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歌,一个不解的缘

2017-12-09 10:15潘隽玮
音乐爱好者 2017年12期
关键词:喜马拉雅神山雪域

潘隽玮

当你一路驱驰着尘土漫入无边的苍莽,那一条条松弛有度的细线在敦厚而圆满的山体表面贲张流动,你知道什么叫雄浑;当你看到那一片片如绿松石、天青般散落镶嵌在大地的圣湖,你的心也变得明澈;当你拖着沉重的喘息,迟步在风与巾幡齐颂的山口,回望脚下的路像梯田一样层递铺延,你才感同“伟大”二字;当你发现自己的座驾扬起的尘土正是不远处那些衣衫褴褛的朝拜者和转山者用膝盖、身躯和额头所贴赋的余温时,你的意念中植下了虔诚的种子。

藏族生活在自然中,贴近着自然,他们也用自然的民歌去回应自然,赞美自然。像射过草原的箭镞,像几度猝转的河流,像锅庄簇拥的篝火,又像恬卧坡上的格桑梅朵,没有比这更真、更醇、更感人的了。在远离自然的都市,这样的歌曲远不及那些抵着油门冲破各种风俗礼仪禁区的流行歌曲受青睐,因为膨胀的欲望总在迎合着自己的极端。但是,毕竟也会有人想要回归。

于是,藏族的民歌总在那里等我们,就像根呷的歌中,无论冰封大地还是春暖花开,都在草原等候(《我在草原等你》)。

近年来,随着藏族地区自然、心灵题材被挖掘,包括照片、游记以及《喜马拉雅天梯》《塔洛》《重返狼群》《冈仁波齐》等等影片,西藏的旅行日趋繁盛,以致不少游客的大北线行程因为住宿问题而变得不再圆满,以致藏区的心灵受到外来餐饮和住宿等商业模式的挤压。我们在乎吗?我们不在乎吗?我们又在乎什么?

“我在这里长大,风教我说第一句话……雪山看我长大,看着我在山下牧马……这就是我的家,是大地用背托起的一座塔,遥望喜马拉雅的海拔,我含着热泪向你跪下。”根呷的《喜马拉雅》充满对自然的温韵和虔敬,这是一种自苯教时期即流淌着的对自然的信仰。藏族建筑顶部四角上那一树树风马旗、煨桑时融和在晨光中的团团柔烟、神山圣水前累世而成的玛尼堆以及五色巾幡,讲述着一段段朴素而通向佛义的关系。就连那惯例使用矿物颜料的传统西藏唐卡,都暗示着西藏-自然-佛教的神秘联系。当这样的热爱和虔诚倾注在音乐中,便有了《心灵归宿》《自由飞》《天地念》等等歌曲。

大昭寺前日夜可见信徒等身叩首和转经的身影,通往冈仁波齐的道路上的确可见用身体丈量路途的人们,因为唯一一尊佛陀本人加持而又未遭破坏的等身佛像在大昭寺,因为佛教中的世界中心是冈仁波齐,多么令人赞叹的缘分,多么令人歆羡的福报!所以,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这里,修行在这里;所以,皈依的异客修行到这里。于是有了“和我一起去转山,石头上刻下思念,和我一起来朝拜,走到天的尽头,离开你,就是彼岸”(根呷《和我去转山》)。也有了“一群群朝拜的人,一颗颗虔诚的心灵,越过了江河,爬过了雪山之巅,磨破手掌唤醒大地”(根呷《朝圣》)。

藏族的儿女热爱这片壮美的土地,这片神奇的大地。他们用诵经、转经般平凡的反复来歌颂自己的家乡,又用宝石、金箔般美丽的辞藻来绘赞自己的桑梓。所以,有了如此众多的歌手和如此缤繁的颂歌。亚东的《唱给太阳》《草原吉祥》《雪域故乡》《卓玛》,央金兰泽的《布达拉》等等,这些歌曲就像不断转世的心性,把每一次的惊喜和喜悦抒发;就像一塑塑糌粑和酥油精心揉合而成的酥油花,供奉在神山和圣湖前。

