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齐
摘要:李清照的词千百年来被广为传颂,经久不衰。本文主要从意境、语言、手法、风格方面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手法与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艺术特色;创作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词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婉约动人的词句和真切感人的意境让世间文人为其折服,她的词千百年来被广为传颂,经久不衰。那么,她的词作究竟富有怎样的艺术特色,才能如此触动人心,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广为流传呢?前期的李清照无忧无虑,词作显得青涩欢快。以靖康之乱南渡为界,经历了风霜的李清照,创作开始显得沉郁浓重,有了更厚重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哪个时期的李清照,她的词都有一定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少女時期的清新淡雅,还是后期的愁苦徘徊,不同的时期都体现出了李清照高超的艺术技巧,其艺术特色都值得我们认真鉴赏分析。本文主要从意境、语言、手法、风格四个方面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手法与特色。
一、意境
李清照的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出神入化,善于在景物之中融入浓厚的情感,将景物化为带着感情的形象。在她的词中,身边的景物总带着情谊,情景与人物的心绪相交织,从而可以将抽象的情化为具体的物,新奇巧妙。如《声声慢》中写道:“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大雁飞过,却好像是旧识,只是之前是身在北方,如今已身处南地了;凋谢的黄花凄凉满地,如南迁的人儿般憔悴。纵观全词,李清照并没有刻意写愁绪,但整幅画面与其中的丝丝细节,无一不是在表达浓浓的“愁”。这种“愁”是编织在整首词中的,如丝如缕,不可分割,融情于景。
除了融于物境之外,还有融于心境的体现。李清照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的方式总是很独特出奇,善于捕捉内心微妙的情绪,因而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复杂、更加多层次。如《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现了对丈夫浓重的思念之情,而这相同的情感却只能分隔两处,更体现了思念之浓厚,愁思之哀伤,体现了李清照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
二、语言
李清照的词作之妙不仅仅限于营造的境界之高,词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运用娴熟的韵律也是妙笔生花。李清照是一位语言大师,她的文藻被誉为“辞藻第一”,她的词被世人誉为“易安体”。她的辞藻明白如话,一读便懂,却又充满着文学气息,百读而不厌。她善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勾勒描绘景物,成词朴素天然,浑然天成。如《渔家傲》中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永遇乐》中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等,对景物的勾勒自然贴切,描绘得淋漓尽致,景情相生。她的语言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以情感,让人读来沁人心脾,神形相通。同时她也善于用口语化的通俗语言叙事,描摹人物复杂多情的内心世界。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将昨夜饮酒次日未消残酒的事情清楚明了地交代,而昨夜骤雨也让词人想到窗外的海棠是否已被打坏了花瓣,而问卷帘人,那人却说海棠依旧。但末尾词人点出“应是绿肥红瘦”,暗示了词人心境的微妙与复杂。因此她的语言虽淡雅朴素,但句句慎重得体,俗而不陋,用词虽浅淡,但情感的描摹却往往非常深刻。
三、艺术手法
从艺术手法上看,李清照词的最突出的手法就是慢词铺叙。这种手法将情感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外物的发展变化在时空上紧密相连,它让感情变得流动、鲜活,而不是凝固、静止的。如《永遇乐》中,作者将今昔对比,昨日繁华与今日凄凉对比,效果显著,更凸显了如今的沧桑之感。从起初元宵“融和天气”,转到“次第岂无风雨”,再到“中州盛日”,最终以一人孤独地垂帘“听人笑语”结尾。两次都以乐对愁,以愁作结,由今到昔,又由昔到今,反复渲染,层层铺叙,把词人满腔凄苦悲凉和盘托出,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时词人的悲苦无奈。
四、风格
从风格上来讲,李清照的词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南渡之前,李清照生活幸福美满,词风自然和谐欢快,后期国破家亡,词风才变得幽深沉郁。早年的李清照词风清新明丽,来自良好的家庭教育、开朗的性格和美满的幸福生活。因此她在《如梦令》中可以写道:“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又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将一个少女的无忧无虑与青涩娇羞逼真地描绘了出来,一个清纯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于纸上。南渡后的李清照词风婉曲幽深,表达情感变得含蓄沉重。明人杨慎在《词品》中说:“《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它是李清照苦难生活的绝唱,体现了家国之悲、漂泊之恨。《永遇乐》通过将昔日佳节盛日的欢乐与当前节日的凄苦孤寂进行对比,将身处异乡的满腹辛酸、故国沦丧的哀痛悲戚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