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卫生职业教育做“四有”好教师

2017-12-08 10:38张巧玲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四有

张巧玲

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不断更新教育觀念,关心爱护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卫生职业教育事业。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四有”好教师;乐业敬业

我国对现代职业教育高度重视,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明确了我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求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的责任重大,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担负救死扶伤的重任,既要有娴熟的技能,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仁爱之心。这要求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一、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

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树立“言传身教,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做一名学生信赖的教师”的坚定信念,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有前进的动力和克服万难的决心及勇气。

以笔者为例,笔者从临床护理工作者成长为护理专业课教师,经历了多重考验和磨砺。首先是角色转变,重新给自己定位。刚当教师时,笔者时刻提醒自己仅是卫生职业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教师,应该规划好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其次,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快速成长。笔者立志要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笔者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基本方法,认真备课,备上课内容,备学生学情,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向任课班级的班主任请教,同时利用自己有临床工作经验的优势,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让自己在实践中迅速成长。除承担常规教学任务以外,笔者还积极参与各级教学竞赛,主动要求担任学生技能大赛的指导老师,在工作中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精益求精,坚信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把吃苦当作磨砺并提高自己的机会。

二、乐业敬业,坚守道德情操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敬业程度,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就是在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笔者每学期第一次给学生上课,首先会提到两个词:“责任心”和“舍得”,让学生讨论如何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同时让学生明白“舍得”的含义,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能有回报,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做人做事,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承担责任。

三、与时俱进,拥有扎实知识

教师的主要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敬业的精神、渊博的学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信服的基本要素,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现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因此,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应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获得前沿的发展信息,同时拓宽个人知识领域,深入临床,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力求将最新、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在教学中的使用日益广泛,教师要与时俱进,合理适时地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四、感召学生,拥有仁爱之心

“立德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卫生职业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将做人与做学问结合起来。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经常会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教师当作心中的偶像和行动的楷模,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极大的示范性和感染性。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关心、爱护学生,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真正担负起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卫生职业教育过程中,师生常常探讨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善不良的医患关系。教师要从正面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对待医患关系,多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用真诚与诚信获取患者的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共建和谐社会。

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注重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让自己成为学识渊博的人、情趣高雅的人、风趣幽默的人、爱好广泛的人。只有热爱生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学生。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要以“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卫生职业教育事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有
浅议新时代党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常怀仁爱之心,争做“四有”教师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新时期高校 “四有”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年鉴工作“四有”
从“三无”到“四有”
践行“四有”要求 打造过硬扶贫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