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异地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情况的调查
——以陕西为例
张伟锋
近年来,部分地区当地无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以下统称异地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的情况不断增加。为了解陕西异地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情况,选取宝鸡等5市10个县,对全省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贷款情况进行典型调查。调查显示,异地金融机构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部分异地贷款快进快出、搭当地金融机构便车、轻视社会责任的情况时有出现,对区域金融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异地贷款;影响分析;监管建议
(一)异地贷款规模:总量持续增加,增速超过平均贷款。截至2016年9月末,调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贷款余额3486.9亿元,同比增长9.61%,当年新增贷款115.14亿元,同比少增159.05亿元。受调查的股份制银行异地贷款余额753.7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1.62%,同比增长45.43%,异地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当年新增异地贷款117.44亿元,同比增长261.41%,同比多增84.95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102%,表明异地贷款增长迅猛。
(二)异地贷款流向:70%异地贷款流向省内各地市,30%异地贷款跨省流动。调查显示,受调查的金融机构异地贷款的70%流向省内,主要集中在以西安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或200公里以内的范围,如咸阳、宝鸡、渭南等。同时,陕北榆林、陕南汉中等地也是异地贷款的重要投放地。此外,跨省流动的异地贷款,主要流向山西、青海、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市,以西北、西南和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为主。从授信方式来看,主要为贷款。
(三)异地贷款机构类型:以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主。以宝鸡为例,2015年末,国开行陕西省分行、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共向宝鸡市投放贷款115亿元,占宝鸡全部异地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42.44%,中信、民生、北京、恒丰等20多家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宝鸡信贷投放156亿元,占全部异地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57.56%。调查显示,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异地授信业务扩张速度迅猛,已成为陕西异地贷款投放的主力。
(四)异地贷款投向:主要投向当地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从调查情况来看,异地金融机构授信主要选择当地信息透明、管理健全的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大型国有及民营企业,行业主要集中于采矿业、制造业、公用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领域。异地贷款投向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的授信比重逐渐下降。就宝鸡而言,政策性银行主要投向了宝鸡棚户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股份制银行主要投向了宝鸡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钛及钛合金、能源化工、优势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
(五)异地贷款结构和期限:客户范围不断拓展,信贷集中度较高。从客户结构看,截至2016年9月末,调查的股份制银行均开展了对公贷款业务,贷款余额758.8亿元,只有6家机构开展了个人信贷业务,异地个人贷款余额仅15.21亿元。同时,异地客户从市区向县域拓展,从大型国企向重点民企蔓延。从授信期限来看,主要以中长期贷款为主。以宝鸡为例,异地授信客户主要集中于当地重点龙头企业,与本地金融信贷投向的重合度较高。
(六)异地贷款质量:资产质量管控压力较大。截至2016年9月末,受调查金融机构的异地不良贷款3.18亿元,同比增长了51.43%,占全部不良贷款11.45%。分析原因,主要是受煤炭价格下跌、经济持续下行、贷款重合度较高等因素影响,导致采矿、批发零售等行业贷款风险逐渐暴露,涉及地区主要为省外青海、省内榆林、渭南等。如某银行西安分行向青海一户碱业公司发放一笔3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因产品市场价格下跌等原因,贷款到期后形成不良。
(七)异地贷款管理:有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西安分行制定了异地授信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建立了异地授信业务工作台账,执行异地授信双重报备制度,并建立业务前台与业务后台共同履职的双线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机制,贷前和贷后检查坚持实地进行,对异地授信进行严格管理。有些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西安分行,禁止办理省外异地授信客户,禁止办理省外异地抵、质押为主要担保方式的授信业务,将省内异地客户营销范围控制在以西安为中心200 公里之内,对于榆林等地的授信客户实施总量控制和维持存量的授信管理策略。
(一)正面影响:金融机构异地授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是凸显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一方面,注册地在西安的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积极开展异地授信,促进了中心城市金融业辐射力的提升。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机构门类齐全,资金流量比较充足,集中了陕西省的大部分金融资源。通过异地信贷,西安也凸显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辐射和带动功能。
二是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信贷资金从中心城市注人关中城市群及陕南、陕北的中心城市和周边欠发达地区,使资金单一通过银行体系向大城市集中的格局得到改变,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调查显示,经济基础较好的宝鸡、咸阳、渭南等关天经济区城市共获得省内异地贷款的60%以上;陕北、陕南中心城市获得省内异地贷款的40%。
(二)负面影响:对金融监管和资金风险管控带来挑战。
一是由于金融统计未能全部覆盖,将会对当地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情况的综合研判带来影响。目前,在金融统计上实行属地管理,不包括异地贷款的统计。金融机构异地信贷的活跃,改变了以往统计将辖区内信贷投放总量等同于当地企业信贷获得总量的判断认识,影响了金融统计评估银行信贷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度的准确性。
二是贷后管理难度增加,难以有效核查异地贷款的风险担保。一方面,异地贷款的担保由于受地域、信息等因素限制,金融机构在全面真实了解异地企业的经营、财务、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足,为异地贷款的贷后管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贷后管理半径扩大,贷款监测一般仅通过企业提供的报表进行,现场跟踪管理检查不能经常进行,容易产生信贷风险。
三是资金快进快出,增加了金融风险传递的可能性。随着异地贷款规模的逐渐扩大,不同区域之间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区域金融风险传递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金融机构异地授信的客户集中度一般都比较高,若资金快进快出导致一家企业出现问题,势必涉及多家授信金融机构,会对地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
(一)探索建立异地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面对金融机构异地授信不断增加的新情况,监管部门不仅要监测本地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情况,也应将外埠金融机构在本地的信贷投放纳人统计范围。建议尝试建立异地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准确反映异地融资行为变动情况,制定出台区域融资规模统计办法,构建涵盖异地贷款的指标体系,使区域金融统计数据能全面真实反映当地的金融运行情况。
(二)依托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全面监测分析区域信贷数量和结构。由于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报表仅涵盖了辖区金融机构信贷发放情况,无法全面反映重点行业、龙头企业获得信贷的状况。因此,要加强对辖区内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异地授信情况的统计监测,及时掌握综合授信情况。建议定期编制辖区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信贷统计报表,全面监测、分析重点行业、龙头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数量、来源、结构、质量等情况,与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报表互为补充。
(三)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监管协作机制,防范异地贷款金融风险传递。建立授信来源地和投放地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杜绝异地授信业务出现“监管真空”。监管部门应对异地授信占比高、增长快、不良贷款率高的金融机构实施重点监测和监管,并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信贷投向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司法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共同防范异地贷款所带来的风险隐患,防止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
(中国人民银行宝鸡市中心支行,陕西 宝鸡 721000)
[1] 顾晓安,杜凤矫.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效果的分类研究[J].上海金融,2014年第3期:34-41.
[2] 匡国建. 如何看待金融机构异地授信现象[J].南方金融,2006年第10期:19-22.
[3] 方道富.异地信贷资金引入与当地经济发展问题思考[J].浙江金融,2006年第1期: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