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远
摘 要:“劝学”是荀子学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学”字,在荀子看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知识与技能,其次是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其中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荀子学术思想中“劝学”的核心部分,构成了荀子所谓“学”的主要知识。荀子的《劝学》对于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此,我们从高中学生这一角度切入,探讨《劝学》中的重要思想对于高中学习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荀子;劝学;高中;学习;指导意义
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劝学”是荀子学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学”字,在荀子看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知识与技能,其次是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其中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荀子学术思想中“劝学”的核心部分,构成了荀子所谓“学”的主要知识。“德智体美劳”,是当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观念,其中“德”字位于首位,从排列的顺序就可以看出。但在这种理念由于受到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在具体实践和具体操作中,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当代教育普遍存在重视“智力”,轻视“德育”的现象。对此,荀子的《劝学》为匡正这种现象有很大的作用。荀子的《劝学》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启示性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下面一一进行探讨。
一、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指导意义
《劝学》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意义,其中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永学不倦。高中课本《劝学》中,第一句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这句话是学习的方法,也是学习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其次,学习是一件终身事业,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关于学习,《劝学》中有不少论述。
首先是有关学习的重要性方面的论述。作者运用了多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等,来劝诫人们学习非常重要,它可以提升人的内在本质,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成为更为高尚的人。且第三段,作者巧妙运用了多个对比,首先,“学习”与“思考”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而“登高”与“踮脚”的比喻,则告诉人们,自己琢磨很明显不如借助别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别人研究的高峰上,去学习和思考,将会比自己总结与研究更能获得收获。通过这几个巧妙的对比与比喻,作者告诉人们,需要学习很多的知识,来充实自我,弥补自我的不足。以上,都是在说明学习非常的重要。
此外,作者还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和态度:(1)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告诉人们不仅要多学习,更重要的是利用学习到的知识来作为参考,不断反省自己和纠正以往的自我,形成自我的不断升华和进步,最终成为智慧明达,且行为没有过失的完人。(2)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在最后一段,作者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因此必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不能够好高骛远。且告诉人们,即便是“驽马”,只要能够坚持学习,锲而不舍,就会取得成功。可见,学习是与聪明没有太多关系的,因此人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一定要坚持不懈,最终必定能够取得大的成就。(3)善假于物。在《劝学》这篇文章中,作者举例说明借助外来事物扩展自己的重要性。学习是最快提升自我的办法,只有通过学习,自身的局限和不足才能够外化,只有自身屹立于知识的海洋,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渺小。
二、 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学习知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但是培養道德是更重要的事情。荀子认为“天人各司其职,各有其分”,天道的运行时一种客观规律,并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人从天道中继承来的只有“恶”,并无“善”。因此,人需要“学习”道德礼仪,将自我与禽兽区别开,不断完善自我。
道德修养是比知识修养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是学习知识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荀子认为,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要过两步:1. 学习;2. 反省。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的提升呢?荀子认为“言多必失,行多必失”,不谨慎的言语和不谨慎的行为都会导致灾祸的发生,因此,君子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态度,时时刻刻监督自己的行为,不断反省自己的立身行事是否有不当之处。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智慧和更高道德水平的人。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参验反省”才能够更有效呢?荀子主张“强学力行”。作者认为,人登高而知天之高,人临溪而知溪之深,因此,拥有良好的道德认知水平并不是真正的具有良好道德情操之人。真正有道德的人,是指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的人。只有化“认知”为“行动”,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讲,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导致学校普遍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道德水平的高低,这导致当代中国的教育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劝学》这篇文章中,荀子特别强调了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道德和礼节”的学习。这对于当代教育制度有指正作用。对于受制于当代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的高中生来讲,从上学第一天开始,便已经将“分数”看成人生唯一的事业,考上大学成为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终极梦想。但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上大学,而是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代很多中学生显然忽略了这种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掌握更多的技能和能力来面对更多的社会压力和社会现实。但是,当代教育显然已经偏离了这一目的,这使“分数至上”原则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行为标准。只要分数够高,那么,就是一个“好”学生。这种评价标准显然是不公正的。而荀子的《劝学篇》则纠正了这一偏颇的思想,使学生们认识到,“德育”与“智育”是一样重要的,甚至“德育”更为重要,利于学生在今后自觉提升自我在这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其成为身心更健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义[J].哲学研究,2008.
[2]夏超男.荀子“劝学”思想浅析[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3]曾强,张传燧.“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篇》解读——兼论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J].大学教育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