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玲
摘 要:残疾人贫困测量是研究残疾人贫困问题的关键,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残疾人贫困测量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发现相比国外,我国对残疾人贫困状况进行测量的文章比较稀少,研究方法大多为直接测量的收入指标或恩格尔系数法,在精准脱贫的时代要求下,残疾人贫困测量的研究方法亦需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残疾人;贫困测量;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47
1 引言
贫困问题由来已久,而且具有全球性的影响。残疾人受制于身体或生理因素的制约,很容易陷入贫困。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残疾和贫困的文献研究,其中大多数文献研究最终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残疾和贫困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因残致贫和因贫致残。探讨残疾人的贫困测量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识别贫困残疾人;第二,如何测量残疾人的贫困程度。
2 残疾人贫困测量的文献回顾
目前,识别贫困残疾人的方法主要是贫困线法。一般将一个社会中每个人所应有的最低生活标准设定为贫困线,贫困线的选择有两种方式:第一、已建立的绝对贫困线。将基本生存和基本家庭设施以及在基本服务上的支出能否得到满足考虑在内,一般是由国际权威组织确定的每人每天的最低生活消费水平。例如,世界银行2015年制定的每人每天1.9美元的贫困线标准。第二、相对贫困线。使用收入的中位数或者平均收入分配的百分比确定,这种贫困线可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调整,具有一种相对意义。贫困线的方法是以残疾人的收入或者消费作为代理变量,当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处在贫困线以下时就被视为贫困。不难看出,在识别贫困残疾人的同时也对残疾人的贫困程度进行了初步的测量。
残疾人贫困测量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2.1 收入或消費指标法
这是测量贫困的传统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测量贫困需与贫困线相结合,例如Mont et al.(2011)将人均支出低于世界银行和越南统计局给出的贫困线标准的残疾人定义为贫困。Hoogeveen(2005)凭借样本数据预测产生每一家庭户的人均消费,如果家庭h有个家庭成员,福利测量为w(m,yh,u),其中m为家庭规模,yh为家庭人均消费,u为误差项。定义指示变量d,当家庭有残疾人时d=1,否则为0。此时,福利指标d=Ewd|m,h,d,利用此指标对残疾人家庭户进行福利测量。发现在乌干达城市地区,有残疾人户主的家庭消费贫困为43%,没有残疾人的家庭消费贫困为27%,残疾人户主的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为60%。
2.2 FGT贫困指数法
FGT贫困指数法是Foster、Greer& Thorbecke (1984)提出的“分配敏感”指数法的简称,通过构建FGT指数:Pα=1N∑qi=1(z-yiz)α其中,N是人口规模,y是等值收入即减去残疾的额外花费之后的收入,z是贫困线,q是贫困人数,是贫困厌恶系数,当时,P0是贫困率,即全部人口中贫困人口的比例;当时,是平均贫困距指数,即贫困人口相对于贫困线收入缺口的比例。
Pandey(2011)使用人均月消费构造残疾人生活标准指数,利用FGT指数对印度残疾老年人的贫困深度进行测量,通过平方贫困距指数发现,在残疾老年人家庭户中贫困会更加严重。Mont et al.(2013 )使用模型预测家庭的人均消费,用蒙特卡罗模拟来计算点估计和贫困估计。通过模拟,得到人均消费和贫困指数,在K次模拟之后,得到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利用2009年越南人口和住房普查(VPHC)的数据,估计残疾人组和无残疾人组家庭户的贫困指数,结果发现,因为残疾人在经济和社会参与方面存在障碍,更易陷入贫困。
2.3 多维贫困测量方法
随着对贫困测量认知的不断发展,在20世纪90 年代出现了对贫困的多维理解,尤其在阿玛蒂亚·森提出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以后,研究者对贫困测量的研究逐渐转向多维角度。森认为测量贫困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识别贫困和加总贫困。其中加总贫困,就是对贫困人口的总度量,使用森指数的方法, (Sen index):P=H {I+ (1-I)G}(其中,P是贫困的度量结果,H反映了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I反映了总贫困的缺口,即全体穷人的收入与特定贫困线差距的总和,G代表了贫困线之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森的能力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多维贫困测量。多维贫困指数测量和反映贫困人口或家庭的多维贫困发生率以及所遭受的剥夺强度。通过对多维贫困指数的分解,分析收入以外的因素对贫困的影响程度。目前,构造多维贫困指数的方法应用较多的是Alkire &Foster(2011)所提出的双界限方法(AF法)。Mitraet al.(2013) 利用AF法对非洲、亚洲、拉美等15个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贫困状况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发现,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单一的经济福利维度无法反映出残疾和剥夺的相关性,40岁以上的残疾人和多重残疾人更容易陷入多维贫困。
2.4 等值模型调整法
国外学者在利用等价尺度进行残疾人贫困研究分析始于 Kuklys,Kuklys (2005)应用森的能力模型对残疾人的贫困状况进行了测量。认为残疾人因为特殊的消费需求花费较高,例如,特殊的浴室、盲文、升降电梯等等。通过等价尺度模型的推导,得出等价尺度应该被解释为残疾的成本。由此,衍生出了测量残疾额外成本的生活水平指标方法。等价尺度测量残疾人贫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活水平指标的测量方法(Standard of Living Indicators)。该方法基本假设是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残疾人比非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更低,因为残疾人需要普通人所不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生活水平指标法的目的是量化残疾是如何降低生活标准的。Zaidi(2005)通过建立模型,(其中,S表示家庭生活水平,Y表示家庭收入,D表示残疾状态,X表示其他特征变量包括家庭构成,k表示生活水平的最低标准。)估计残疾的额外花费。根据残疾和收入的系数的比率得出残疾的额外花费为。结果发现,对于单个成年人家庭来说,残疾的严重性每增加一级别,就需要将其收入增加4.5%才能维持和普通人相当的生活水平。Mont &Cuong(2011)测量残疾的成本是通过构建资产指数对残疾人家庭进行贫困测量。研究结果发现,在把残疾的额外成本算在内之后,越南的残疾和贫困的相关性显著增强,尤其在偏远的农村、有小孩的家庭以及有成年残疾人的家庭。endprint
