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分析

2017-12-09 17:15湖北文理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7年2期
关键词:潜江木雕纹样

马 佳/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分析

马 佳/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本文对几个主要的湖北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历史和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量众多、绚丽多彩。本文着重以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湖北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对象,分别论述其由来、发展历史、主要特点等内容。

一、土家族手工绣花鞋垫

1.历史由来。

唐宋时期的土家族手工业及副业都比较发达,除了采茶、取蜡、采药之外,特别是土家纺织业有更突出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的如土织西兰卡普、手工布鞋和绣花鞋垫等,制作细致精良,图案喜庆吉祥,使用舒服适意,据说还有养生保健的效果,所以当时做为地方统治者和朝廷纳贡贡品,用来换取朝廷的食盐、丝绸品和金银货币等物作为“回赐”,长久以来这种贡赐关系稳定了土家族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的基础。土家族手工布鞋和绣花鞋垫也是当地人传情达意的高档礼品,并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天。

2.特点。

土家族手工绣花鞋垫做工精良,纹样秀丽,工艺手法多种多样,装饰手法繁多,常见的针法主要有平绣、缠针绣、扣锁、十字绣、扎目等。总之,针法非常丰富,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土家族手工鞋垫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装饰图案纹样主要以植物纹样、花卉纹样、动物纹样及人物纹样为主,配合使用一些几何纹样。在颜色的使用方面,底色多以深蓝色、红色、黑色等为主,图案纹样常采用黄色、绿色、紫色、灰色、白色等颜色。色彩搭配丰富、对比强烈、主次分明、繁简相宜。

土家族手工鞋垫的制作工艺是用布、魔芋、马铃薯和红薯粉等具有粘性的粘稠状物质粘合而成。一般由五、六层布组成,表层布常用细纱布或能清晰分辨纹路的白布。

二、天门蓝印花布

1.历史由来。

湖北天门地区位于江汉平原,濒临长江,当地气候和土质对种植棉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天门是全国著名的棉乡。随着植棉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地方棉纺织手工业的兴盛。另一方面,天门大量种植蓝草,为染制蓝印花布就地提供了染料来源,这对天门蓝印花布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特点。

蓝印花布在很多地方都有生产,同为手工业时代的产物,其制作工艺大都一样,但在其他方面却不可避免地带有地方色彩。江南蓝印花布以温文尔雅取胜,湖北天门蓝印花布则以强健大胆、沉着朴素、清新明快、抒情性的乡土魅力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历来制造生产蓝白花布的方法共有四种,即蜡缬、夹缬、绞缬和灰缬。灰缬即以漏版刮浆法制作蓝印花布,由于使用的材料容易取得,制作过程简便,最重要的是可以量产销售,因此广泛流传,明清之际成为民间最主要的衣被装饰方法。刮浆染的传统工艺流程是:刻板,刮浆,揭版,浆布,显色,刮白,完成。

三、鄂州雕花剪纸

湖北民间剪纸有剪、刻两种。鄂西北以剪为主,样式有窗花、灯花、喜花以及鞋垫花。而在江汉平原及鄂东地区,更多的是使用刀具,以刻代剪,成批生产雕花剪纸进入市场。雕花剪纸又名“花样”,主要是供给妇女刺绣使用的图案底稿,多是和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图案。

1.题材。

(1)现实生活题材。因为作者大多来自农村,所以她们的作品题材大部分是取材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如喂鸡、养猪、牧羊、放牛、走娘家、抱娃娃、参加田间劳动等。因为这些题材都来自生活,所以剪纸作品表现的生活气息就十分浓厚。

(2)托物寄情题材。这类题材的一大特点是采用谐音、谐形、象征等寓意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纳吉祝福、祛邪、除恶、劝勉、警戒等愿望,或是远古图腾崇拜在民俗文化中传承、复合、变异的形象符号,在花样剪纸中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构就了民俗文化形象载体。

