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综合题解题策略

2017-12-09 07:44鲍文艳
考试周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答题例题审题

鲍文艳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在解题中普遍出现的错误,从阅读和审题、构建答题模型、规范地理用语、反思提高四个方面谈谈地理综合题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 地理;习题;策略

一、 规范阅读,仔细审题

阅读和审题一脉相通,学生在此过程中存在几个常见问题:①不读完题目,断章取义;②走马观花,忽视重点;③心情浮躁,一知半解;④张冠李戴,答非所问;⑤遇到新题,思维陈旧。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办法还是“规范阅读”和“仔细审题”。

例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海洋初级生产力 是指 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及自养细菌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以每年单位面积所固定的有机碳或能量来表示。海洋初级生产力主要 受光照、温度、营养盐、海水垂直运动 等因素的影响。

图示海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点是 。

解析:在阅读中可以用各种符号圈画出重要信息。本题通过阅读文字获得的信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概念、影响因素、意义。通过阅读图片获得的信息:图示位置和地理标志、等值线的含义及数值变化规律、分层设色的含义、字母和数字。设关的关键词是“分布特点”,所以答案要到图中找。图中等值线就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基本沿海分布,数值由近岸向远海递减,于是得出结论:由沿海向外海递减。

二、 构建模型,拓展思路

“建立模型”是一种有效的答题方法,尤其是问答题,根据储备的知识来构建答题模型,可以提高得分率。

(一) 通过常规记忆建立模型

很多地理问题的结论是相对固定的,通过“整理→记忆→模型”的过程,构建好答题模型。

例题2:分析尼罗河谷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记忆模型构建:在人教版必修3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中整理:尼罗河谷地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本题直接引用模型组织语言。

例题3: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分析其对佛山市的有利影响。

记忆模型构建:人教版必修3“产业转移”中整理出产业转移的影响有: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本题根据题意要求的“有利条件”,可以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善环境。

通过常规记忆建立模型,就是要凭借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梳理能力,将主要知识存储在大脑中,随时备用。

(二) 通过关键词建立模型

地理综合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基本上都是基于地理事件或地理图像设计相关问题,设问基本不会以默写教材内容的形式出现,需要学生理解材料,解析设问,通过回归教材组织要点,这就需要学生会找关键词。“找出”关键词是审题的能力,“解析”关键词就是构建答题模型的能力。

例题4:根据材料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模型构建: 题目要求在“该区”或“泥沙主要来源区”选一作答,首先要通过地图明白是哪个区域。若定位在“泥沙主要来源区”即黄土高原,那么找出问题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系统可以用甲图表示,那么“农业可持续生态系统”就可以将甲图转换成乙图。

于是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可以从乙图中的五个方面入手,有依有据,思路清晰,角度全面,可以最大程度的接近参考答案:

1. 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是兴修水利、培育良种等。

2. 工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即提供农业机械,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

3. 第三产业对农业的影响,也属于农业的综合开发,可以是观光农业、农家乐等。

4. 农业本身的发展,即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农林牧相结合,提高农业专业化程度,发展商品农业。

5. 农业生态系统对农业的影响,即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是通过生物或工程措施保持水土、治理土壤盐碱化等。

相当多的“关键词”都是“概念关键词”,这就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地理概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突出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概念,建立概念模型,这才有利于解题时通过概念关键词建立答题模型。

(三) 通过材料建立模型

在综合题中,材料篇幅越长,越复杂,答题暗示可能就越多,所以在审题时要密切结合材料,发现材料明示或暗示的解题要点,建立答题模型。

例题5: 2011年10月,泰国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首都曼谷及其附近變成了汪洋泽国。从上世纪中期到现在,曼谷人口由100万增至1200万,市中心高楼林立,市郊工业区成片分布。在城市开发进程中,违规改变规划用地性质,把绿地湿地改为商业用地,并且多条运河先后被填埋。有资料显示,作为泰国首都的曼谷,曾经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下沉。据此分析造成这次曼谷洪灾的人为原因。

模型构建:思考时可以用倒推法。例如图4,第一步是倒推“洪灾”的主要“形成条件”;第二步是从材料中找出与“形成条件”相关的信息;第三步是建立“信息”与“形成条件”的关系,建立模型并用地理术语进行表述(如图4)。

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和帮助学生构建答题模型,就是传授解题技巧、培养解题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 重视术语,规范答题

语言要规范就是指要善于用地理术语答题,用地理名词抓得分点,用地理语言描述地理事象,语言表达要有逻辑,要点要清晰,词句要简练。不少学生懂得一二,在答题时出现语无伦次、语意重复、思路混乱等,导致拿不到分,所以规范用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综合题解题基本技巧。

例如,有学生解答“近年来,爪哇岛城市化发展迅速,而粮食产量下降,试解释产量下降的原因(3分)。”一问时给出这样的结论:“①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粮食需求量大而耕地减少;②产业结构调整;③农业结构调整。”这种表述出现明显的逻辑混乱:第①点中“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粮食需求量大”和“耕地减少”之间的关系杂乱。另一学生这样作答:“①工业化发展,人们大多从事工业;②产业结构调整;③土地大量被侵占做工业用地。”存在问题一是跑偏题:应当突出“城市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而不是“工业化”;问题二是用词不准:第③点中把“土地”改成“耕地”、“侵占”改成“占用”更妥帖。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答题出现错误除了审题不清或知识点不理解外,语言不规范也是重要成因,因此,建议把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引进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规范性。

四、 学会反思,自我提高

同样的练习,能力强的学生“做例题”而不是“看例题”、“对答案”而不是“抄答案”、“理解知识归纳”而不是“通读知识归纳”、“整理笔记”而不是“抄写笔记”,这一系列细节渗透着“反思”的过程。那么,学生对“解题”能做哪些反思呢?

反思解题过程。对审题、运算、表述、思路、心情作反思,归纳出解题经验或常犯错误。

反思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于习题中出现的新知识点进行理解、整理、记忆,总结已授知识点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

反思学科感觉。学科感觉就是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或能力。“学—练—反思”,多总结地理术语、地理方法、地理工具,用这些去解释地理原理、地理现象,有意识地用地理知识去联系现实生活,认真解答地理题目,“感觉”在这一过程会越来越好。

反思的过程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是查漏补缺的好手段,是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地理基本技能。

猜你喜欢
答题例题审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