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浅析
吕超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基础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被重点部署在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行业,战略作用是服务于国家,其初始投入资本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国有企业发展趋于多元化,国有企业自身经济资本来源日渐丰富。鉴于国有企业内外部资金来源与流转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促使国有企业对自身资金管理工作愈加关注,本文旨在基于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特点,分析讨论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面对的主要风险以及适合风险管理采取控制手段。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风险控制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自身有着不可动摇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随着当代国有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已不可避免的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巨大浪潮之中。世界经济波动幅度大,我国经济目前也面临着复杂的形式,2013年中央提出的 “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是对我国经济矛盾、隐患和挑战的集中概括。
国有企业阶梯式的发展状况,为企业资金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资金流动弹性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在近几十年的国有企业发展历程经历了很多曲折。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过自身总结升华,均已具备了较高水平的企业资金管理理念。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与一般企业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独特经济特点,本文以总结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特征为起点,继而对其资金管理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提出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在分析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特点之前,首先对国有企业本质特点进行简单回顾。在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通常指由国家的中央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国有企业是区别于大多数合伙企业、个体企业的。本文的资金管理研究基于两个出发点,一是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行政性,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建设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兼顾国家利益与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由于国有企业的重要身份,其发挥的经济作用广于其他性质的企业,所以其资金从来源到使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来源渠道较其他企业更为广泛,但使用限制相对较多。
(一)国有企业资金主要来源分析
国有企业扮演着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角色,社会责任与企业责任并重。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较一般企业相对会增加一部分国家投入。如果按照通常的资金分类,主要有资本金投入、经营现金流入、内外部融资、财政拨款等四种方式。其中,资本金投入一般为企业创立之初收到的国家投入,以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增加的资本投入;经营现金流入为企业在市场活动中通过正常经营获得的现金流入;内外部融资主要指通过内部资金平台以及外部金融市场获取的资金;财政拨款属于国有企业特有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与国家基础建设有关的项目资金投入。
(二)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优势分析
国有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优势之一,国有企业流入资金渠道相对于一般商业企业更为丰富,除一般商业经营外,对于国家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及重点研发项目都会给予一定金额的财政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力度根据项目特性不尽相同;另外,国有企业在商业银行系统中整体评级得分更高,更容易得到金融市场资金的青睐与支持。优势之二,我国国有资本监管机构对于资金监管体系的建设一直常抓不懈,国有企业在开展各类投资项目时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从一定角度来看大大降低了国有企业项目投资风险以及资金使用风险。
(一)经营资金链弹性不够,导致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国有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战略发展策略截然不同,经营资金来源与资金链弹性呈现明显差异。国有企业在初创期、发展期与成熟期这三个期间转变过程中,资金主要来源也由股东投入逐步过渡到经营现金流入;而在资金流出方面,主要由前期投入开办费转为两个方向,一是经营运转需要的成本费用资金流出,二是管理层考虑扩大经营需要开展再投资引起的资金流出。
企业自身的经营现金流入是资金运转的重要基石,也是财务杠杆使用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无论是否使用财务杠杆,国有企业如未能正确判断正常经营资金流入、股东资金再投入空间、供应商资金支付、日常开办经费需求四者之间运转的时间与空间转换要求,均有可能引起资金流转速度与流转弹性的失调,从而导致国有企业陷入一定的经营困境。
