价因子。
(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因市级单位小区较为分散,故获得有效的小区住宅环境数据较为困难,因此采用德尔菲法,选取多位常年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专家对评价指标打分赋权。结果如表4所示。
3 展望与总结
将DSR模型应用到市级住宅小区环境评价中,对不同模型的特征分析以及选好量化指标为关键,充分掌握各模型的特点有利于更贴近环境需求的选择评价指标。通过对环境压力的研究,将小区从设计阶段到运营阶段的环境指标列出,并进行层层划分,避免了指标体系混乱的缺点。基于对驱动力模型和状态模型的研究,结合装配式建造模式的特点,创建了有理论依据的市级住宅小区评价体系,凸显装配式建造模式的环境改进效应,致力于从全寿命周期角度评价某市小区环境的优劣。同时,可通过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比研究省内各市或全国各省的小区环境,指导小区建造更好的参与宏观调控。也可比较传统建造模式和预制装配式建造模式下小区环境的差异,推广预制装配式建造模式,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选取了市级单位展开分析是因为局限于驱动力模型数据来源停留在市级单位,但未来的研究不应局限在市级、省级尺度上,可考虑从更小范围评价住宅环境。且由于评价体系的数据涉及单位较多,部分指标较难监测,故在指标选取上值得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Tong C.Review o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research[J].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0,13(4):53-55.
[2]邱微,趙庆良,李崧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黑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4):1148-1152.
[3]张晓琴,石培基.基于PSR模型的兰州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3):77-82.
[4]张苗,陈银蓉,周浩.基于DSR模型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169-175.
[5]李玲,朱道林,胡克林.基于PSR模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影响的研究[J].资源科学,2012,34(4):787-793.
[6]王晶,张雅君.基于“D-P-S-R”模型的节水型绿色生态居民生活小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2):45-49.
[7]张苗,陈银蓉,周浩.基于DSR模型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169-175.
[8]刘美霞,武振,王洁凝等.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造方式节能效益与碳排放评价[J].建筑结构,2016,45(12):71-75.
[9]齐宝库,朱娅,马博等.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分析方法研究[J].施工技术,2016,45(4):39-43.
[10]张智慧,吴星.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建筑物环境影响评价系统[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5):27-29.
[11]于维洋,刘璀.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环境性能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4):76-80.
[12]LiSu,ShiTiemao,ZhouLe.Scales methods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China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9,25(2):271-2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