(3)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题材。鄂州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比较特殊,既有楚人风貌又有建邺遗韵。其民间的传说故事非常多,如楚剧《葛麻》,黄梅戏《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传说老鼠嫁女、二十四孝,神话故事《西游记》,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关羽、秦琼、尉迟恭等,都是民间花样剪纸普遍表现的题材。

2.特点。

(1)形象稚拙夸张。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局限,鄂州民间花样剪纸处理形象时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抓住这些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形象一目了然。

(2)阴阳线条,断连互衬。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鄂州民间花样剪纸作品同样也很讲究线条,它采取镂空的办法,形成了阳纹的剪纸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线线相断,千刻不落,万剪不断。

(3)造型装饰图案化。鄂州民间花样剪纸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用“层层垒高”、“隔物换景”等形式,把天上的飞鸟、水底的游鱼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物、花草等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并采用平视构图形成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

(4)色彩单纯明快。鄂州民间花样剪纸的色彩造型手段非常丰富,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套色、填色等方法的运用非常大胆、灵活。色彩单纯明快,在简中求繁,繁中求简,巧用色彩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其协调与统一。

(5)鄂州民间花样剪纸灵活巧用月牙纹、锯齿纹,使作品很具刀味纸感。

四、老河口木版年画

1.历史由来。

老河口木版年画兴盛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至解放前,老河口市区印制木版年画的作坊有十几家,产品远销邻近的陕西、河南、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区。每逢农历新年,当把五颜六色、雄赳赳气昂昂的门神往大门上一贴,即使家徒四壁的人家,也有了新年的喜气和希望。老河口的木版年画,就像天津的杨柳青一样,成了这些地区百姓共同的记忆。

2.题材与特点。

老河口木版年画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芳香的泥土气息。构图饱满主次,线条密实一丝不苟,颜色丰富对比鲜明,均衡中力求变化,整个流程沿用古法手工制作,工艺复杂。

老河口木版年画题材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故事、传说, 也有适应需要刻制的农历、农事谚语、书法条幅等,题材广泛。表现质朴、原始,有着强烈的民族原生态气质。主要表现形式有中堂、门神、贡笺、历画、喜画等二十多种,其中以门神为多,表现类别大致为五类:一为吉祥寓意类,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如《燃灯道人》、《赵公元帅》等。二为民间童话,如《老鼠娶亲》、《过猴山》等,题材富于想象,生动有趣。三为戏曲故事类,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画面造型完善,且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关公》、《钟馗》等。四为民风民俗类,如《百寿图》、《一团和气》,反映了社会风土民情。五为花鸟瑞寿类,如《富贵春荣》、《百鸟朝凤》,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从风格、样式、色彩、造型等表现形式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表现技法上突出构图饱满而层次分明,线条密实却一丝不苟,颜色丰富而对比鲜明,均衡中力求变化。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不受自然现象约束,高度概括、高度夸张、画面饱满、形态生动,既合物理又合法度。尤其人物造型,注重人物心理精神状态表现,比例适当,面部表情生动、完美。陈义文塑造的神,一个个可敬、可亲、可爱,是人中之神,是能与人互通灵性之神,神形兼备,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五、楚漆器

1.历史由来。

荆州从古至今都是江汉平原的经济和文化重镇,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优质树木生长,春秋战国时代盛产金丝楠木,多植漆树,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荆州城内仍种植有大片漆树,长江中游的荆江段曾多有沙金,丰富的物产,为楚式漆器的成就提供了就地取材的条件。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极高水平。许多文物考古专家都以为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事实上,2000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沙地区不断传承;近40年来,荆州地区楚墓中漆器陆续出土,到现在已超过五千余件,人们惊讶地发现,出土文物中二千多年以前的“捧盒”、“茶盘”、“茶食盒”等,居然与建国初期本地人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样.。