第二,OECD等值规模。“OECD等值规模”,最早是由Hagenaars et al. (1994)提出的,根据家庭不同组成,调整家庭收入的重要工具之一,表示家庭每个成员分享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成年人等价尺度通式: ae=1+0.5*(家庭中成年人的人数-1)+0.3*(家庭中小于14岁的儿童人数),等值收入。家庭中的第一个成年人(15岁及以上的)的值是1,以后每个成年家庭成员的值都是0.5,给每个孩子(15岁以下)的赋值是03。它的含义是,单独的成年人相比于夫妻二人的收入来说,需要更高的收入来维持相同的生活水平,而额外的成年人的加入则意味着该家庭需要较低的收入比重就能维持相同的生活水平,对于0到14岁的儿童來说,分享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更低。另外,部分学者考虑到残疾人的特点,还对传统的OECD等值模型进行扩展,赋予残疾人1.56的权重。
而在国内对残疾人贫困状况测量的中,有部分定量的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残疾人贫困状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张钧等(2011) 利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少数民族残疾人群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居住在农村的少数民族残疾人大约有25%生活在国家规定的农村贫困标准以下。戴卫东 (2010)利用第二次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重度残疾老年人的经济贫困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71%残疾老人的生活来源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无论城乡,重度残疾老年人的生活都十分贫困。陈功、高菲菲 (2013)利用2007-2010年度农村残疾人状况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四条贫困线标准、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等方法,计算农村残疾人的贫困程度。发现残疾人贫困对贫困线的移动非常敏感,我国绝对贫困线的标准较低,绝对贫困线下的贫困发生率远低于相对贫困线标准下的贫困发生率。
3 结论
从上述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到,关于残疾人贫困测量中,传统的以收入或消费指标测量贫困具有直接、易衡量的特点,方便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但将收入(消费)作为生活水平的代理变量,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收入水平相同的人生活水平也可以不同。此外,收入和影响生活水平的某些领域可能并不相关(比如,公共物品)。即使是相关,将个人生活水平转化为收入的比率也不尽相同。FGT指数测量贫困的三种方法(贫困率、贫困距和平方贫困距)中,实际上仍然是以个人的收入来衡量贫困。因而如果考虑家庭规模等因素时,一般要配合其他方法使用。相比其他的测量方式,选择多维贫困测量的方法所反映的个体被剥夺的情况更加真实,同时增加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这对于把贫困和人类的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看来多维贫困测量的方法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维度数量固定,个体在这些确定的维度上被剥夺即视为贫困,选取多少维度和指标进行测量才能够更为真实、科学、客观地反映残疾人的实际贫困状况存在一定的挑战。(2)如何给不同的维度赋权。(3)指标选取的问题,这些指标的选取是否会因地域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存在偏差。多数人认为除了物质上的剥夺还有教育、健康以及接受公共服务等方面。
总体看来,国外在测量残疾人贫困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研究方法较为成熟,供研究使用的数据也更为丰富。而相比之下,国内对于残疾人贫困测量的研究较少,方法也比较单一,残疾人贫困测量方法的与时俱进应该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Braithwaite J, Mont D. Disability and poverty: A survey of World Bank Poverty Assessments and implica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Disability Research / Revue Européenne de Recherche sur le Handicap,2009,3(3):219-232.
[2]谢琼. 国际视角下的残疾人事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4.
[3]Schofield D J, Callander E J, Shrestha R N, et al.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Having Back Problems on Income Poverty in Australia[J]. Spine,2012,37(13):1156-1163.
[4]Hoogeveen J G. Measuring Welfare for Small but Vulnerable Groups: Poverty and Disability in Uganda[J].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05,14(4):603-631.
[5]Mont.Disability and Poverty in Vietnam[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11,25(2):323-359.
[6]阿玛蒂亚·森. 贫困与饥荒[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
[7]宋扬,赵君. 中国的贫困现状与特征:基于等值规模调整后的再分析[J]. 管理世界,2015,(10):65-77.
[8]张钧,郑晓瑛,陈嵘. 少数民族残疾人的社会经济状况[J]. 人口与发展,2011,17(3):44-49.
[9]戴卫东. 我国重度残疾老年人状况及其社会保障[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3):165-168.
[10]陈功,高菲菲. 我国农村残疾人贫困状况分析[J]. 残疾人研究,2013,(1):46-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