和侗族、苗族等等一样,藏族也讴歌世间的真情,因为美好的情感是基于前世累积的福报,也是今生永远的修行。所以有“噢慈祥的母親是美人中的美人,噢像那白度母一样心地善良……她头顶堆满白雪,腰弯成一道山梁,她每天摇着经筒,一心为儿女们祈祷吉祥”(亚东《慈祥的母亲》),所以有“放牧的阿佳啦,您想我了吗?转经的老阿妈,您还在吗?朝拜的僧人啊,您走了多远?漂泊的孩子啊,您想家了吗?天空啊那么宽,云儿就像思念,雄鹰啊飞走了,带走了我的爱。草原的花谢了,你还不回来,天亮了,下雪了,我该思念谁?”(根呷《谁的思念》)。

在这些真挚的情感中,最楚楚动人的莫过于爱情,像美丽的格桑梅朵,温情地盛开在这片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体魄才能生存下去的雪域高原。“遇见了你,就不该离开你,不再和你擦肩而过。遇见了你,就不该离开你,永远和你在一起。”(央金兰泽《遇见了你》)也许可以作为爱情中惜缘的代表,当然更多的也是将西藏独有的自然和人文意象带入,正如根呷唱的:“高高的雪山有一尊爱的神,保佑我遇上意中人,多希望天天都相见,诉说着相思的苦闷,蓝蓝的天空飞翔着爱的鹰,带着那阿哥无限深情。多希望时刻在一起,让爱的血液沸腾。我爱你呀卓玛央金,我思念的人呀卓玛央金,走遍草原上每座帐篷,日日夜夜找寻你的身影。”(《卓玛央金》)最奇特的是根据仓央嘉措的诗所作的《玛吉阿米》:“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就冉冉浮现在我心田。”虽说俗世多认为这是爱情民歌,但观世音菩萨的托梦也使得玛吉阿米的背景扑朔迷离,更带有宗教色彩。

不管怎样,藏族儿女爱听、爱唱自己的歌曲。在藏区,酥油茶和甜茶飘香的地方也是藏歌升起的地方。如果你想酣畅地欣赏藏歌,只要坐上这里旅游公司的车。就这样,第一次,我听了一路藏歌;第二次,我跟唱了一路藏歌。

这路,像梦中寻踪已久的从雪山而下蜿蜒的溪流,我们顺着它漂在广袤的土地,曾经神往的山峦层次分明地连绵在脚下,连结在似远在近的天边。鲜有突兀的棱角,一切的伟岸都是悄无声息地衔转,以致车中人不知这车何时又开始了盘山。没有茂密树林,只有高山草甸,或者什么也没有,但却富于色彩变化,比茂密的树林更不显得单调。湛蓝的天空像一面巨大的明镜,照出了大地的纯净,虽然车后会有烈焰般的尘土,但依然纯净;湛蓝的天空照出了地上的人和牛羊,他们的思绪洁白地随风徜徉,没有形态。车中,依然是根呷的歌:“看那涌动的彩云,把草原和蓝天相连在一起。我想轻轻地告诉你,我的家就在雪域。哦,哦,我就是那片云。我的家,家在雪域,再高的天也能飞,飞上去。哦,哦,哦,我就是那朵浪,我的家,家在雪域,再长的路也敢走,走下去。”(《家在雪域》)在根呷起起伏伏的高音中,不需要想象,因为我们就在歌中。

与西藏有缘的人不难发现它的神奇,因为它的神奇无处不在。定完行程后,忽然发现我今年的中秋节竟然又将如两年前一样在日喀则度过,所以时隔两年,又有了一张日喀则的中秋月影,又有了如出一辙的月饼之欢。当《天籁歌者》(根呷2015年专辑)在进行中,当司机和我一起跟唱着《喜马拉雅》时,就在我喊出“喜马拉雅”这一bB最高音时,兴奋地发现喜马拉雅神山正出现在前方的山坳间。也许你不以此为神奇,那么还有:两年前,一位感冒发热、连下车欣赏美景的气力都没有、喃喃了一天要回程的朋友,在见了某座神山后便下车礼敬,之后居然一路风平浪静。西藏的大奇远不止于此,而奇迹的存在也许是为了让人珍视当下,敬惜缘分。