2.特点。

装饰纹样多是从商周青铜器基础上变形而来。注重线表现,流畅的曲线构形。纹饰大都活泼、浪漫、自由、轻盈、婉转、流动。语言形成背景:楚漆纹饰“浪漫主义”,不是倾向于理性的、写实型的,而是偏向情感、想象型的,重视人的情感的抒发。

色彩上楚人尚赤,楚人先人祝融氏被尊为“火神”,反应其审美意识。楚漆器颜色主要为红(深红、褐红、朱红)、黑(漆液时间长自然变黑)、熟褐、棕黄、黄、绿翠、绿、蓝、青、白、金等。

六、汉绣

1.由来。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和广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汉绣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绣不仅仅是刺绣,它承载着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技巧的界限,民俗文化才是让它如此瑰丽珍贵的灵魂意义。

2.工艺特点。

与苏绣、湘绣、蜀绣相比,汉绣工艺有自己的绝活,尤以铺、压、织、锁、扣、盘、套这七种针法的变化运用而著称。汉绣下针果断,图案边缘齐整,名之曰“齐针”。绣品多从外围启绣,然后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除“齐针”的基本针法外,汉绣还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灵活运用诸如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等针法,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在绣业中独树一帜。

七、潜江木雕

1.历史由来。

潜江木雕历史悠久,工匠们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艺术元素与创作灵感,兼采南北木雕流派之长,逐渐形了具有鲜明乡特和江汉平原民俗文化特征的木雕艺术。

潜江古老的民居体现了明朗、敞亮、灵秀的乡风格,其三间三拖的住居形式与模式化的室内陈设,是潜江民俗特征的反映。这正是潜江木雕产生和发展的载体。依附于建筑部件、家俱木器,潜江木雕走出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潜江木雕就地取材,以江汉平原常见树木为材料,吸纳各方雕刻技法,经过历代匠的苦心经营、推陈出新,从而形了兼具实用和观赏、适合乡民欣赏味的家居木雕艺术。

潜江木雕是植根于湖北潜江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以本土木材及树藤、树根为基本材料进行雕琢加工的民间工艺形式,属传统木雕艺术门类。其文化根基可溯自战国时代楚国潜江境内章华台宫宛群木构建筑,在明清时期已经十分熟,在晚清时臻于完美。现存的古代潜江木雕器具多属明清时期散落于民间的作品构件遗存。

3.特点。

潜江木雕不追求木材的名贵,而是立足本乡本土,所用材料均采自乡。雕师艺将潜江常见的杉木、杨木、柳木、槐木等作为雕刻的原材料,所镂刻型的木件器物也就打了乡特有的烙印,具有和、柔忍而又纯朴的品质;而造型也古朴典雅,灵动飞扬,具有明快秀逸的装饰风格。

潜江木雕凝缩了乡的文化元素。潜江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楚民的图腾崇拜与民间信仰折射在潜江木雕的图案与纹样中。家俱一律漆鲜艳的朱红,也是楚尚红的映。雕刻中融入大量的历史典故与民间传说,正是中传统文化在潜江木雕中的尽释放;尤其像“渔樵耕读”“老鼠子拖葫芦”“骜驴子不过桥”等雕饰更鲜明地折射出潜江乡的地域文化特与方言文化息。

潜江木雕装饰题材广泛,主要以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神话传说、自然风光、生活场景等为表达对象。图案丰富多彩,以人物、动物、植物、器物、几何纹样为主,“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潜江装饰木雕极富色彩的部分。

[1] 方湘侠主编. 湖北民间艺术. 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

[2] 边广兰.荆楚民间文化大系.长江出版社,2011年

马佳,女,硕士,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研究。

本文系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名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品牌包装与推广研究,项目编号:16Y171)

猜你喜欢
潜江木雕纹样
潜江小龙虾:一筐拍出28万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木雕鱼
领悟潜江
历届潜江龙虾节回顾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潜江不仅仅有石油,有油焖大虾——一样的曹禺,不一样的潜江『日出』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