(二)宏观环境预判不够,金融市场变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国有企业在进入经营稳定后,还需要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来支撑企业的发展,财务杠杆开始发挥作用。然而金融市场的风险预判难度远高于企业经营预判,使得国有企业面对更大挑战。目前金融风险大致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行业风险、政策风险及其他风险。现阶段,大部分国有企业主要运用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以上方式较为传统,对于金融风险预判要求较低。但是部分国有企业随着发展需求,融资额度逐步提升,会出现融资周转链条紧张,资金风险失控,甚至出现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2016年4月,中国铁物公告称,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公司申请总额共计168亿元的债务融资工具暂停交易,该“债券兑付危机”引发国内整改金融市场的强烈关注。在同年8月该公司完成兑付其中68亿元债券,支付债券本息70.46亿元,该危机正式解除。虽然该事件有媒体将其解释为“企业内外、宏观微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该事件还是给国有企业经营者敲响了警钟。通过金融手段开展的融资工作,很容易给人以“风平浪静”的假象,其中实际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国有企业若不慎卷入其中将带来一定的社会负面反响。
(三)资金利用效率欠佳,资金成本过高会加大企业经营负担。近两年,国资委一直对中央企业提出“增收节支”的工作要求,2015年曾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增收节支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做好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工作提出九条具体要求中,有两条都涉及对“资金成本和债务规模”双控制的明确要求。通常来讲,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广义的看资金成本不仅仅包括企业从金融市场融入资金支付的筹集费用,还应当包括企业在日常经营周转过程中占用的资金(比如应收账款及存货)。
目前,资金的取得和占用成本普遍较高:从互联网统计数据看,金融市场通用的银行贷款、信托、基金、上市等方式的融资成本在7-25%,甚至更高;而企业放弃商业折扣或者使用银行贴现等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成本会远超过其名义利率。国有企业需要对资金链循环周期及外部资金使用额度进行周密策划,多方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严格控制资金使用成本。
(四)项目投资的资金成本测算存在难度,容易形成项目投资风险。
国有企业在开展大型项目的投资工作时,对资金成本的控制不当会导致整个项目的成本上升,从而增加项目投资风险。国有企业的一些大型投资项目存在投资金额大、前期建设周期常长、施工技术要求高、项目合作方较多等特点,资金成本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据重要比重。投资项目成本管理存在诸多风险因素,资金成本相对会被管理层忽略。如果项目投资方未对项目总投资额与投资期、项目回报率、净现金流等因素做到较好的把控,会出现建设期资金流入与建设进度不匹配,或者经营期经营流入未达预期造成偿还能力受限的情况。由此引发贷款资金计划被打乱、资金到位受阻、资金成本价格以及资金成本总额的上升等结果,从而导致整个工程造价出现大幅度上升。
(一)提前介入企业管理决策工作,做到准确预判。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早已渗透至企业的各个环节,资金风险管理已逐步得到高级管理层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做好资金风险防控,财务管理人员也应在企业战略规划阶段以及项目投资决策期就积极参与。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是个全方位、深层次的财务管理工作,要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年度全面预算、合同执行管理、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工作做好结合;同时,在项目评估阶段做好尽职调查与资金流数据模型测算。财务管理人员务必在管理层决策期间及时介入,发表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的专业建议。
(二)建立健全资金预警体系,随时应对资金管理风险。造成资金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渡过危难时刻或者减轻资金风险对企业造成的伤害。资金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内的各部门参与,根据资金流转的环节与特点,结合各个风险点的具体表现形式,建立具备预警功能的风险管理体系。体系建设的考虑因素可以包括企业对外投资规模、融资渠道规划、金融市场合作伙伴评判、企业自身营运资金流动规律、政策性资金使用规则等。另外,预警体系最终应将资金管理风险进行分级(低、中、高),并根据分级制定应对措施。
(三)夯实资金管理细节,充分利用数据管理工具。随着国有企业的壮大发展,货币资金流量的总体额度与流动速度呈现阶梯式上升,为国有企业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提出了较大挑战。在拥有资金规划与资金风险控制体系的同时,还应通过相应的资金数据收集与管理提升资金管理的实效性。资金数据的收集包含本企业资金平均资金存量、外部资金成本价格、外汇市场变动情况、债券市场与资本市场等诸多关键数据的收集。所有数据在经过整理加工后,将有用信息充分释放并传递给管理层。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领导力中心,北京 100029)
[1]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选择》吴敬琏.
[2] 《中国企业为什么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 摘自新华会计网,作者不详.
[3] 《中国铁物“破局”国企债务危机》 摘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4] 《一文看懂融资难:国内各融资渠道资金成本比较》 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