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故事:来一杯海明威的“莫希托”
今年7月,几名新加坡“90后”大学生参加了2015“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来到中国西北,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通过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从中国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的两名大学生则用一年时间拍摄了50个新加坡当地人物的梦想故事。相信在座的同学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2015年11月7日)
■ 延伸阅读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和会林文化基金联合主办,是一项外国青年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观察中国,并通过自主拍摄讲述中国故事、记录中国风貌、展现中国精神的文化体验活动。2 0 1 5年的“看中国”项目,共吸引了来自2 0个国家的1 0 0位青年大学生参加,他们围绕“人·家·国”主题,拍摄了1 0 0部纪录短片。其中,既有通过“筷子”探寻中国阴阳平衡文化的《筷子:青岛的阴与阳》,也有以牛肉面为线索思考“家”文化的《来一碗兰州牛肉面》,还有聚焦一对在高校做后勤工作多年的老夫妻的《相伴》……近距离的接触,连续的跟踪,深度的观察,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一位参加者在甘肃兰州经历1 7天的拍摄生活后,就表示“改变了对中国西部城市的传统印象,看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新中国西北地区城市”。
同样是“他者视角”,两名中国大学生以镜头记录下了5 0位新加坡当地人的故事,同样让人“感受到梦想的巨大力量”。这5 0个人中,年龄最小的刚刚出生还没几天,年龄最大的已经9 7岁了,他们的故事拼接起来,就是一幅斑斓的新加坡时代画卷。摄影的首展是在一个商场里,来看的基本上都是路过的本地观众。他们在看完展览后感叹,原来在狮城不仅有曾参加对日作战的“飞虎队”队员,还有几十年如一日打磨出数不胜数作品的木雕师,更有用草根书店筑起一片郁郁葱葱“文化防护林”的守望者……所感者,是有那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所叹者,是这些故事就在身边,自己却未曾发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2 0 1 5年1 1月7日,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讲述中新两国大学生探索与发现对方国家的故事,既展示了两国友谊的接力棒正在由两国年轻一代接过来、跑下去,更要说明,只有在加深了解、互学互鉴中,才能增进友谊。
每一次的文明探索之旅,每一次的深入交流之行,都是拆除心灵围墙的契机。习近平多次向世界各国人民发出邀请,热诚欢迎他们来感知中国、了解中国,并强调,“了解中国,不能只看一个点、一个面,切忌盲人摸象”“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在他看来,“如果说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刚力,那么人文交流则是民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只有使两种力量交汇融通,才能更好推动各国以诚相待、相即相容”。
中国人民一向钦佩美国人民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也喜欢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还读过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2015年9月22日)
■ 延伸阅读
有着“文坛硬汉”之称的海明威,生于1 8 9 9年,是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以红十字会司机的身份投身于意大利战场。在那里,他被授予中尉军衔和三枚奖章,也留下了2 3 7处伤痕和梦魇般的记忆。康复后的海明威在巴黎一边当记者,一边写小说。1 9 2 6年,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出版,真实表现了战争对年轻一代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巨大伤害。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些作家因而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发表于19 5 2年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之一。它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在大海中,与巨大的马林鱼、成群的鲨鱼搏斗的故事,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常被人引用的名言,便出自《老人与海》。在6 2年的人生旅程中,他还创作出了《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渡河入林》等诸多不朽名著。1 9 5 4年,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的一生,超过1/3是在古巴哈瓦那度过的。他曾描述道:“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而在这里,有一个“街中小酒馆”,最有名的酒是用古巴特产朗姆酒加薄荷叶和柠檬调配的鸡尾酒,名叫“莫希托”,也是海明威的最爱。
与海明威一样,《联邦党人文集》也体现着浓厚的美国精神。1 7 8 7年5月,应美国邦联国会邀请,在乔治·华盛顿主持下,费城举行了全国代表会议。会议否定了旧的《邦联条例》,重新制定了一部取而代之的新宪法。新宪法在美国各州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拥护,一种反对。因此就发生了美国历史上一场最激烈的论战。《联邦党人文集》就是这次论战的结果。它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斯·麦迪逊三人,为争取批准新宪法在纽约报刊上共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而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文集。
托马斯·潘恩被视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名也出自潘恩。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曾撰写广为流传的《常识》小册子,鼓舞北美民众争取独立,建立共和政体。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价值。习近平详细列举自己阅读过的美国经典作品和造访海明威酒吧的亲身经历,正是为了表达: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在这次演讲中,习近平不仅熟络地说起雄伟挺拔的雷尼尔山、波光潋滟的华盛顿湖,还提到电影《西雅图不眠夜》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这部讲述爱与被爱故事的经典电影,塑造了中国观众对西雅图的最初印象:浪漫之都。直至今日,电影海报上的那句话,依然常被人提起:“如果那个你从未遇到,从未见过,从未认识的人,却是唯一属于你的人,那么,你将怎样?这里是西雅图,它相信人和人之间的奇遇。”习近平以此为例,说明一个道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