西藏的民歌中时常会有一座神山、一片圣湖;去过西藏的朋友,包括去过四川、云南等地藏区的朋友,一定知道藏族的雪山是被赋予了神性的,因为他们并不总是显现在晴朗的天空,因为他们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看见神山是美妙的缘分,尤其圆满地见到所有想见的神山,这些需要我们的善良和虔心。

也许,除了受到朝拜者和转山者的感动,一路的藏歌已经将这样的虚无和虔诚栽种到了每个人的心中,只待我们去悟得。

也许,除了一张张定格的美景,流动、灵转的藏歌也已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是的,已与藏歌结缘。两年前的大北线,行程艰苦,平均海拔都在四千米以上,包含至少四天土路,旅馆经常断水断电,有时墙外就是狗吠。我们算上司机一行四人,两人带病,其中一人一度肺水肿。但是我们依然驶完了全程,而陪伴我们的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还有虔诚的藏歌,尤其是根呷的《天籁歌者》。根呷的歌在引入流行元素的同时保留了大量藏族风格,他的声音高远、辽阔,像山和草原,又幽转柔情,含着流水。听着听着,我不禁跟着哼唱。但是藏歌独特的发声方式往往令人难以捉摸,而且音调很高,所以第一次旅行时我只能以假声摹唱。回家后,我反复播放这部专辑,听着藏歌的灵性,觉着西藏的灵性。我开始改换真声,慢慢习惯后,方能够勉强降调演绎。我不知不觉闯进了未曾想过的藏歌世界,虽然涉猎还不广,但却越走越深。由于我先学美声,藏族民歌唱法是否会干扰美声唱法学习不得而知,但我因为喜欢,所以义无反顾。

也是幸运,我在藏歌中悟得了鹰在蓝天中飞翔的自由,这种自由嫁接在美声唱法上后倒令我逐渐摆脱了一个“顽疾”。事情缘于我今年有幸去云南,与藏区同胞交流藏歌,不知是一路车上轻声和假声哼唱的缘故,还是为了减少多余的消耗(毕竟是高原),总之我演唱时高音感觉超乎平常,好似卸下了沉重包裹,受到遒风的托扶,随着山脊跌宕。虽然比根呷的原调降了一到两个半音,不过已经如证悟般完整演绎了诸如《卓玛央金》《家在雪域》《和我去转山》《谁的思念》《天边的巴拉格宗》等等我非常喜爱的歌曲,甚是惊奇。旅行结束后,我继续寻找感觉,也在声乐老师的点拨下找到了放松的感觉。这藏歌之缘的转化确实奇妙。

此次再行西藏,地点有所变化,所以路不尽相同。挨出日喀则,那种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恍如昨日,那梦中诗中的山川。一路上,藏歌飞扬。虽然此次阿里的行程短暂,但我们却目睹了五大神山的真容和风采,再次拜谒了冈仁波齐,拍摄到了喜马拉雅和南迦巴瓦的日落金山,甚为难得。

每当唱起藏歌时,我就会想起雄伟的布達拉、唐卡般的纳木错、酥油花般的羊卓雍,以及天边的巴拉格宗,想起雪山上流下的每一滴水所诉说的古老故事、草原上盛开的每一朵花唱着的动人牧歌。也许看了这篇文章后,你们也会同西藏和藏歌缔下美妙的不解之缘。

猜你喜欢
喜马拉雅神山雪域
挑战雪域之巅
年卜热桑神山
扎色神山
美女冒险家:“翼装”飞越喜马拉雅
给喜马拉雅找找茬
雪域高原
雪域之巅
永远的神山
都柳江——穿行在神山圣水之间
风过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