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能力,扫除“拦路虎”

2017-12-08 13:56郑志勤��
考试周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拦路虎语感文章

郑志勤��

摘要: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人先从分析病因入手,即教师、学生、学科本身三方面存在原因。接着从教师、学生两方面结合学科特点找突破口:先谈教师要在教学目的、过程、内容、方法上改变教学观念,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最后着重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规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面。

关键词:教师;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工程,特别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势在必行。许多老师不无感触:语文难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难。阅读题成了不少学生的“拦路虎”,令学生望而生畏。究其原因何在呢?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先找出病因,才好对症下药。现在,我权且从三方面谈谈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

首先,从教师身上找。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不能很好把握教育目的、教学方法,抱着教参不放,照搬教参或“教案选”,人云亦云,没有认真钻研,求得自己的理解,在教学中随意性很大或自主性不足,使学生觉得味如嚼蜡,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另一类是对教材的钻研很深入,上课生动,学生喜欢,但他一味投入,不让学生自己体会,便使学生不必花太多精力就可以得到对文章精华部分的认同,习惯成自然。一旦让他自己去读,却束手无策。而要读懂课文,理解文意,要靠学生自己去咀嚼、领会,任何人不可越俎代庖。

其次,从学生身上找。其一,阅读量小,知识面狭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甚至是随意的、无意的,有的学生对古典四大名著都不闻不问,对安娜卡列尼娜、于连等就更视若无睹了。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学生阅读能力差的症结就在于此了。其二,缺少创新精神。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能做到在可疑处怀疑,在发散中扩思,在观察中联想,在鉴赏中创造,没有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其阅读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次,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语文科是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对同样材料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是只有一个理解,一个答案。而学生的理解并非都是“错”,而是不够全面或不深入。因此阅读水平的评价就不是泾渭分明了,而是大致的,只有理解深浅之分。语文考试中的唯一的标准答案,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兴趣,导致怕读、不读,当然最终其阅读水平也就低劣了。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原因,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从教师、学生两方面结合学科特点找突破口。

一、 教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这样有助于阅读教学

1. 教学目的上,由单纯知识传授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能力提高转变

语文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通过老师教使学生受到祖国文化熏陶,掌握交际工具,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中考、高考只是指挥棒,其目的还是考查能力,选拔语文素质高的人。所以现在中考阅读题已基本是课外的了,而高考考查课内阅读的已绝迹了。对这样的情形,教师就更不能照本宣科,甚至让学生没有分析、理解的机会。应该明确认识到课文只是载体而非目的,“教是为了不复需教”,不必太在意学生“知”了多少,而应指导其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自主理解、获取知识的能力。

2. 教学过程上,由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多向交流,共同参与改变

教学,是教会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的主导。与其教师一味地灌输,不如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品味,共同参与交流。教育家埃克斯利说过:“凡是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活动是由学生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的课,是最成功的课。”教育家迈克尔·韦斯特也说过:“语文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鉴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他在阅读教学中训练的形式便是“导读”,由四个教学模式组成:自读式,让学生在自读中疏通课文,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教读式,在自读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开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领会读书之法;练习式,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对学习的迁移;复读式,在读了一定量的课文之后,将这些课文组合成一个一个的复读单元,让学生再次阅读,既“温故”又“知新”。这样的教學过程,改变了一味的单向灌输,让学生有更多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了师生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 教学内容上,由知识传授平面化向学生认知结构主体化转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但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教师更重要的职责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加大课堂密度,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科学分配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也要明确认识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知能力,懂得“渔”,才能在阅读时游刃有余。

4. 教学方法上,由单纯的一种方法运用向多种方法运用转变

教学方法上,要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的教学。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又是多种多样。诸如问答法,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又如讨论法,可以由四个学生组成一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再如点拨法,教师尽量少讲精讲,抓住要害加以点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把教学的僵化程式变成灵活点拨,使学生从只重“学会”变成“会学”。

(二)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肩负着为新世界纪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作为语文教师,就需要有渊博精深的知识结构。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水不能只出不进。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要求教师要及时补充、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永葆青春活力,使自己的思维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endprint

