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大臣们却个个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做声。
这时,赵充国老将軍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兴,对他说:“依你估计,羌人实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马,多少武器和粮草,尽管提出要求。”赵充国说:“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清楚,因此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要求亲自去看一看。”
赵充国来到西北甘肃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的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制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作“全师、保胜、安边之策”。之后赵充国奏报汉宣帝。但是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进兵攻剿。赵充国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理由。赵充国反复奏报,汉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
此方案实施以后,果然效果很好,既节省了朝廷的费用,避免了将士流血,而且使汉人和羌人的紧张关系随即缓和下来,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启示我们不能一概反对“耳闻”,事事要求“目见”,因为那是绝对办不到的。但在强调深入实际,亲自考察的情况下,“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还是很有意义的。
(文/祁 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