二、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重点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典范。魏书生每年在外开会、讲学的时间占去了教学时间的一大半,但他所任教班級不用其他老师代课,学习由学生自觉地正常进行,最后该班学生参加统考,成绩还名列前茅,原因何在?就在于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了该学什么,并在学习中体会到了获得知识的巨大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诸如课堂上采用三分钟讲故事、分角色朗读、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课外开展语文单项知识竞赛,组织语文兴趣小组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文章的主人,从而培养其阅读能力。

2. 教给学生阅读规律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语文阅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1)掌握文体特点,明确阅读目标是阅读的首要环节。文章的样式不同,写作目的、思想内容、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也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注意辨明文体,依据各种不同的文体特点,确定阅读目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文章的三种基本形式。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阅读意在理解文中通过人、事、景、物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说明文阅读则要使我们直接认识作者所介绍的事物或所阐述的事理;议论文阅读则要让我们明白作者所阐明的立场、观点和见解。三种文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阅读时应注意比较。文言文阅读,着重识记字的音、形、义,背诵、默写课文、诗文名句,古文常识,了解课文内容。

(2)斟词酌句,品味语言,是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文章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通过精心的遣词造句来实现的。要达到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要先疏通词义,理解句意。文章又是一个整体,理解词句的含义,只有放在具体或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揣摩、分析、领悟,才能准确地选择同义词,推断词义和句意,在特定的语境中把握某些词语的特殊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对于一些寓意深刻、意在言外的语句,应着眼于全文的思想内容,有时还要联系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句意,要体会一些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析结构,把握内容和中心,是阅读的目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反映。分析结构,应先理清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观察和思考事物,怎样合理安排顺序的。其次,文章的中心决定着结构的安排,应通过结构的分析来理解中心意思。分析结构,应着重研读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开头通常起到点明题旨、确定文章基调、显示文章风格的作用,结尾通常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或者启示读者作更深层思考的作用。当然,不同文体在结构上又有不同特点,同一文体在结构上也有变化,分析时不能过于草率。此外,分析结构层次,还应注意过渡和照应,找出表示过渡的段、句、词语以及前后照应的句子。

3.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命题、选材、立意、谋篇、表达思路的方法,反复训练学生通过找“中心句”“中心段”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框架,训练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可以把阅读教学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识字、释词、理解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思路和阅读该类文章的方法、技巧;深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据此把阅读教学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分析方法——鉴赏好处——剖析不足。五个步骤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理解到创造,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其阅读能力。

4. 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正如审美的要有美感,学音乐的要有乐感一样,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了。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言、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叶圣陶先生语)。语感能力是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可见,语感训练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做到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诵读,培育语感。诵读是语感训练的基本方式。通过反复诵读,既可以整体感知文章,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又能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段,揣摩推敲语言文字,领悟出文字所表达的情趣,从而领会文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样就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许多作家以他们读书写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熟读背诵一些典范诗文对于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巴金小时候就把整部《古文观止》熟读成诵,烂熟于心。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的‘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训练口语,增强语感。在课堂上采用提问作答、复述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多让学生议论、发言,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的语感也就不断增强。

第三,联系生活,优化语感。叶老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存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又说:“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因此,平时就要加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活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了生活感受,才能有所积累。感受独特,语感就会有个性;感受深刻,语感就会有深度,阅读能力就会加强。

5. 扩大学生阅读面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知识是应用语文的知识,不是理论的知识。”学生阅读能力的低下,与阅读量的严重不足、阅读面的极端狭窄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往往太过于注重对课内课文知识的讲析而不注重课外语文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科学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基本上是随意的、无序的,甚至是无益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语文能力的总体规划之中,制定较为科学的长远计划,明确规定课外阅读的基本要求,使之在中学学习中具备最起码的阅读量。还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橱,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科普、科幻、名人传记、少年文艺、中外名著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规律、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等,这样才能扫除语文学科上的这只“拦路虎”。

参考文献:

[1]《福建中学教学》.

[2]《3+x语文学习宝典》.

[3]《邓小平文选》.endprint

猜你喜欢
拦路虎语感文章
阿咪熊遇到“拦路虎”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谁是母乳喂养的“拦路虎”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搬开拦路虎,F1是否迎来春天?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